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校本选修课程《诗话地理》探究与实践

2019-11-14黄菊香广西平乐县平乐中学

新生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校本诗词课程

黄菊香 广西平乐县平乐中学

【课程设置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让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今已经成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 2016年由央视著名女主诗人董卿主诗的中国诗词大会至今已播放了三季,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反响。“诗词热”已在我们身边悄悄地形成。

【课程设置意义和目的】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学生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开设《诗话地理》课程不仅在提高国民的素养有重要的意义,还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理与语文学科的联系性。校本课程还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灵活性,乡土性。这让学生更愿意学,听得懂,能参与。随着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语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越来越多,就连地理试卷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有关于诗词的题目。校本课程的开设也是为必修课服务的,学生感兴趣的多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高了,想学好地理的人也多了,提高必修课的质量也就顺利得多了。

【课程设置内容及方法】

我们高二地理备课组成员结合当前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广泛阅读,查询和收集资料,自主开发了共10课时《诗话地理》课程供高二下学期使用。内容大多数和必修课内容相关,通过古诗词的形式再现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达到既传授地理知识又弘扬传统的文化。

第一章 重温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便红遍全国,热度经久不衰,其最大的成绩,在于它真正地让诗词热了起来,让从前被人们认为高冷的、被束之高阁的内容真正有了温度,让所有热爱诗词的人心有了热度。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安排学生重温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总决赛的精彩表现,一方面让学生真正的感觉到同龄人中的学习榜样,另一面听听嘉宾老师们精彩点评感悟诗词的魅力。重新点燃学生心中诗词的热情。

第二章 回忆古诗词

第一节 诗词与天气(气候)

1.锋面与天气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描写的春雨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正是符合暖锋连续性降水强度小的特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我国北方冬半年,受冷锋过境影响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赵诗秀)——每年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梅子成熟季节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形成的梅雨天气。此外《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份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是锋面雨的极好写照。

2.地形、地势与天气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川盆地相对周围群山就处于一个地势较低的谷地。根据山谷风效应,夜间盆地气流上升,水汽在抬升过程中凝结成云致雨。“巴山夜雨”由此而来。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又如《水调歌头》苏轼“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海拔高,气温低。刘元载《早梅》“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同一海拔高度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3.描写气候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说明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寒食》孟云卿)——描写的是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二月江南已鲜花满枝了,而其它地方却十分的寒冷,说明纬度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节 诗词与地形、地貌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华山》张乔)——描述了华山山势峻峭,挺拔如削,这是地壳运动岩层断裂抬升而成的地垒式断层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由瀑布的高,自然让人联想到庐山海拔之高。李白的《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可以想见以“天府之国”著称的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峻岭环绕。

第三节 诗词与河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黄河水落差极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写湘江流向自南向北。“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庐山桑落洲》胡玢——写了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现象。“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清溪江》李白——写了新安江含沙量很小。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了长江流速之快、落差之大。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韩愈——漓江水的蜿蜒曲折,清澈见底。

第四节 诗歌与自然景象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内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色。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枯藤和老树,小桥和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的对比写照。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给我们描绘了冬天的自然景色。毛泽东的《昆仑》一词中写道“横空出世,莽昆仑。飞出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既写出了昆仑山之高,又写出了山上茫茫苍苍的积雪,被狂风一吹,沸沸扬扬的景象。

第五节 诗词与物质循环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描写了水循环(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产生质疑)。此外还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前一名写了水循环中的降水过程,后一句写地表径流。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了水资源不断得以再生。龚自珍《已亥杂诗》“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等等。

在本章内容的学习中老师要准备丰富的多媒体材料,例如视频材料(海宁中学地理组《诗话地理》)图片或照片,制成PPT演示文稿供课堂学习。还可灵活地让学生来个诗词背诵大比拼。

第三章 学生诗词创作

这是最后一节让学生课堂完成创作,然后交流分享。

学生作品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从火山口喷涌而出,我便成了岩浆岩,日晒雨淋,风吹雨打,我经历流水与大风,蜕变成了沉积岩。沧海桑旧,我早已厌倦,可高温与变质却必不可少,而现在,我已回归软流层。(地壳物质循环)

学生作品二:我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为了追随风的步伐,一路追赶从不停歇,最终在太行山下沉积,成为黄土堆砌的高原。(黄土高原的形成)

学生作品三:我是寒流,你是暖流,我们相遇后,幸福溢满海洋,成了鱼儿的天堂。(洋流的影响)

学生作品四:冷酷的我,遇上温柔的你,我轻轻地将你抱起,却为何要落下泪滴。(锋面雨)……

【感悟】通过这次《诗话地理》课程的开发并实践,师生共同感受了中华古诗词的魅力,有机会整理了部分和地理原理密切相关的诗词。教会了一些地理学习的方法,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地理的学习热情。

猜你喜欢

校本诗词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诗词之页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