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鲁迅对婚恋问题中男权的消解和批评

2019-11-14骆巧倩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7期
关键词:婚恋观男权鲁迅

摘  要:《幸福的家庭》是鲁迅小说中少有的婚恋题材小说之一,但引起的研究关注远不如其它名篇。从探讨鲁迅的婚恋观出发,该篇小说中既有对当时青年活跃探索自由婚恋、理想伴侣的肯定,又有从现实角度出发对家庭改制的冷静思考,既有讽刺又有劝诫。再结合史实细读文本会发现,鲁迅是以男性视角对家庭关系中男权进行了消解和批评。

关键词:鲁迅;婚恋观;男权

作者简介:骆巧倩(1995.1-),女,四川成都人,研究生,现就读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2

《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是鲁迅创作于一九二四年的小说,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1日上海《妇女杂志》月刊第十卷第三号。鲁迅小说中极少涉及婚姻爱情题材,该篇作为例外之一,引发的关注度却远不及同题材的《伤逝》,更遑论《彷徨》中的其它小说篇目。有学者甚至直接忽略了该篇小说,在2005年所发表的研究论文中还错误地认为“《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的一篇写爱情的小说。”[1]究其原因,目前学界对该文的理解形成了较公式化的简单概括,认为该篇小说就是表现了知识青年在现实生活与理想婚姻、西方和传统的碰撞与矛盾中左右徘徊、求而不得。认为无爱的婚姻、没有独立的经济权会造成女性的悲剧。周作人对该篇小说也未曾多言,只写到:“《幸福的家庭》这一篇在篇首注明‘拟许钦文,大概里边很有些诙谐分子,或者含有好些讽刺,但是我不明白,没有什么可以说的。”[2]尚没有更深入地看到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通过各个细节对婚姻中的男性主权地位进行了批评和消解,而不仅仅是将女性放在受婚姻摧残的弱势位置予同情。更有对现实境况的清醒接受和主动求变。其中种种,值得细品。

一、鲁迅对新青年婚恋观的态度

该小说创作于一九二五年,回到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五四时期对于婚姻家庭的讨论本就是当时社会的热门话题。据茅盾先生统计,“……‘竟可说描写男女恋爱的小说占了全数百分之九十八了。大多数创作家……他们最感兴味还是恋爱,……那时候最多的恋爱小说不是写婚姻不自由,便是写没有办法解决的多角恋爱。”[3]同时期报刊上讨论“爱情”、“配偶”之类的问题也可谓热闹非凡。其中,1923年《晨报副刊》上关于“爱情的定则”的讨论和《妇女杂志》上关于“理想的配偶”的讨论是影响最大的两次。一九二三年八、九月间,在《妇女杂志》第九卷第八期和第九期上,发起了关于《我之理想的配偶》的征文,男女皆可投稿。但有些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条件。譬如要求女子既会画画、会跳舞、会声乐又擅长中英文,还要喜欢研究自然科学,或是健康时要日常以冷水沐浴、曾读过幼稚园等奇葩要求。此类荒谬、可笑之择偶条件成为了青年作家许钦文创作小说《理想的伴侣》的直接动机,他对这种现象加以讽刺,并发表在《晨报副镌》上。鲁迅看后深有所感,便也写了一篇题为《幸福的家庭》的小说,副题是“拟许钦文”,并在篇末的“附记”中说:“我于去年在《晨报副镌》上看见许钦文君的《理想的伴侣》的时候,就忽而想到这一篇的大意,且以为倘用了他的笔法来写,倒是很合适的;然而也不过单是这样想。到昨天,又忽而想起来,又适值没有别的事,于是就这样的写下来了。只是到末后,又似乎渐渐的出了轨,因为过于沉闷些。我觉得他的作品的收束,大抵是不至于如此沉闷的。但就大体而言,也仍然不能说不是‘拟。二月十八日灯下,在北京记。”[4]

