APP下载

解体与创造:论传统到现代的动画拓扑性

2019-11-15重庆邮电大学日本研究中心重庆400065

电影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动画创作传统

王 睿 (重庆邮电大学 日本研究中心,重庆 400065)

一、从传统到现代合流方式下的动画“拓扑性”基础构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表现技法与大众审美能力也逐步提高。动画艺术的发展,实际上是对其存在方式、功能效用、表现形式、文化关系等的思考,是对传统动画的关注与理解,也是对现代动画艺术的重构与再创造。因此,“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一直贯穿于动画艺术研究的始终。

(一)围绕“传统”和“现代”关系展开的演进模式

早在20世纪初期,不同艺术门类就纷纷掀起内容与形式革新的热潮,试图在质疑与否定中对“传统”艺术形式以及观念本身进行批判或者重新定义。由立体派发展而来的欧尔菲派出现了以谋求秩序感或者抽象形态的纯粹主义绘画风格;以康定斯基为主要成员的“青骑士”美术运动实现了艺术风格的变革;包豪斯学校的成立等。20世纪前半期各艺术从传统观念束缚中努力解脱出来,“传统—否定—创作”模式在艺术史的经纬中发挥着效应。

“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在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与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对中国艺术元素进行重构与实践创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艺术家们主要是对西方现代艺术进行模仿、认识和再发现后的创造。中国艺术家在当代艺术的创作实践中,由于受西方艺术的外因刺激,再加上民族主义的内在驱动,中国传统艺术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化。这种新艺术的开发从外部形式上看,是对传统艺术未能完成现代社会诠释能力的补充,实质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界内心的表现欲望与共同的民族心理需求。从中国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的转换与西方艺术有所区别。中国艺术的转变体现在更多元化的范畴中。传统水墨与传统写实都被当代艺术的实践者列为两个“传统”。“文革”后,传统水墨画风格并不是艺术家们想唯一表现的艺术形式,来自西方的写实主义保守手法是他们亟须冲破的,逐步解体而转化为新的形式是他们内心所求的。“文革”后在中国艺术界所掀起的有关“形式与内容”,以及对中国动画前途的论争正是这两方面动机最生动的表现。[1]

(二)动画艺术的“进步”

1.动画艺术遵循着表现与表现之间否定后按照线性推进的模式。动画艺术由“传统”到“现代”是时代的产物,由“传统”到“现代”按照线性推进的模式,不是意味着与“传统”的断裂,而是在“否定”逻辑基础上对内部局限性的推进与更新。梳理中国动画发展脉络,对中国动画发展以来的“进步”中所体现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传统动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主要采用水墨、皮影、剪纸等方式来完成。至今堪称经典的传统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早在20世纪60年代将水墨风格运用于动画中,通过分层晕染与后期剪辑合成,表现了流动的笔墨韵律与节奏,实现了“抽象的创造作用”与“笔墨”所蕴含的“意在笔外”意境。20世纪80年代《山水情》也是水墨动画的绝唱之作。1958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作为一个新片种,让观众耳目一新。随后,还有《南郭先生》等剪纸动画,成为最具中国传统文化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之一。除了水墨、剪纸,作为世界最早的幕影文化皮影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其影人造型生动有趣、制作精美,将戏曲人物脸谱、佛像人物装束、壁画人物服饰等精髓都融入其中,并用于动画创作中去,极大地缩减了动画制作的繁复流程,并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视觉效果。《张飞审瓜》等皮影动画片相继问世,为动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皮影动画实属定格动画,不同的角色在服饰、道具等上须做工烦琐、雕刻精细,类似于西方的洛可可风格。

在动画理论研究发展历程中,也遵循着线性推进模式。与其他艺术学科一样,动画学科也需要对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索,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2]目前,市面上出版的关于动画研究的著作是比较少的,尤其权威的、研究得比较透彻的书更是寥寥无几。简单的文字游戏或者空谈不能支撑一个学科深入、系统地发展,而要通过思考、分析、实践、总结等,通过长期的积累、提炼与梳理,遵循着线性推进模式逐渐深入化和系统化。因此,只有在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市场环境保障下,将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等与市场和科技前沿结合,使动画与科技融合、动画与产业共生、动画与市场互动。基于此构建的动画理论将不断积累与层层推进,促进动画艺术的发展。

2.动画艺术呈现出的崭新视觉形态和拓扑性特征。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语境下,在注入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动画艺术呈现出崭新的视觉形态和文化传达体系。新技术高速革新,动画的拓扑性特征更为明显。将中国当代动画置身于当下的时空语境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动画创作的内在逻辑联系为理论背景,从“生态”衍变与“活态”传承来观照中国当代动画的发展,媒介、渠道、内容、审美等之间在动画创作与发展中取得一种生态平衡。传统文化、当代艺术、新兴科技将组成系统而有机的整体。同时,具有新时代精神向度的“优越性”元素在当代动画中得以“具体化”表达。中国传统中就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尊重自然”等文明思想,对当代动画作品主题、创作手法、表达形式等都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当代动画艺术正是契合时代发展步伐呈现出来多元化创新诠释方式和拓扑性特征。

