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2019-11-15

长江丛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瑶族教科书服饰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述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岭寨红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属于山地族群,它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并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红瑶族的民俗信仰

信仰作为民众的精神支柱,对于民众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在冯智明老师的《人类学整体论视野下的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以广西红瑶为个案》一文中,虽站在了人类学角度为我们分析了民间信仰,但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红瑶的民间信仰具有强大的包含性,儒释道巫交融,强调前世,今生和来世的循环,而红瑶族的“盘王节”也是首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就应该重视其内在的含义,不论是从人类学角度或是民俗的角度,都应该将红瑶族的民间信仰积极的一面挖掘出来,并作为文化的整体得以传承。“还花愿”是瑶族人祭祀花神的一种方式,也是瑶族人对于花神的感恩,并请求为病人解除身体的损害和疾病。在冯智明老师《身体象征与延续:红瑶还花愿仪式研究》中,不仅仅研究瑶族人的还花仪式,更多是赋予仪式现实的意义。在瑶族的心里花是女人的象征,花神是送子的神仙,这是他们对于身体的一种解答,更是对于孕育下一代的美好愿望。“骨肉”得以延续,身体得以保障。这是瑶族人统一的文化信仰。

(二)红瑶族的物质生化民俗

红瑶族的服饰经过不断的改变,到现在服饰是瑶族人的一种身体的象征。在冯智明老师《社会身体标识:红瑶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中,我们看到的是瑶族服饰的岁月中的不断改变,年龄的不同,服饰不同,佩戴的发饰也是不同的,不同场合的服饰也是随着身体的需求进行着改变,这也是瑶族人通过服饰的变化去呈现生命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其意义在于如何保命,从而得到神灵的庇护,成为一个合格的红瑶人。

(三)人生礼仪

人的一生共有几个重要的环节上所经过具体的一定仪式的过程,它包括了诞生礼、成人礼、婚礼和葬礼。在《“自然”身体的文化转化:瑶族诞生礼的过渡意义》瑶族人的诞生礼是具有转折意义,而诞生礼的仪式也很长,从新生儿的出生一直到周岁,意味新生儿脱离母体,成为有性别、有社会角色的人诞生,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一种过渡。在《“自然”身体的文化转变:瑶族婚礼的过渡意义》中,瑶族人的婚礼也是具有很多的现实意义,瑶族人的婚礼仪式,代表着从孩童到成人的一种转变。而红瑶人认为只有延绵子嗣者才可以寿终正寝,因此婚礼对于瑶族人是在身体和社会关系的一种转变,而瑶族人的婚后生活对于现代的家庭也具有很多借鉴。

二、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而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畏,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丰富多样的需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利用语文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必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龙胜红瑶作为广西当地特有的、且保存比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能对当地或者当代中小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部分,通过合理的开发方式使其进入语文课程。这不仅是对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继承与发扬,也有利于丰富当代语文课程的内涵,增加其中的地域民族特色。

三、浅谈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创造性编制教科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科书即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基于教科书的这些重要作用,在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创造性地将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内容编入教科书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实施方法。举例说明,关于龙胜红瑶族的民族信仰的相关知识就可以编入教科书,通过提炼其中的积极方面编入教科书,不仅可以加深当地学生对龙胜红瑶族民族信仰的了解。同时,对其它地区的学生来说,这种内容会开拓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提升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水平与学习兴趣。

(二)灵活使用教科书资源,增加语文课堂趣味性

传统教科书资源的处理,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依纲照本,逐课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大胆的进行单元学习,求同存异:但最终都是要体现出编书者的意图来的。殊不知爱好读书的学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来学习如同嚼蜡。我们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的避开这种现象,对编写者的意图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只有灵活运用教科书资源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举例来说,如果有关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内容被编入教科书,那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以灵活处理。比如,可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教科书中提及有关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为一点让学生通过课下资料的自主搜集查阅辐射整个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就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解给自己的同学听,这样不仅可以完成教科书所要求教授的内容,还可以拓展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统一由老师讲解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但由老师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同时,这也符合新课改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与时俱进。

(三)以多媒体为载体,立体展示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生活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同时,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展示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一项与时俱进的具体实施方法。传统直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多样化的要求,新兴多媒体资源进入教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红瑶传统服饰为例,要使其充分进入语文课程,达到良好的教育感染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多媒体资源必不可少。红瑶传统服饰主要指红瑶妇女穿着的服饰,其中包括青衣(素衣)、锦衣(饰衫)、花衣、青裙(素裙)、花鞋、头巾、包肚、腰带、围裙带、东摆、裙摆等。红瑶服饰以不同的穿着区分未婚姑娘、已婚妇女及老年妇女的身份。锦衣、花裙是未婚姑娘常穿著的服饰;花衣、花裙、素裙是已婚妇女穿著的服饰;素衣、素裙是老年妇女穿著的服饰。红瑶服饰以绣有各种纹饰而著名,纹饰绣制技法为反面绣。除虎爪印外,根据自身的喜好,刺绣其他的纹饰。红瑶服饰制作的主要工具有纺车、织布机、挑针、布刀、排梳、蓝靛缸等。服饰的制作技艺以母女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红瑶盛大的晒衣节,是红瑶重要的民俗活动,这天每家每户都会将自家红瑶服饰拿到户外晾晒,在山田水色的映衬下,构成美丽的图案,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些都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红瑶传统服饰的特点,可是如果单纯以文字形式呈现在教科书中,学生读过之后并没有很深的感受,单一感官的记忆很快就会被遗忘,所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

红瑶服饰的代表性特点就是其不同的穿着来区分不同年龄段的人,所以在进行有关这方面教学时可以利用投影仪来结合教材内容出示对应图片,这样图文结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还可以把图片换成视频,比图片更加生动立体。此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游戏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了解,例如,老师出示服饰图片,让学生来抢答这是红瑶族那个年龄阶段的服饰以及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多样的形式,充分的多媒体资源的运用以及其与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开展实践活动,渗透情感体悟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这要求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这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形成态度,认识价值。旅游、参观、访问、调查都是学习语文的形式,因此在开发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语文课程资源的时候,采取实践活动的方式也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实践出真知,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才拥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资本。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无论用何种的方式去呈现,有些情感方面的感受却难以呈现出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开发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语文课程资源时,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夏令营、春游等方式,带领学生到龙胜红瑶族聚居地,去进行实地的考察和学习。社会是一个大家庭,身临其境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现实、对生活、对价值的认识不断的改变和加深,让学生在浓重的氛围之中,加深对红瑶族的情感感受。这对传承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使其进入语文课程教学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步。

进入新时代,新的挑战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中之重。同时,龙胜红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把传承发扬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语文课程资源相结合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举措。通过上述具体实施方法,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助更多其他资源的帮助,使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进入语文课程,既符合丰富语文课程增加其中民族特色的要求,也符合传承龙胜红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的要求。

猜你喜欢

瑶族教科书服饰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打麦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藏起来的教科书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