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认证的西部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2019-11-14西藏大学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师范师范生质量

■洪 静/西藏大学文学院

基础教育作为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基础,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性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各高校师范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基础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所以,发展教育要重视基础教育,而重视基础教育的根本,就是要不断提升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高校作为培养师范人才的主阵地,其师范专业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了师范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是决定基础教育质量高下的关键因素。因而,提升高校师范生培养质量对于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至关重要。

2017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指导,提出了师范生培养量化标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为培养造就合格师范毕业生提供有力支撑。标准要求高校师范类专业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质量主体意识,做好师范类专业的自评自建,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使我们得以从更为清晰的视野来审视各师范专业的培养模式,分析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为我们指明了探索改革培养模式的方向。

一、对照标准,积极反思西部高校师范专业现有培养模式的弊端

(1)培养师范生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还没有引起各高校的重视。长期以来,师范专业在高校一直处于不被重视和关注的尴尬局面。大多数高校的师范专业并没有明确专任的教师资队伍来承担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大多缺乏对基础教育现状及新课改的了解,也忽略了师范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往往凭经验教学,用老一套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往年讲什么就教什么,教师擅长什么就教什么,违背了师范生培养的实际需求。

(2)制定招生计划时没有做足师范生就业市场的调研工作,还不能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分配招生名额,这导致一方面我们每年近千名师范毕业生中有许多人因为市场的饱和未能走向与专业对应的教师岗位,还有些人甚至从事着和教育教学相去甚远的工作,在大学中努力学习的专业知识失去了本应发挥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很多中小学对部分专业师范生的需求量居高不下,如音体美和理科实验等课程的教师。甚至许多地域较偏远的中小学的这些课程常常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临时兼任,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是师范高校毕业的,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等培训就直接走马上任,教学效果堪忧。

(3)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培养存在重专业知识轻教学技能和人文精神培养的现象。高校教师对教学法之类的课程重视度不够,讲课内容千年不变、乏善可陈,忽略了师范生将来就业需要面对的中小学幼儿园等教学单位的现状,缺乏实践指导,与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严重脱节。师范生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三字一话”、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运用等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占据的比例极度偏低。许多师范生对如何研读教材、如何备课写教案、如何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知半解,更不用说对教学规律、教学理论的深入探讨了。凡此种种现象,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培养目标与方案,重新构建师范生培养体系,不断提升高校师范生培养与师范人才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更好的服务于西部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

(4)师范生只有到大四实习时才有机会接触实景教学,这之前见习与实践的机会极少甚至没有,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与技能训练很好地融合,知行不能合一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使得在他们原本就不长的实习期内还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适应全新的环境,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有些实习生专业知识很过硬、教学技能也比较熟练,但到了实习岗位后却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地转化,不能很快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这种情况不仅是对大多数学生的极为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必然会延长师范实习生与实习学校之间的“磨合期”,是对实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严峻考验。

(5)配套设施投入不足,学校现有教学用书等的配比还不能满足在校师范生的需要。特别是实践场地、微格教室、语言训练室等必须的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教学设备还远远不能满足师范生培养的实际需求。

二、结合实际,构建新时代西部高校师范人才培养标准

师范生认证标准明确指出:不拔高、只兜底。我们在认真解读标准的同时也要清楚的认识到教育的地域差异性,不认识到这一点只一味地向着同内最高最好的标准看齐,这显然是极盲目的行为,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当充分了解西部高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动向及市场需求,结合西部地区教育的实际认真解读标准,才能找准方向和定位,培养出适合当前西部基础教育需要的、能有效提升西部区基础教育质量的师范人才。

(1)家国情怀。西部地区大多地处边陲,经济相对落后,气候也较为恶劣,这也是西部基础教育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面向西部基础教育培养的师范生必须要具有家国情怀、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唯有如此,这些有志青年才能够扎根于西部,促进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

(2)师德为先。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指导者。西部地区往往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通常也是政治的前沿地带,教育工作者的师德显得尤为重要。用一言一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拥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对受教育者,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小觑。

(3)业务精良。基础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优秀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保障,提高师范生教学水平不仅要关注师范生的课程学习成绩,还要考察其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关注师范生的全面发展,使其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成为基础教育的“软实力”。师范生除了掌握必须的教育理论知识外,还必须熟练掌握教学技巧

(4)教研精神。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懂教育,还必须善于了解新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关于研究教育,捕捉和解决教育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及时总结教育经验和规律,用教育理论引导教育实践,提升教育质量。

三、积极改革创新,探索西部高校师范人才培养新体系

针对以上主要问题,结合西部地地域实际教育需要,西部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应当作如下几方面的改进:

(1)推进教育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质量决定了西部高校师范专业招收的生源质量,优秀的师范生源为高校培养优秀师范人才夯实了基础,优秀的师范人才又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使得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循环系统,培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师德师风俱佳的基础教育师资人才,为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及至整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师范专业认证为指导,充分认识到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宏观调控性,及时调研了解师范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及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建立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统计数据台账,掌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需求,了解师资队伍结构及缺口,招生计划向偏远地区倾斜、向急需人才专业倾斜。

(3)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力度。师范生的德育素养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儿童的价值观,所以,要充分认识上好“思政课程”和做好“课程思政”对于实现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确保各专业的每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每位师范专业任课教师都肩负育人责任的担当意识。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和立足专业的特殊视野、理论方法,注重将创新型思维、高尚的文化素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深厚的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师范生的主体地位,加大师范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等目标的培养,积极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4)建立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中小学与幼儿园、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等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与互动,共同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长效协同育人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积极搭建相关平台,打破高校师范专业与中小学、幼儿园和基础教育研究部门各自为阵的现象,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并提供财力、人力、物力支撑。高校师范专业的教师与对应教学单位、教学研究部门密切配合,互派教师挂实职锻炼,一方面使提高校师范专业的专任教师及时掌握基础教育一线的最新教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动态,更新专业教学内容以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从事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最新的研究成果、丰富的教学经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带入高校师范生培养的课堂,有效完善高校师范专业的培养内容,缩小高校师范生与基础教育之间的距离,拓展他们的教学视野、提升他们的实践教学技能等

(5)建立长效跟踪反馈机制,监控与评价培养质量,并反馈师范生培养“漏洞”和“短板”,及时止损和改进。进一步完善高校师范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掌握高校师范毕业生就业去向。搭建历届师范生的交流平台,加强师范专业教师与在校师范生和历届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一方面了解基础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了解毕业生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及时调整完善培养模式,提升在校师范生的综合素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6)突显地域特色,开发培养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优秀师范人才。西部地区大多为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性,很多少数民族同志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除普通话外还同时使用民族语言。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往往是普通话与民族语言杂糅使用,适龄儿童的年龄越小,地域越偏远使用民族语言的频率越高。如果高校培养的师范生能够具备汉语和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学能力,对于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顺利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是大有裨益的。

(7)完善配套设施,加快推进支教和顶岗实习。高校各师范专业学生深入基础教育一线进行支教和顶岗实习,鼓励既能使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又能有效缓解偏远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短缺、结构性缺编和教育整体质量不高等问题。

四、结语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座,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奠基性工程,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维系着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下。各高校师范类专业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因而,以国家认证标准为参考,探索适合高校自身实际的、促进师范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教育人才市场用人需求的高校师范生培养体系,不断提升高校师范类专业培养质量,是显著提升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水平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猜你喜欢

师范师范生质量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
睡个好觉
长沙第一师范附小学生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