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小屁孩日记》解读中西方教育

2019-11-14

长江丛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小屁孩格雷日记

一、介绍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差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进而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各个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可以说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众多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要求,因为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比中西方教育,中西教育各有千秋,不同的方面教育方式不同。因此,在深刻了解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同时,理应取长补短。

对比中西方学校教育,中国的教育讲究初级教育打基础,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对前人知识的继承与掌握,长期以来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性与创新性。相反,西方教育注重创新性,讲究一贯培养创造能力,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培养。对比中西方家庭教育,中国父母束缚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众多家长限制了孩子与外界的接触能力。例如,学生之间发生矛盾,许多家长往往袒护自己孩子而责备对方,甚至代替孩子做选择,包办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西方国家的父母注重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采用放手而不放任的教育方式。例如,父母会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各种环境中的到历练,西方父母也不会袒护孩子的错误,而是教孩子知错就改。

总而言之,不同的教育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背景与内涵,不同的教育观点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目标与教育方向。每个国家的教育都应该建立在适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从电影中正确解读中西方教育差异,可以更好地对中西方教育理解和解释,也会对电影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解读电影《小屁孩日记》及主要内容

在这个信息时代,媒介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影就犹如一个微观世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在美国电影《小屁孩日记》中,男主人公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当他准备上初中时,它充满了自信,认为自己肯定会成为学校里最受欢迎的人,然而还没有真正开学,傲慢无礼的哥哥罗德里克通过讲述初中须知来吓唬他,男主人公格雷带着对各项须知的好奇终于踏进了中学的大门。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高矮疯傻各不一致,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而在这些孩子中,男主人公格雷和罗利小胖是还未准备长大的孩子。但男主格雷认为和小胖罗利在一起阻碍了他想获得高人气的步伐,在 开学第一节体育课上,老师按体型分组进而对抗,男主格雷和小胖罗利为了躲避对抗,跑到安全区进行隐藏,在这里他们碰到了电影女主超女杀,超女杀经常在学校摆出一副过来人的样子,不愿意与外部的小屁孩同流合污,紧接着他们遇到了传说中的奶酪片,然而这不是普通的奶酪片,在学校的各个角落流传着凡是碰到这个奶酪片的人都会被全校同学孤立,而破除这个诅咒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它传给别人。值得庆幸的是,男主人公格雷并没有碰触它。第二天,格雷为了能够载入学校年鉴,他和小胖罗利决定加入摔跤社,进入摔跤社,格雷很顺利地掌握了所有的招式,可以说是个摔跤高手了,然而格雷却输给了最瘦小、最不受欢迎的小钢牙,为了不再败给小钢牙,他用沙袋作弊晋级,可最终还是败给了一个小女孩。男主人公格雷如当初想的那样上了学校年鉴,但他的受欢迎程度却一落千丈。小胖罗利有众多朋友,男主格雷只是其中之一,格雷看着小胖罗利和新朋友每天乐呵呵,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他也打算交新朋友,他把目标投在了最瘦小、最不受欢迎的小钢牙身上,但以失败而告终。之后,男主格雷又把目标放在了学校的剧团上,他想通过最佳才艺被载入学校年鉴,他想通过这种方式重新赢回和小胖罗利的友谊。在舞台上,由于哥哥、弟弟的阻挠再加上看到小胖罗利和新朋友的欢乐,男主格雷还是把剧团搞砸了,他的受欢迎程度再一次一落千丈。在一次亲子宴会上,格雷邀请小胖罗利跳舞遭拒,为了挽回尴尬,格雷便将话题转移,称是妈妈叫他来的,罗利和他的妈妈一起跳舞,却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男主格雷和小胖罗利的友谊似乎已经无法挽回,令男主惊讶的是这天罗利主动找格雷想要要回落在格雷家的游戏,格雷耍赖不给,两人被身边同学起哄用打架的方式解决。这时小混混出现,逼小胖罗利吃被诅咒的奶酪,眼看罗利就要因为吃奶酪被孤立,格雷勇敢地站了出来。虽然格雷得到了全校的排挤,却重新获得了两人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年过去,男主格雷和小胖罗利以最可爱的朋友身份成了年度风云人物。

三、从电影《小屁孩日记》中具体研究中西方教育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使得当今很多电影中渗透出不同国家的教育异同。下面以电影《小屁孩日记》为例,从几个方面浅谈影片中体现出的中国教育元素,进而分析中西方教育异同。

(一)从生活背景因素分析

电影《小屁孩日记》是美国作家杰夫·金尼所著,通过解读电影《小屁孩日记》,不难发现归根到底,中美教育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中,不同的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教育观念,电影中男主人公在即将升入初中时,父母督促他提前准备,为了不让他在家里玩游戏,要求去户外活动。由此可见,美国父母也很注意教育,关注孩子的发展。在宴会上,格雷邀请妈妈去跳舞可见父母经常陪孩子外出工作。而中国的孩子一般由老人或保姆代养,甚至有好多留守儿童在农村,中国的父母为了工作很少陪伴孩子外出,更不用说一起出去工作。

(二)在思维方式上分析

众所周知,国际竞争形势愈演愈烈。现今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一个国家需要强大,人才与教育因素是重中之重。从电影《小屁孩日记》来看,西方国家的孩子个性发展与综合能力强,男主人公格雷被要求去户外参加活动,这也映衬了美国大部分学生可能不会受到基本规矩的束缚。中国的父母注重孩子的知识面,不过分要求孩子综合能力的训练,因此中国孩子应试能力强,综合实践能力不足,很多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不能使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西方国家的父母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他们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他们培养孩子的自立与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国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了孩子实际水平。

(三)从道德伦理上分析

电影《小屁孩日记》中,格雷为了能够上学校年鉴,在学校加入了摔跤社,并大胆地挑战。虽以失败告终,但仍然自信地加入剧团……因此西方人注重个性发展与学生的个人奋斗,为了能够取得荣誉感,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同时获得成功后也不忘欢喜。由此可见,西方父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给孩子提供了大量的自由时间。例如,格雷被妈妈赶出家参加外面活动,当格雷出现错误时极力训斥,因此西方国家亲属关系比较疏远。而在中国的道德伦理里,谦虚是一种美德,当学生获得荣誉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提倡谦虚谨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父母教育孩子瞻前顾后,权衡左右,担心孩子安全,不提倡孩子独自外出参加活动。在家庭关系下,家庭成员相互依赖,互相帮助,拥有密切的亲情关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世界各国的教育各有所长。我国的教育体系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我们要想真正地赶上和超过国际教育发展水平,还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

猜你喜欢

小屁孩格雷日记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每日信条
关于那些小屁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