可见该篇小说是鲁迅基于对当时社会热烈讨论的新青年自由婚恋问题的关注和看法,他深刻而复杂的思考,也展露无遗。

小说大致有两条并行的情节线索。主要讲的是一个已经成家的知识青年受家庭生计所迫,吃力地想要构思出一篇定题为《幸福的家庭》的小说谋筹稿费。但在他冥思苦想之际,妻子正与卖劈柴的进行着讨价还价,噪音、算账、女儿的哭恼声不断地打扰着他的创作构思,使他的情绪求心静而不能,充满浮躁、焦灼、挫败,最终使他“硬写”而不得,将稿纸扔进了纸筒。这样的另一条情节线才是真实生活的样子,它不断的介入青年想象中的理想婚姻生活,最终消解了第一条情节。

鲁迅从作者角度,对于小说中男女主角“他”和“她”的结合,有这样一句“她听得他说决计反抗一切阻碍,为她牺牲的时候,也就这样笑迷迷的挂着眼泪对他看。”可见他们是自由恋爱后不顾各种阻碍,因相爱组成了这个家庭,所谓阻碍是来自家庭的反对。这种三口之家的典型小家庭制是与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制相分离的,与《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类似,难道不正是五四时期王子公主式恋爱的美好结局吗?这也是鲁迅本人对于当时新青年们活跃探索、争取婚恋自由的肯定。

但鲁迅面对这些深受西方家庭改制观影响的热血青年们,以过来人的眼光又给出冷静的思考和提醒。再美好的爱情迈入婚姻、组成家庭后,都要面对柴米油盐的琐碎,而这种小家庭制作为一个小的经济实体,自然不能脱离“面包”去谈爱情。所以鲁迅在小说中不断提醒青年们要有自由组建家庭后的现实考量。男主人公“他”写小说的初衷就是由于家里生活已经非常拮据了。当“他”在安排其小说中的家庭吃的菜肴时,曾这样考虑:“总而言之,无论那里人吃一碗蛇和猫或者蛙和鳝鱼,于幸福的家庭是不会有损伤的。”他自己很清楚,一个真正的幸福家庭须有物质基础作支撑。就在他构思吃什么菜的同时,他自己的现实家庭,他的妻子却正在为日常开销斤斤计较。所以鲁迅是从现实出发劝诫青年们,想要真正实现理想中无忧的家庭,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那只能是妄想。这与之前研究所认为的,鲁迅想要表达经济独立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性不同,其实经济于感情男女都一样重要,于小家庭的整体而言更是不可或缺。

既然小说是“拟”许钦文的讽刺写法,自然也有鲁迅对于青年们不切实际的婚恋自由幻想的讽刺。如“家庭中自然是两夫妇,就是主人和主妇,自由结婚的。他们订有四十多条条约,非常详细,所以非常平等,十分自由。”这显然是在借小说讽刺《妇女杂志》上一些详细到荒谬的择偶条件。婚姻生活是否自由并非靠着这些婚前的择偶条约即可决定。因为人性和生活都是复杂的,婚姻应是两个人的磨合,而非两份择偶条约的契合。但鲁迅的讽刺比许钦文的更甚一筹之处在于,其不仅是指向社会现实本身,更指向有现实意义的劝诫。当时的青年对于西方的婚恋自由思想可谓是全盘吸收,完全沉浸在对理想婚恋的不实想象中,正如文中的“他”所构思的幸福的家庭。若现实社会正兵荒马乱,那就假定在世外桃源般太平的A地;若自己与妻子不够优美高尚,那就想象幸福家庭中的夫妇二人都是西洋留学生或至少在国内受过高等教育;若自己的家庭为生计所迫,那就想象幸福家庭生活中吃穿不愁,房子宽绰;若自己总要被主妇的琐事打扰,那就想象幸福的生活中夫妇二人相敬如宾,若非谈文艺绝不互相打扰;若自己被孩子所吵,他就想象幸福的家庭最好晚生晚育或是“丁克”……总之自己目前婚姻中做不到、得不到的,幸福的家庭就应一应俱全。青年们过激地追求虚空的婚恋自由、家庭模式。当现实生活与想象产生落差,则认为自己处于苦闷、挣扎之中。细读结尾,他最终将稿纸拿来给孩子拭去眼泪和鼻涕之后扔进垃圾桶,等孩子出去后,他“闭了眼睛,息了杂念,平心静气的坐着……接着一座六株的白菜堆,屹然的向他叠成一個很大的A字。”这时,他才终于获得了从构思小说一开始便想要获得的平静,而这个“A”也与他之前构想出的完美的“A地”前后照应,形成讽刺。鲁迅给出这样的结局,正是要劝诫青年们,眼前所谓的与理想不符的婚姻生活状况,他们对现实产生的失望、忍耐、挣扎也许才正是真实生活的样子,虚妄也是一种真实,要去直面它、接受它而非抱怨它、抗拒它。

