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馈控制对消毒供应中心洗消合格率及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的影响

2019-11-14文其武罗茂华

传染病信息 2019年5期
关键词:合格率医疗器械骨科

文其武,肖 庆,罗茂华,汪 君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里为各科室提供无菌物品,清洗医疗用品及器械的重要部门[1]。在现如今的医疗环境中,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2],而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前馈控制又称为预先控制,近几年,前馈控制不仅在企业的管理运营中被广泛使用,在医疗领域中也逐渐被推广。其是在预测患者治疗后发生感染的各种可能性的基础上,提出应对措施的一种降低感染风险的管理方式[3-4]。本研究分析了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前馈控制措施前后洗消合格率的变化,同时调查了实施前馈控制措施前后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采用前馈控制前(1180件)后(1072件),应用于医院骨科患者灭菌的手术器械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2018年1月—2018年6月采用传统的医院感染管理模式,2018年6月—2019年1月在传统的医院感染管理模式基础上采用前馈控制。比较实施前馈控制措施前后消毒供应中心洗消合格率,抽查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的变化。

1.2.1 传统的医院感染管理模式 加强培训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在接触重复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时,必须戴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防护服,同时护士长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对各操作间定期进行环境监测,严格达到分类卫生标准,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去污区、清洁工作区,严格执行各区域的管理制度,为医疗器械的洗消质量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储存、发放等,严格遵守相应的处理操作规范,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1.2.2 前馈控制模式 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措施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监测力度。每天对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消毒质量和灭菌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将检查结果及时向上级反馈,并针对此结果提出书面整改意见。

定期对医院感染部门相关的医务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以及实施技能考核。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安全意识,学习有关医疗方面的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6]。对患者宣传有关预防感染的知识,通过培训以及制作手抄报等方式进行宣传。

指派相关工作人员收集和整理近几年患者感染的病例资料,每个月进行一次讨论并且分析发生感染可能存在的原因,并针对所列出的原因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由每个科室的主任开会宣讲。如果发生感染事件,逐一追究责任,从主观和客观上,分析再次发生感染的原因。

采用正确的无菌操作流程是消毒供应中心的重中之重。灭菌操作严格按照《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7]进行,注意灭菌3大要素:灭菌时间、灭菌温度以及饱和蒸汽。手术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和物品采用正确的灭菌操作流程,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在医院中的各个区域做到严格的无菌消毒,在一些显眼的位置粘贴“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的标志[7-8],禁止各个区域的医务人员串岗,减少人员的流动性,避免交叉感染。

1.3 观察指标 记录消毒物品清洗、包装、发放情况,采样并计算合格率,统计物品丢失率;实施前馈控制前后分别抽查了200例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实施前馈控制管理前后上述指标变化。严格参照2018年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7-9],并采用法国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病毒、细菌以及真菌等病原微生物进行针对性的鉴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以±s表示,2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四格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实施前馈控制前后洗消物品合格情况 实施前馈控制前后,采样合格率分别为86.02%(1015/1180)和95.15%(1020/1072),清洗合格率分别为86.50%和97.50%,包装合格率分别为88.50%和95.50%,发放合格率分别为93.50%和96.50%,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均<0.05);消毒物品丢失率分别为0.93%和0.19%,后者明显低于前者(P<0.05)。见表1。

表1 实施前馈控制前后洗消物品合格情况[件(%)]Table 1 Qualification of goods for disinfection and decontamin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feedforward control measure[pieces(%)]

2.2 实施前馈控制前后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情况 实施前馈控制措施前,发生切口感染10例,切口感染率为5.00%(10/200),实施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切口感染率为1.00%(2/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98,P=0.019)。

2.3 研究期间骨科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病原菌构成 研究期间随机抽取的400例患者中累计发生12例切口感染。共检出病原菌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7株,占58.62%,革兰阳性菌12株,占41.38%,详见表2。

表2 骨科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病原菌构成Table 2 Composi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causing incision infection in orthopedic patients

3 讨 论

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各种新型的手术方式不断改进,手术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长,但是各种因感染出现的负面问题层出不穷,不但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更是给出现感染的患者增加痛苦[9]。由手术切口感染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感染的患者家庭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乃至威胁患者宝贵的生命;除此之外,手术切口感染可能给医生与患者之间带来不可避免的矛盾,影响医患关系,影响治疗效果。由此可见,预防和控制因感染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医院与患者双方都是至关重要的。消毒供应中心是为医院所有科室提供无菌物品,清洗医疗用品以及器具的重要部门。工作内容较为单一且复杂,但都具有极为严格的要求[11-12]。鉴于消毒供应中心的相关人员日常工作内容繁杂、工作任务较重,很多医疗用品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流程进行归置,这也可能是导致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一大因素。

手术切口感染是可以进行预控的[10]。前馈控制又称为预先控制,在目前的医疗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是预测患者治疗后发生感染的各种可能性,针对这些可能性提出各种应对措施的一种降低感染风险的管理方法[11-13],其特点是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其流程是通过搜集资料,整理分析数据,对医院患者可能出现的感染原因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而在传统的医院感染管理模式中,医院感染控制团队基本由护理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操控,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并且不能够落实到位;相关的负责人以及医护人员对于感染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不达标[13];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意识薄弱。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应用前馈控制措施后,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1.00%)显著低于实施前(5.00%);有效的控制了切口感染的发生,极大地节约了患者的住院费用,缩短了住院时间。因此,前馈控制是一种很好的具有前瞻性的控制手段,可以有效防控医院感染问题。

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当前医疗机构内的重要部门,起着不可或缺的预防医疗相关感染的关键作用,是临床预防相关感染的关键环节[12-13],而前馈控制则是基于此前提下,针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预先干预,进一步提升其防控感染作用。通过前馈控制,能够有效完善消毒供应中心相关的应用、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实际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医疗器械用具和无菌器材的合理规范化及质量管理等操作[13-15]。本研究通过分析前馈控制下消毒供应中心洗消医疗器械的结果发现,实施后的采样合格率、清洗合格率、包装合格率及发放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而物品丢失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可见前馈控制能显著改善消毒供应中心洗消医疗器械合格率,进而提升医院对于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控能力。

在感染病菌方面,共检出病原菌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8.62%,革兰阳性菌占41.38%。结合既往的临床数据显示,骨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为手术切口感染,其中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感染比例大致相同[15]。为了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患者应在手术前后,谨遵医嘱,合理饮食,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16]。

值得注意的是,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的身体体质准备、手术室环境、医护人员手清洗消毒、着装消毒、手术室空气清洁消毒等。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消毒供应中心采取前馈控制前后,洗消物品的合格率与手术患者切口感染情况的变化,对其他因素并未进行人工控制干预,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在今后进一步研究中,需要注意控制多个变量,或进行多中心平行队列研究,以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实施前馈控制措施对于与消毒供应中心有关的手术切口感染有很好的预防和控制作用,极大地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可为骨科手术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合格率医疗器械骨科
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维修管理策略
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7.8%
欧盟医疗器械法规MDR正式执行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威高骨科 人本科技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
POSSUM系统在骨科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