3.虚拟现实技术在动画领域的应用将是一种趋势和有效途径。虚拟现实技术是在诸多领域学科技术基础上综合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技术,能模拟人在设定的逼真环境中进行的各种感知行为,通过仿真的三维立体空间展示以及人机交互活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立体感受。虚拟现实技术具有高仿真性、沉浸性、构想性、感知性、交互性特征,已在医学、生物、商业、娱乐等很多领域应用和推广,并开始深入到教育领域,改变学校传统的单一封闭式教育,进入超越时空限制,建立起三维的、互动交流的新型教育,虚拟教育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

动画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尤其是三维动画方向,在动画角色造型、场景造型、灯光、摄像、动画运动规律、原动画的设计以及周边产品的开发等方面都需要动画创作者能置身于比较逼真、生动的实践环境中,这样更有利于比较准确和形象地完成相关内容。由动画创作延伸的浏览动画、动画游戏等的设计更需要在模拟真实的空间里去亲身经历、交互和体验,有助于教学的完成。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区别于传统动画,其沉浸性、互动性等特征也弥补了传统动画的不足。创作者利用三维图形生成、多媒体等实现由文字、图片向虚拟呈现的转变,从直观上去感受到事物现象,从本质上去理解知识的真理,优化创作过程,提高创作技能,实现体验式创作。中国动画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动画人才培养,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相结合,能有效创造情景教学、游戏性教学,构建趣味性和生动性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对动画教育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培养高质量的动画领军人有重要的作用。

二、“立体”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下动画总线型拓扑结构的生态拓展

(一)“立体”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存在

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许多地区,比如西部云南、贵州、四川等,由于其地区气候、地貌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文人资源、多样的自然资源、多彩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国文化繁盛之地的西部地区,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种类,在这里能找到文化的活的源头。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民间故事、绘画、戏剧、诗歌、武术、手工艺品、音乐等是活态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记忆。比如石刻、糖画、吊脚楼、木偶戏、刺绣、皮影、剪纸等,这些“活化石”就在我们身边,承载着民族精神,也是动画作品创作的“立体”资源。这些“立体”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来源于大自然,生存于民间,贴近生活,需要以人为载体将其薪火相传。“立体”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作为动画创作的素材和创作源泉,是将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传承的有效形式,是对精神家园的保护、对和谐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是动画具有无限生命力和源源不断力量的源泉。

(二)绿色资源与动画艺术结合的必然性

这里提到的“绿色资源”就是上面所罗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英国著名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在提到文化的意义时指出人类生活在特定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和活动,尤其创作的作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3]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和文学批评家艾略特曾说过,共同在一起生活的民族将形成民族文化;德国著名的文化哲学创始人、哲学家卡西尔也曾说过,人生活的空间不再是简单的物理世界,而是符号宇宙。

动画是综合艺术,集文学、美术、音乐、摄影等为一体。民族文化是动画的成长与发展最好的土壤,也是动画艺术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包括图腾文化、宗教文化、器皿文化等。祭拜社神所用的器皿、寺庙墙上的壁画、柱子上的雕刻以及某种民间传说等都可以作为动画作品创作的素材和内容。动画的属性也决定了动画也是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和传播的有效载体。

很多经典动画片的创意都源于传统故事素材的利用。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西游记》《铁扇公主》《大闹天宫》的剧本是对戏曲和小说名著的改编。其中,《铁扇公主》是中国动画史上第一部长片动画片,放映时长为一小时二十分钟。《天书奇谭》等是对中国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述说;还有一些动画片的题材源于著名的历史故事等,比如《少年狄仁杰》就是源于历史中的真人真事;《花木兰》中角色也是历史中人物的原型;《中华勤学故事》这部大型动画系列片就是以历代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为题材的。将思想、诗词、成语等融入动画中,不仅丰富了动画创作内容,也可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返璞归真”、禅宗“真如领悟说”等的内涵与外延都可在动画片中体现出来,如《古语新说》。该片选择了《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孙子》作为作品创作的题材。所以,中国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是自然存在的,唯有好好发现和利用,才能将其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和动画艺术相得益彰。[4]

(三)拓展动画辐射空间,服务更大的市场

无可厚非,中国市场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市场。首先,中国动画要立足中国。既要在“他者化”和“当代化”下努力体现民族文化在时代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又要不断创新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精神需要。其次,也要着眼于世界。将动画艺术与民族文化融合,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动画产业相连,将动画生产与市场营销互动,将地方经济发展与动画产业发展协调起来,以地方行业需要和经济发展特点来确定动画发展方向,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和动画产业的协调发展。

总之,动画艺术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由艺术性到产业化。如今,在数字化背景下,动画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进一步细分与重构,对原有的商业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动画创新提出新的标准。动画创新除了在艺术形态上的不断丰富,还应该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思维等开发动画的拓扑体验,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入也增加其丰富性和生动性。动画艺术本体“拓扑性”还引导动画实践主体与文化客体之间实现“自我”与“他者”交互,并以全新的表达渠道和表达场域获得新的活态成长空间,以多样化的业态形式与现代艺术、文化、科技等构成和谐而系统的有机整体。

猜你喜欢

动画创作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一墙之隔》创作谈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是动画迷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