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的谎言——从《抹除》看美国族裔文学的困境

2019-11-14高鸣敏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7期
关键词:刻板印象真实性

摘  要:当代非裔美国作家埃弗雷特的长篇小说《抹除》探讨了美国少数族裔文学新近面临的困境。过分强调作家的族裔身份和作品的关系,对文学作品的人物角色、情节发展趋势以及整体的感情色彩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把作品当作表达族裔身份的工具。这种文学发展的现状问题和现状使得文学作品的创新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也与当前的美国少数族裔追求自由平等的方式和心态相去甚远。

关键词:族裔文学;真实性;刻板印象

作者简介:高鸣敏(1978.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2

作为当代美国最多产的非裔作家之一,帕西瓦尔·埃弗雷特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风趣讽刺的语言特点而广泛受到关注。与许多前辈作家或同辈非裔美国作家不同的是,埃弗雷特的小说在文本结构和风格艺术上体现为从新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再到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多样变化。他的作品多选择美国中产阶级为主人公,进行小说形式与结构的实验,挑战了读者的智力,突破了社会政治对黑人形象充满歧视的固有的类型化定位。他的作品既有对西方传统小说创作手法的颠覆,也有对传统种族观的反驳,同时还对当下美国社会现实,特别是非裔群体密切相关的历史、政治、文化等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他的作品体裁涉足面颇为广泛,创作主题几乎无所不包,艺术风格也尤为新颖独特,以先锋和实验著称,其作品在文学,美学和哲学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2001年小说《抹除》(Erasure)的巨大成功,令埃弗雷特逐渐引起西方学界的重视,尤其受到法国等欧美学界的热捧和关注。通过这部小说,艾弗雷特针对长久以来黑人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入模式化,给世人留下刻板印象的困境,用幽默讽刺的语言和情节来表达对当前美国族裔文学发展现状的批判,揭露藏于族裔文学世界内的真实谎言。

一、人物角色的模板化

艺术虽然没有国界,但是显然艺术家有。所以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每一位作者都难免会受到自身的文化以及生活背景的影响,形成其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对于美国的族裔文学来说,其特点和发展过程也离不开美国大环境下各族裔发展的状况。但是,对于当前美国族裔文学,尤其是黑人文学来说,却又带有过量的文化背景的印记,以至于在读者和大众心中形成了刻板印象,对于文学的创新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而这些刻板印象最浅层,也是最明确的表现就在于文学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这一点在《抹除》一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主人公蒙克(Monk)出生于二十世纪的美国中产黑人家庭,黑人这一身份给了主人公难以摆脱的身份特征,即便他本人并不能彻底地嵌套入这些特征中。但是也正是因为他本人与这些众所周知的特征无法对应和匹配,导致了蒙克在文学创作和生活中屡屡碰壁的结果。在大众的严重,无论是黑人文学还是黑人本身,都有一系列的明显特点,例如黝黑到发亮的肤色,扁平的鼻子以及蜷曲的头发,甚至于在生活中的说唱、篮球等才艺和技能,都是大众对于黑人形象的定义,所以在蒙克既没有足够黑的肤色,也没有一流的篮球技术时,常常被认为不够“黑”。而这种刻板印象也往往体现在黑人文学作品的人物设定上,只有主角符合这些典型的特点,才能够被认为是黑人的一员,同时才能够代表黑人的文化。就像是謊言和真实的对立,在人们信誓旦旦地将文学作品中那些刻画出来的形象用这些模板来进行一一地比对,然后对作品进行自以为公正贴切的评价时,自身也受到了这些刻意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而创作出来的角色的影响,不断地巩固那些自以为真实却实际上满是荒唐和谎言的模板。毕竟,世界上没有两篇完全相同的树叶,自然没有哪一类人群中的个体是完全贴合群体特征的,即便是黑人总也有鼻子高挺的基因,也总有不喜欢篮球和说唱而有其他兴趣爱好的个人。但是人们对于黑人形象的过于简单化模式化的追求实际上却是限制了美国族裔文学的人物创作过程,使更多为了迎合大众审美而编造这种真实谎言的作品出现,让美国族裔文学的发展困境得已进一步加深。

