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技能训练策略研究
——以辽东学院与惠源商厦校企合作为例

2019-11-14孙一鹏辽东学院韩朝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校企汉语技能

■孙一鹏/辽东学院 韩朝学院

近年,推进中华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未来中华文化传播平台建设者补齐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和能力,客观上已经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然而,调查表明:单纯通过学校教育(从课堂到课堂),缺失实践视野、环境和载体。如何解决?在辽东学院与丹东惠源商厦的合作实践进程中,校企合作方式开拓了这一视野。本文以此为例,试图探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技能训练的解决策略。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技能培养现状

传统文化技能训练在目前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中多以 “中华才艺课”命名。江雪(2018)针对东三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才艺课程现状调查显示:辽宁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1所院校,均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了传统文化技能训练课,开设门数2到4门不等;主要内容为太极拳、书法、国画等;课时数16到72课时不等;主要授课教师为专职教师或外聘兼职教师,以专职教师为主。另笔者了解了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的传统文化技能课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均开设了2门以上的中华才艺训练课。传统文化训练课的上课场所多为普通教室,有条件的学校会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室,而太极拳、太极扇一类课程多在室外。另外,传统文化训练课的上课方法,多为讲授法和视听法。

由此,目前国内高校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传统文化训练课程具有普遍性,训练的内容、师资、场地等有相似性和一致性。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技能训练问题

从现状看,国内高校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训练的方式内容相似性强,这导致了目前大多高校采用的方式存在着共性的缺陷:

(1)专业课教学压力和课程设置压力导致传统文化训练课程不能保证以必修课形式出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师资主要用于基础教学,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汉语基础课程、外语课程等;研究生阶段,尤其是专业硕士,由于第二年的实习,在校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大多集中于专业课教育。因此,传统文化训练课程想要在高校内开设为必修课并不现实。而当传统文化训练以选修课出现时,导致不能保证所有学生参与其中,也就导致了该专业的部分学生出现传统文化技能缺失的情况。

(2)很难跳出学校教育框架,教学手段单一,考核流于形式,学生出现以应付考试、完成任务的态度接受传统文化训练课。由于学校场地的限制和讲授法操作的简单性,在普通教室仅仅通过教师讲授以及看相关视频介绍来传授传统文化技能知识、学生实际演练机会较少的问题普遍存在。另外,传统文化技能训练课程以学校课程的形式出现,学生难免困于“上课、下课、做作业、考试”的思维定势中,很难意识到传统文化技能的魅力和对今后的作用;而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学校方面都要进行一定形式的考核,又因为此类课程的特殊性,学生的掌握程度无法量化,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轻松通过考试,并以为完成了传统文化技能训练的任务,实则没有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更不能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程度。

(3)师资力量存在缺陷。在高校中寻找有传统文化技能特长的教师并不是很难,如某个学院的某一教师是剪纸艺术家、音乐学院的某位教师是二胡艺术家等等。而这其中的问题是,这样的选择是被动的、缺少多样性的。如果全部使用校内的专职教师,则很可能学生需要的传统文化技能在校内找不到对应教师。如在校外寻找兼职教师,则可一定程度上缓解这方面压力,但又存在着管理问题、资格审查问题、稳定性较差问题等等。

除此之外,实用性教材匮乏、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技能训练问题的实践视野

为了弥补通过学校教育进行传统文化技能训练的不足,校企合作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做法。学校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和实践教学优势,弥补自身在传统文化技能教学方面师资力量缺失、场地不足、课程教学压力大等问题;对企业来说,能够增强知名度和影响力,甚至通过招收兼职和吸收毕业生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

以辽东学院与丹东惠源商厦合作为例,由辽东学院韩朝学院与惠源商厦签订协议,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赴惠源商厦传统文化基地进行传统文化技能训练;惠源商厦负责招聘多名知名民间艺人教授学生不同种类的传统文化技能,同时提供场地和材料。对于学校来说,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技能训练不需要额外提供师资和场地,而授课的民间艺人则底蕴深厚、技艺纯熟,企业场地和材料又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企业来说,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自身在传统文化技能培训方面的影响力,增加了对社会人员的吸引力,从而能够一定程度地提高收入。另外,参与过相关培训的学生,人人能够获得通过当天学习得到的作品,其专业认同感及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带动了其对校内其他课程的学习劲头。

由此可见,以校企合作的视野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技能训练的问题,至少有以下两点好处:

(1)校企合作能够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性发展。传统学校教育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实践操作无法提供足量的机会,而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够保证每一名参与其中的学生真正亲身体验、动手实践,实现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形成学校与企业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立体化发展体系。

(2)校企合作能够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长期以来,“学无所用”是学生之间流传的一种可怕想法,在校期间不接触社会,所学知识无法融会贯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获得了教育机会,每次传统文化技能培训所产生的学生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入的认同感,从而认识到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理论和实践都非常重要,所学知识能够真正做到“有用”。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学习态度的转变,正是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点。

除此之外,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接触所产生的兼职、实习、就业机会,无论对学校发展、专业发展、企业发展还是对学生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四、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技能训练问题的实践路径

从校企合作的视野出发,真正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技能训练的问题,需要以下三个策略:

(一)搭建平台,共建实训基地

学校方面经过前期了解与实地考察,充分了解企业的行业背景、培训能力等因素,认真选择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技能训练的企业,共同搭建实训基地。通过共建基地,加强校企合作方式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有效增强校企合作的应用性与实效性。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秉承资源共享双赢的原则,强化沟通交流,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技能训练作为合作契机,既保证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方法、增强技能,又引导学生多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接触,拓宽专业视野、打开就业渠道。

(二)成立专项工作小组

使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技能训练问题,需要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该小组的职责有:首先,在双方领导签订合同后,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以及行业需要,与企业负责人及时沟通,商定一段时期内的传统文化技能训练项目安排。其次,因校企合作项目无法强制性要求学生参加,但又区别于学校教育,有着更为强烈的吸引力与独特魅力,所以对于学生方面的宣传与动员工作需要该工作小组想办法、下功夫。能否真正将该企业传统文化技能培训的特色、校企合作对学生的诸多好处说明,是校企合作长期良性发展的关键。最后,由于每个企业场地大小不同、企业聘用的民间艺人时间安排不同,每次参加传统文化技能训练的学生批次和人数可能并不相同,因此专项工作小组需要精密协调,确保不落下一个学生、不浪费企业资源、不让单次培训人数过多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多方位扩大影响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

区别于学校教育,通过校企合作进行的传统文化技能训练往往在校外进行,比起传统教学更加具有校外活动性质,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学生往往能够产出更多作品。如何利用这种特殊性质和学生大量的作品扩大影响力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呢?这需要多层次、多方位的做法。

传统方式:学校方面,通过活动展览的方式,在校内的设置展板进行作品展出;通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在学院及学校的新闻网站,定期针对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技能训练项目以新闻稿的形式进行宣传。企业方面,在企业的传统文化技能训练基地及其他营业场所悬挂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平时的广告宣传中加入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合作的传统文化技能训练项目与学生的优秀作品。

现代方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在学院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对每次传统文化技能训练的内容及作品进行推送;每次参与的学生及校企合作专项工作小组的教师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发布学生作品。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对于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技能训练的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能够促进高校教学模式与教育思维的转变与提升。当然,想要通过校企合作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技能训练的问题,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探讨和优化。

猜你喜欢

校企汉语技能
学汉语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汉语新韵》简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