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油田九6区齐古组沉积特征分析及有利储层预测

2019-11-14李越哲王仕莉曾玉兰李维锋

中国锰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李越哲,王仕莉,曾玉兰,李维锋,王 洋

(1. 长江大学 油气资源与勘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100; 2. 长江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100; 3.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研究所,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4.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近年来,随着新疆油田九6区的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对该区侏罗系齐古组沉积和储层的地质认识急需更新、深化。目前,该地区已经有11口取芯井,及完成钻探开发的837口井。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已经在该区做过相关的研究,认为该区发育辫状河沉积。但该区东南部以及中部发育有大套的灰黑色泥岩,不符合辫状河沉积特征。经过细致的研究表明,该区在齐古组发育有一套完整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以及前三角洲沉积。因此,在目前的取芯测录井数据资料充足的条件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1-2],对九6区侏罗系齐古组的沉积相类型以及有利储层分布进行研究,从而对该区后期勘探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区域地质背景

新疆油田九6区位于克拉玛依市东北部约45 km(见图1),西邻扎伊尔山,南部与八区相邻,地处克百断裂带附近。研究区地层发育较全,研究目的层为侏罗系齐古组,超覆沉积在八道湾组之上,与上覆地层吐谷鲁组之间呈不整合接触。研究区西北部高东南低,为背斜的一翼。齐古组为3段,J3q1、J3q2、J3q3,其中J3q1发育泥岩粉砂岩,遭遇严重剥蚀,J3q3大部分井并未打穿,故齐一段和齐三段不是研究区的目的层段;J3q2以砂岩为主,是主要研究的目的层段,内部又可分为q21和q22-1、q22-2、q22-34个小段。

图1 新疆油田九6区地理及构造位置

2 沉积相类型的鉴定依据及微相划分

通过对研究区11口取芯井的岩心及测录井数据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非辫状河沉积[3],其依据为:①取芯井岩心颜色除了有红褐色、褐色代表其水上氧化环境的中粗砂岩以外,还有大量的代表水下半还原—还原环境的灰黑色泥岩(见图2c、2d);②可见明显的反粒序特征(见图2i);③可见代表着水下还原环境的星散状黄铁矿分布在灰黑色砂岩之中;④在齐一段时期,实验区发育大套灰白色泥岩,不符合辫状河沉积特征,代表着前辫状河三角洲环境。

图2 齐古组各沉积微相岩心特征

通过砂地比(见图3)及取芯井岩心照片(见图2),本文在此把齐古组辫状河三角洲相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以及前三角洲沉积3个亚相,以及6个微相。

2.1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水上部分,与辫状河沉积特征类似,为水上氧化环境近源粗粒沉积体[4]。由于泥岩较多,故砂地比较低(见图3a)。

2.1.1 辫状河道微相

河道沙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辫状河道沉积,由红褐色的砂砾岩、含砾粗砂岩以及中粗砂岩组成。部分区域可以看到自下而上粒度由粗—细的完整正韵律,砾石大小混杂,分选磨圆较差,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见图2a)。

图3 九6区齐古组各小层砂地比平面展布

2.1.2 越岸沉积微相

在洪泛期,水体漫越河道,在河道两侧形成的细粒沉积主要由褐色泥岩和粉砂岩构成,厚度较薄(见图2h)。

2.2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5]是平原的向海方向外延部分,属于水下半还原—还原环境,位于湖水和河流剧烈交锋处,沉积作用活跃,是辫状河三角洲相区别于辫状河相的重要沉积部分。同时三角洲前缘也是辫状河三角洲相中砂地比最高的部分(见图3b、3c)。

2.2.1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粒度较粗,以褐黑色含砾粗砂岩、中粗砂岩为主,砂粒成分以岩屑为主,次为石英、长石,分选差,半圆状。发育有大型的斜层理、平行层理等沉积构造(见图2d)。

2.2.2 河口砂坝微相

河口砂坝[6]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末端,岩性以灰黑色细砂岩为主,砂粒成分以岩屑为主,次为石英、长石,分选好,圆状。部分区域可见,具有明显的自下而上粉砂岩—细砂岩构成的典型反粒序,厚度较薄(见图2c、2i)。

2.2.3 远砂坝

远砂坝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边部末端沉积,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厚度较薄,与前三角洲泥质沉积物互层出现(见图2e)。

2.3 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

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主要以大套厚层泥岩沉积物为主(见图2b)。

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和沉积演化

J3q2时期湖平面较低,西部和西北方向的物源在研究区形成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为主,前缘延伸至湖中心为前三角洲沉积。齐二段时期实验区总体呈水退进积的过程,J3q22-3时期东南部96018井区附近发育有前三角洲沉积(见图4d),由于湖平面下降,辫状河三角洲前缘顺物源方向小幅度扩张,到J3q22-2时期实验区东南部96986井区附近前三角洲沉积演化为远砂坝沉积(见图4c),J3q22-1时期湖平面继续下降,在靠近物源的西北部,出现了较多的红褐色砂岩,发育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向东过渡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岩颜色由红褐色逐渐过渡到灰色,该次湖平面下降一直持续到J3q22-1末期(见图4b)。

随后在J3q1时期,湖平面明显的快速上升,砂体不断退积,该时期除靠近物源的西北部发育有远砂坝,其余地区全部演化为前三角洲沉积。

4 有利储层分布预测

由于前人对研究区的沉积相认识不清,所以对有利储层的预测也有偏差[7]。通过对齐古组实验区436口井的物性分析,发现其储层物性的好坏与沉积微相类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此对齐古组砂岩有利储层进行分类评价。

图4 九6区齐古组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其中,辫状河道和水下分支河道发育的含砾砂岩,岩石胶结致密,其中方解石胶结物不均分布,无方解石胶结物部位油侵严重,岩石中方解石胶结物结晶很好,为嵌晶结构,其碎屑颗粒均具方解石交代现象,在方解石胶结物中可见少溶蚀孔(见图5)。中粗砂岩中胶结物主要有水云母组成,可见少量自生黄铁矿呈凝块状分布,岩石中粒间孔隙比较发育,孔隙连通性较好。通过压汞实验表明其毛管半径较大,排驱压力较小,因而为研究区最有利的储层。

根据以上结论,以各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为基础,结合油层四性关系,开展有利储层分布预测[8-10]。可以看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存在发育良好的储层(见图6),通过最新试油资料进行验证,发现高产能井区(前缘内的实验区)全部分布在预测区域内,而低产能井(如前辫状河三角洲的井96593等)全部分布在差储层预测区间内,预测效果比较理想。

图6 九6齐古组有利储层分布预测(以J3q22-3小层为例)

5 结 论

1)九6区齐古组沉积相为辫状河三角洲相,非辫状河相,共识别出6种沉积微相类型。沉积演化研究表明:在齐二段时期呈水退进积的过程,随着湖平面逐渐下降,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顺物源方向逐渐扩大。

2)辫状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内发育的中粗砂岩和含砾砂岩是研究区的I类储层,河口砂坝内发育的细砂岩是研究区的II类储层,也是未来油气开发和评价的主要目标。

猜你喜欢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基于储层构型的辫状河剩余油分布规律
——以渤海湾盆地L 油田馆陶组为例
基于注采模式的水驱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
——以N油田为例
定边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辫状河沉积模式
黄河下游的三角洲特性及未来治理思路
一种飞机尾翼前缘除冰套安装方式
辫状河砂岩储层内部结构解剖方法及其应用
——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例
高压涡轮前缘几何形状对性能影响分析
壮丽的河口三角洲
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