二、鲁迅对自由婚恋中男权的批评和消解

鲁迅表达的是新青年自由恋爱值得肯定,若希望维持这样的小家庭,经济条件是基本保障,不能一味活在对理想婚恋的幻想中,需直面现实。那么这个现实保障到底应由夫妇二人谁来承担?鲁迅从男性角度给出了答案——男子不应逃避、推卸其作为家庭“主力军”的责任。五四时期也是极力宣扬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的时期,鲁迅自然也对此有所关注。《幸福的家庭》也是在讽刺一些男性新青年,口号上喊着男女平等,却仍以“一家之主”自居,在其位又不谋其政。小说中“他”所构想的家庭,还是将妻子放在一个“被要求”的地位,希望女子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和条件。但他所要求的高尚、优雅、相敬如宾,须得建立在“白菜”所象征的吃穿不愁的家庭境况之后。而小说中的家庭情况可谓已快“弹尽粮绝”,“以先他早已想过,须得捞几文稿费维持生活了。”早已想过,却迟迟不面对不作为,表现出他软弱、推诿的性格弱点,躲进幻想幸福家庭的象牙塔中。不仅不自我反省,反将现实与幻想的差距,归责到妻子婚后的改变和孩子的喧扰。他抱怨曾经魅力非凡的女子如今变得阴沉、庸俗、毫无魅力。正因为他无法给家庭“开源”,不能保护妻子的天真,“她”作为主妇只能为家庭“节流”,变得斤斤计较。主妇的一切改变和受到的欺侮,正是直接来自于这个家庭中的所谓男主人。最后连这篇寄托着挣钱希望的小说稿也不了了之。可以想见,这个家庭因为“他”的不作为,仍要继续着这样的生活窘况了。这也正是鲁迅对于家庭地位中自以为处于更高地位的男权的批评,认为男性更应真正担起一个家庭的经济重责。家庭中的这种男权极其软弱无能,不仅对家庭生活的改善无益,反而给家庭中的妻儿带来伤害,那它的存在可谓毫无意义。所以鲁迅并非是想要通过小说表达家庭中女性仍然处于男权之下,处于弱势地位,而是在用事实消解男权。

综上所述,鲁迅在《幸福的家庭》中,既表达了对当时新青年在报刊中活跃探索自由婚恋、理想伴侣的肯定,又从现实角度发出了对小家庭的冷静思考,既有对过分荒谬的择偶条件之讽刺,又有劝诫,望青年们能正视家庭生活现实,不要执着于幻想与现实的差距。鲁迅以男性視角对家庭关系中的男权进行了消解和批评。在反复细读中会发现,鲁迅小说的过人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并非是非黑即白的表达,其中百转千回的细腻表达才值得反复玩味和体会,常读常新。

注释:

[1]邹永常:《<伤逝>与鲁迅的婚恋观》,《名作欣赏》,2005年第6期.

[2]周遐寿:《鲁迅作品里的人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12页.

[3]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37页.

[4]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页.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3]周遐寿:《鲁迅作品里的人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4]杨剑龙:《论鲁迅对许钦文创作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5]张铁荣:《从许钦文<理想的伴侣>到鲁迅<幸福的家庭>》,《文科教学》,1981年第4期.

[6]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

猜你喜欢

婚恋观男权鲁迅
Myth and Mechas
鲁迅,好可爱一爹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体育运动中的性别与性:反抗男权制
鲁迅《自嘲》句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男权,一把悲剧的锁
——细读《孔雀东南飞》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