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之触感:灯光艺术的先驱者Keith Sonnier的艺术创作

2019-11-14丁一

世界文化 2019年11期
关键词:霓虹灯霓虹观者

丁一

1968年,Keith Sonnier(1941—)首次在作品中加入了霓虹灯元素。他将弯曲的灯管中加入有色气体,挂在钉有薄纱和绸缎的墙上,显得散乱脆弱。这幅被命名为“织物与霓虹”的作品曾在新奥尔良艺术博物馆中展出。当时有人甚至担心馆中的通风系统会将它吹散。纽约的帕里什艺术博物馆曾经在Sonnier的家乡路易斯安那州就利用霓虹灯来表现艺术家对形式、空间和交流的探索带来的反响进行过调研。相较于近期其他艺术家更加大众化的霓虹灯作品,那次展览题为“直至今日”,意在重新审视和评估这位被忽视的先锋艺术家的作品。

Sonnier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创性地将霓虹灯融入作品的艺术家之一。当时的其他艺术家,如Joseph Kosuth和Bruce Nauman,利用这一介质嘲讽式地挑战了语言的传统规范和局限,而Sonnier则通过霓虹元素丰富和延伸了绘画的含义。其早期作品《霓虹与白炽灯VI》(1968年)用霓虹灯管从三个维度扩展,盘绕的红蓝霓虹灯管和相连的松垮黑色电线就像是毫无章法的发光涂鸦。而主色调为蓝黄的《霓虹与白炽灯V》(1969年)则在墙上围绕出矩形空间,使观者产生一种透视感。

对于霓虹在艺术创作中的普及,Kosuth和Nauman的影响和贡献无疑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介质常用于将宣传文字装饰为闪亮的商业标识。而像Glenn Ligon和Jason Rhoades这样的艺术家则用霓虹来表现美国的爱国主义和商业龌龊的一面。当代资本主义对城市的媚俗改造,如时代广场、波本街、拉斯维加斯大道等,以及商业和政治宣传,都凸显了霓虹的重要作用。当今的霓虹作品只是机械地重复着华而不实的标识性特点。而Sonnier的作品却是体现反形式思潮的典型范例。Ba-O-Ba I (1969年)中发光的彩色霓虹勾勒出的几何线条使其后面的玻璃面板似乎变得隐形。给霓虹供电的电线和接电盒也构成了作品的一部分。后期作品还将工业废品装饰上霓虹,如防冻剂和石油空瓶,突出了霓虹的物质性和潜在功用。

尽管Sonnier竭力避免直白的表现方式,他的创作实践本质和核心却是交流和沟通。20世紀70年代,他曾用电视和收音机创作多媒体作品,探索文字、图像和人之间的物理和符号距离。在《传送/接收卫星网络:阶段I》(1977年)中他与Liza Béar一起布置了一档卫星直播节目,并给图像配上文字说明。他还曾在展馆中播放音频作品。而一些雕塑作品,如《螺旋毂盖》(1990年)和《阿祖尔通道》(2015年),也通过霓虹视觉化了信息穿越空间的过程。前者以多彩的霓虹来装饰金属天线,而后者发光的螺旋线从天花板垂挂下来,带来一种身处网络内部的奇特与神秘之感。

Sonnier曾在采访中提到在他家乡附近小镇上的酒吧和舞厅里的发光指示牌即是他的创作灵感之源。他将霓虹描述为发烫的物体,在这类娱乐场所能激发冲动和欲望。作品《阿拉伯穗饰》(2004年)就体现了这一点,将霓虹与鲜红色的穗饰结合起来。Sonnier也试图将人体与霓虹相结合,黑白影像作品《上色的脚》(1970年)展示了艺术家将荧光颜料涂在了皮肤上。走进展厅观者能在怪异弯曲的霓虹灯管中体会到艺术家的创作内涵。

Nauman和Ligon曾用霓虹讽刺社会传递给大众矛盾而隐晦的信息。而Sonnier的作品则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美国:世界之战》(2004年)中杂乱盘绕的霓虹和小巧的美国国旗围绕着一个小球体。这幅作品创作于美国进攻伊拉克的第二年,展示了与媒体紧密相连的战争所带来的混乱状态,留给观者更大的思考和解读空间。通过眼花缭乱的霓虹引发的混乱与迷惑,Sonnier揭示出了意义始终不在掌控之中。

猜你喜欢

霓虹灯霓虹观者
夜雨之下,霓虹闪烁
夜钓
端午节观龙舟赛
霓虹摄影
流光溢彩
霓虹梦
游乐园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心中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