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11-14宋少杰陆江峰周立云郭行健王一凡扬州大学农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8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大学生

■宋少杰 陆江峰 周立云 郭行健 王一凡 吴 培/扬州大学农学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得到蓬勃发展。无论对高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还是对校园文化的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外学生社团的发展具有很长的历史,而我国则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大量出现,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和高校对学生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从而带来了学生社团的大发展,国内对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从学生社团管理者的角度,针对当前高校社团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学生社团形成的必要性

大学生自我展示的原动力,以及志趣相投的向心力催生了高校学生社团。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进行学生教育的主要载体,更是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除了发挥育人补充作用之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社团也将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学生社团发展迅猛,社团数量和参与学生数量都在逐年增加,但是,伴随着社团的壮大,社团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对于学生社团发展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一)学校层面

学校重视度不够,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由于大部分的高校相对更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投入的资金也更多,这就挤占了学生社团发展的空间,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社团更高水平的发展。高校学生社团只能处于“温饱线”,难以实现“精神”的富足。况且,学校对各级社团和社团成员的考核模式尚未能全面开展和执行,缺乏统一有效的内外监督机制。

(二)学院层面

目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和提倡素质教育,导致学生社团的发展速度较快,新社团的注册和审核相对宽松,导致大量社团涌现,但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少有优秀社团出现。学生社团多为学生自行组建,很少会有学院为社团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或者配备的指导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参与社团管理,这就导致社团的发展参差不齐,很难实现规范化、专业化。

(三)社团层面

社员流动性强,缺乏传承性。大多数的社团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而大三、大四的学生多数因为考研、找工作的压力而选择离开社团。社团干部自身的能力和责任心不足,导致社员很难产生较强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甚至大量社员因为功利而加入社团。社团活动形式单一、质量低,缺乏创新性,社团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不断降低。在自媒体时代下,形式趋同,没有创新的活动已经很难吸引当代的年轻大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主动入团的学生心生失望。

三、高校学生社团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高校应正确认识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积极完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建设更加科学的社团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除学校资金投入需要加大,社团也应建立社团资金筹集和管理制度,提高社团自主性,保证社团活动质量。配备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合理增加教师配比,将社团指导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调动和提高教师对社团指导积极性和质量。

(一)社团骨干成员的培养

社团发展现实中,主要干部的责任心和个人素质,往往决定着社团发展的好坏。高校应将社团干部的选拔、考核和监督纳入到学校日常的团干部培养体系中,并建立社团骨干培训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社团干部的骨干力量,提高主要社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推动社团不断向前发展。除了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应增强社团骨干成员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耐挫意识的培养和锻炼,想社员之所想,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奉献精神,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配备校内、校外“双导师”

为社团的良好发展,学校应探索为每个社团配备校内、校外“双导师”的可能性。全校内聘请专业对口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例如,音乐类协会可邀请音乐学院相关老师担任指导教师,社会志愿服务类社团,可以聘请社会工作相关专业考试,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社团的专业化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学生加入社团的初衷。此外,积极拓展素质提升平台,发挥校企合作,依托高校的资源和人脉,与企业、街道等结对建立实践基地,聘请社团发展的校外指导老师。由于社团校内、校外导师指导的侧重点不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利于及时纠正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促进社团举办出高层次、高品位的活动。此外,还需要完善对导师的绩效考核,调动指导教师对社团指导的积极性。

(三)加强社团品牌化建设

学生社团品牌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针对性质和内容相似的社团进行有效的整合,减少“同质化”现象,合并精简“同质化”社团。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院特色、专业特色,加强社团“品牌化”建设路径探索。第二,严格社团活动的审批,减少相似度高,没有吸引力社团活动的举办。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打造特色活动,建立自己的品牌和文化,树立特色社团形象。

(四)建设“多高校学生社团平台”

自媒体的产生,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交流和生活方式。由于信息良莠不齐,甚至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建立。恰当的使用自媒体,可以为社团活动的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这不仅有利于扩大社团影响力,增强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满足学生的生长成材需要。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社团应打破高校的界限,探索“多高校学生社团平台”建设的可能性。所有高校的各类社团均可以在平台上互相学习、交流,这有利于打破高校之间社团的隔阂,也有利于学生社团的自我成长,以及同类社团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鼓励学生走出去、引进来,积极打通各高校之间沟通渠道,搭建不同学校学生与社团的对接平台,帮助大学生拓宽眼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社团的产生和发展,对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社团的健康发展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找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现实困境,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探索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化、规范化、品牌化、网络化、专业化的实现路径。有利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好高质量的学生活动,更好的发挥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大学生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社团少年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