二、故事情节的固定化

除了人物形象的模板化,故事情节的固定化也是当前阻止美国族裔文学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主要困难因素。对于美国族裔文学,尤其是黑人文学来说,一段时间内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战争,经济等等原因导致了其文学作品大多数在表达相同的一个话题,因此在剧情上难免会有其共同之处,用以表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讽刺或者是真实反映。然而一旦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始呈现井喷式的发展状态,并且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接受之后,这种主题和情节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这一类文学的一个难以撕裂的标签。当黑人文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开始进行了新的创作时期时,新的文学风格和特点却并不被以及形成习惯的人们所接受,因此他们开始大力批判这种文学的离经叛道,认为这并不是纯粹的黑人文学,从主观上拒绝排斥这种新的特点加入到黑人文学中。在《抹除》这篇作品中,主人公蒙克在文学创作中的前期遭遇,以至于整个过程都生动地的反映了这样的现象。蒙克本身作为先锋派作家,其创作的特点和主旨就在于对传统文学作品的批判和创新,因此他在早期创作出了解构后现代主义的小说,这实际上就代表了现实社会中黑人文学创作者在面对过于陈旧,毫无变化的文学发展现状时所作出的探索和创新,是他们对走出族裔文学发展困境的积极的努力。然而这种努力所面临的并不是大众对其的接受和赞扬,而是不断地拒绝和忽略。以至于在小说中,蒙克早期的小说作品屡屡碰壁,受到了多个出版社的拒绝和批判。至于其被拒绝的理由,并不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或者是艺术造诣不够,而是仅仅因为这些小说缺乏所谓的黑人文学特色。在面对这样荒诞的理由,蒙克愤愤不平,也并没有打算妥协。而是以一种全篇反讽的语气风格写成了另一部小说,《操》(Fuck)。小说中表现了对这些所谓的黑人文学应该具备的特色的辛辣讽刺和批判。但是让蒙克没有想到的是,这部小说却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并不是人们看出了其中的讽刺意味和艺术价值,真正接受了对黑人文学的创新。而是彻底忽略了小说中的讽刺反语,反话正看,将这部满是批判之语的作品奉为了美国黑人文学的新声音,并且改编成了电影。这种现在人们看来充满荒诞意味,充斥着谎言的结局,却是当前的美国族裔文学正在经历的真实的发展困境。人们将自身在一段特殊时期内形成的对族裔文学的影响当作唯一的模板,用过去的文化特色和情节发展趋向来要求当前新兴的文学作品,将创作者们对发展创新的探索当成了离经叛道,宁愿将它们划分为新的文学派系。文学界这样的整体风气使得族裔文学的创新发展举步维艰。实际上,不仅仅是美国族裔文学的发展在面临这样的问题,当前亚洲文化,主要是中国的文学作品,也面临着这样的发展难题。中国文学开始被世界所认知和接受开始于上个世纪。由于当时深重的民族苦难和社会发展困境让文学创作者深受其影响,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社会状况的深切反思,也包含了作者的深沉情感。正是这样的一批作品让中国的文学作品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熟知和接受,但是同时也对之后的文学作品发展路线不自主地产生了限制,让世人对中国文学的认知和接受度长时间地停留在了那一时期。然而,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和情感自然也要随之产生变化。中国的文学始终还是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让世人认识到真实的亚洲文学作品,而不是藏在那一代人,一代文学作品中的已经不复存在的虚伪的真实。相比之下,黑人文学以至于美国的族裔文学所经历的是极其相似甚至于完全相同的发展历程,所面临的是同样的困境,自然也需要同样的努力,用新的更加打动人心的文学作品去破除这种真实下的谎言。

三、情感倾向的刻板化

在传统的美国族裔文学作品中,人物角色以及作者本身对于自身的身份特征是秉持着冲破的思想的。这往往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这一身份的人群给予了过多的压迫和偏见,使得人们急于冲破这种身份所带来的限制,平等地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实际上,这正是《抹除》中那些拒绝蒙克作品的编辑口中的“黑人文学特色”的具体指代,他们想在作品中看到的是那种积累的反抗和斗争的精神。但是在蒙克的早期作品中却并没有这样的情感倾向。并且在后期的《操》这篇小说中,他的真实意图也不过是借助传统黑人文学的情节,情感等外壳,用讽刺的语言风格来表示作者对其的反对和不屑。但是对于那些编辑来说,甚至于对于小说中的那些读者来说,这种讽刺的意味可以忽略,可以当作不存在,他们需要的只是那些符合大众喜好和记忆的部分。这也是当前的美国族裔文学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黑人以及其他的少数族裔来说,他们所追求的已经不是过去冲破身份的限制。在当代的社会中,因为有了更多的机会,有了更加公平和开放的环境,这些美国的少数族裔正在不断地接受自己根深蒂固的身份,接受自己的不同,从而结合自身的独特特点来创造新的文学特色。但是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于过去的族裔文学所表现出了的情感倾向的人们来说,这种的新的主题和情感就是不符合族裔文学特色的“糟糕作品”。因此现实中文学创作者所面临的环境一如小说中蒙克的遭遇,只能通过不断的努力改变人们对于族裔文学的刻板印象,从而冲破文学发展的困境。

结语:

从《抹除》这部小說作品中,作者艾弗雷特影射当前的美国族裔文学发展的现状,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蒙克的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过程的描述,向人们展现出了当前美国族裔文学所面临的发展困境,通过蒙克的后期作品的荒诞走红表现出了对当前的文学欣赏水平和文学评判现状做出了批判。通过这部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于族裔文学发展状况的担忧,以及未来破除存在于美国族裔文学作品中那些“真实”的谎言,寻求真正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广兴. “真实”的谎言——从《抹除》看美国族裔文学的困境[J]. 外国文学评论, 2010(2):180-190.

[2]罗虹, 王明月. 从盖茨意指理论看《抹除》的黑人意指性修正[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7):52-56+81.

[3]王玉括. 文本戏仿与种族想象——评帕西瓦尔·埃弗雷特的《抹除》[J]. 当代外国文学, 2011, 32(1):125-134.

猜你喜欢

刻板印象真实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广告的真实性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恢复高考至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变迁研究
污名视域下“屠呦呦获奖事件”解读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刻板印象对“反转新闻”的影响
国内主流新闻网站如何应对受众流失之困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