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时代高度把握创新真谛

2019-11-14徐敬博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新生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类科技时代

徐敬博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实力的较量,构成创新实力的因素来自于支持与保障创新行为发生的环、人才和制度等多个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带着全新的目标和任务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对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化解各种新挑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尚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重要的就是要结合新时代的最大国情和国际形势,从新时代的高度把握创新真谛,用新时代的标尺引领创新实践。

一、新时代明确落子创新驱动

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少数国家、少数行业或企业的行动,而是几乎囊括全世界所有国家或地区,广泛渗透到全部行业和领域。当前,各个国家正利用科技创新的优势维持国际经济竞争的先行地位。我国新时代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史无前例的迫切需求,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引擎”,是国家的发展动力,也是世界发展大势所趋。可以说,根据新时代的中国应对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基本需求,创新在国家的发展动力中所体现的关键作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和国家也密集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来强调与保障创新的发展。

十八大期间,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力量,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党和国家提出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挖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和国家再次明确指出把创新发展作为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十九大报告从四大方面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举措;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对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作出了重点部署和明确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创新理念就像是一根红线一样,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理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局势,我国必须牢牢抓紧创新的动力“引擎”,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全方面的创新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治理、以及提升综合国力等等。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创新的力量,把创新思维扎根于民族精神之中,时时讲创新,处处谋创新,从全局高度谋划部署,将“创新”这关键“一子”置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

二、从创新精神中探究创新本质

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在社会中营造较了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全民的创新热情高涨,创新的领域在不断拓展,但是在层出不穷的创新中不乏出现了“伪创新”的现象。所谓“伪创新”就是指那些打着创新的旗帜,实质上却没有真正的创新行为,更没有创新价值。这些“伪创新”不仅没有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还破坏了原本健康的创新环境,甚至造成巨大的国家资源浪费。例如,“伪创新”现象造成了大量的学术造假、专利侵权、盗版侵权、文化垃圾甚至贻害无穷的伪创新投机意识。“伪创新”现象的频繁出现,暴露了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普遍处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状态,总想以投机取巧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物质或精神欲望。因此随着新时代对创新的需求日益增加,进一步探寻和明确创新的真谛与本质将是十分必要与迫切的。我们可以从创新的内在精神和特征来加以判断真创新与“伪创新”。

创新是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中介力量,一方面人类创新活动改造着世界,另一方面世界的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人,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一般意义上,通过创新行为,人类与社会的变化程度是同步的。创新行为是沟通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桥梁,因此我们研究的角度可以从创新与人、创新与社会、创新的价值目标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基于实践特征的视角看,创新是人的最高本质。创新理论是由熊彼特于20世纪初首次提出来的。随着第三次、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全球的科技创新理念和实践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更深的层次来认识创新的内含。创新的实践性特征应从哲学视角去观察和发现其丰富的本质内涵。创新体现在人的物质手段创造性和理论形态的创造性,其中前者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发明、劳动对象的产生等,后者是创新机制的灵魂,创新作为一种方法的研究。总之,无论是物质形态抑或理论形态的创新,其行为主体都是且只能是人类。人与动物的本质上的区别,就是人具备无限性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因此,人类是创新的主体,创新亦是人类主体地位确立、是人的最高本质的体现。

其次,基于社会作用的视角看,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根本途径。人类社会形态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究其本质,主要是创新所带来的质的变化,并非量的积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可以称之为创新,也并非所有带来社会质变的实践都能称得上创新。从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角度看,创新的真正本质应是推动社会向前、向好、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的行为和理念。

再次,基于价值目标的视角看,创新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 “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通过社会实践创造的全面的社会关系,来全面地创造自己的本质。人类同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我的关系,之所以说与创新不能分割,就在于创新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创新活动带来的是人类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保障了人的深刻本性。因此,人对创新的实践永不停止。

三、用新时代标尺牵引创新实践

当前,我国的综合创新实力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转变时期。我国的科技创新战略已经建立并实施多年,但相较于十九大所期许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而言,我国创新水平在人才队伍建设、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体制政策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伪创新”现象大行其道。在2018年两院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可见,新时代对创新的标尺就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解决我国创新短板、规避“伪创新”现象的重要选择。提升我国新时代自主创新能力,要从创新文化引领、创新人才支撑、创新制度保障与开放融合的创新环境四个方面来进一步保障。

首先,用创新文化引领创新实践。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文化底蕴的引导与规范,这种与创新相联系的文化就是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贯穿创新事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与灵魂。创新文化绝非一成不变,而是作为人类创新的一部分,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征,并且顺势应变。新时代我国的创新需求与国际创新形式赋予了创新文化的自觉性、开放性、民主性特征。我国新时代创新文化的自觉性要求我国必须走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创新发展道路,破解核心技术难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扼颈锁喉”之痛;新时代创新文化的开放性要求我国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全球之眼光和旷达之胸襟来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和创新元素,构建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新时代创新文化的民主性要求我国的创新实践必须与人名群众的现实需要相结合,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视为创新实践的归宿和落脚点。

其次,育才引智把握创新第一生产力。科技强,则产业强,则经济强,则国家强,这些强盛的起点在于人才。人才是创新的第一生产力,有了充足的人才支撑,自主创新道路才具有可实现性。目前,人才战略已经成为科技创新最基本的诉求。之所以说是诉求,一方面是由于人才之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一方面是从现实角度看,在我国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中,人才供给与科技创新需求之间的不对称依然显著,比如,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缺乏科学完善的科技人才评价方法、流动机制与激励机制;科技人才在不同区域、行业配置不均衡,等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明确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因此,为了保障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实行育才引智创新人才培养十分关键。这就要求党和国家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胸怀、聚才的方法,兼顾国内与海外人才的吸引与汇聚。尽最大努力,用大科学办法,汇聚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再次,提高保障自主创新的制度供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举国体制在科技创新上的实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十分薄弱的条件下,“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生动体现。今天的悟空、天眼、蛟龙和大飞机的制造成功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做出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还有许多问题,如科技管理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健全和有效,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等。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某些制度架构仍然存在障碍。因此,我们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增加制度供给,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打破体制障碍和制度藩篱。

最后,开放融合中与世界资源互通有无。科技技术发展上的自主创新,并不是要搞闭门创新。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战略竞争的重要手段,创新资源、创新要素也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提升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在深度国际经济科技合作基础上,增加世界资源的有效供给。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环境下,可以运用科技追赶战略,把握好技术扩散所产生的趋同效应,最大程度的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因此,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外部资源供给上,要树立世界眼光,积极融入全球。

党的十九大已经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上,必须坚持科学的创新思维和方法,服务于人类本质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此同时,更要敏锐的判断、辨别打着创新旗号的行为实质,果断摒弃与打击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相悖、浪费社会资源的“伪创新”,勿让“为创新”阻挡真创新前进的道路。

猜你喜欢

人类科技时代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