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步沙奇迹:沙漠变温柔

2019-11-14夕雨

莫愁 2019年23期
关键词:治沙种树林场

文/夕雨

在八步沙,有一首民歌广为流传:“当年风沙毁良田,腾格大漠无人烟。要好儿孙得栽树,谁将责任担两肩。六家老汉丰碑铸,三代愚公意志坚。”这首古浪老调,唱的就是当地六个男人和他们子孙三代治沙的传奇故事。

38年的执著坚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他们在腾格里沙漠创造了奇迹,也让桀骜不驯的沙漠变得温柔起来。

挺进沙漠,守护家园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位于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南缘。上世纪80年代,沙化以每年7.5米的速度推进,当地人说,一旦起风沙,只能看见八步路的距离,所以这里就叫“八步沙”。短短十年,沙漠前沿五个村庄的2万多亩地被沙漠吞噬,一些人被迫到宁夏、新疆找活路。还有许多人去沙漠里采集一种叫作沙米的植物,把草籽磨成粉,勉强充饥。

为了让孩子们有饭吃,不让沙漠夺走自己最后一片生存地,1981年,年过半百的郭朝明、石满、罗元奎、贺发林、程海、张润元六人聚到一起,决心挺进八步沙沙漠,保卫家园。

初入沙漠,条件十分艰苦,六人在土丘下挖了两个地窝子,垫一些麦草再铺上被褥,就成了床,但这床夏天闷热不透气,冬天寒冷易结冰。除此之外,吃饭条件更是简陋,三块砖支起一口锅,一天三顿饭都是和着沙子咽下去的。

一头驴,一个架子车,一只水桶,一把铁锹,是六人种树的全部设备。买不起树苗,他们就买便宜的树种子,拿出家里贮存的珍贵的水浇地育苗。慢慢地,花棒、榆树、沙枣等沙生植物一株一株长了出来。

因为缺乏经验,第一年种的1万亩树苗,被来年的大风吹得只剩下三成。张润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心都碎了。伤心过后,他们相互打气,跑到没被刮走的树苗旁边观察,发现这些树苗旁边都有草墩,他们开始在树窝周围埋上麦草,固定住沙子。“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应运而生。

种树难,管护更难。“三分种,七分管。我们种了树,还要防火、防偷牧、防盗伐。”村民们刚开始不理解六个人的行为,认为他们种的树跟自己没关系,照样砍树挖草,放出羊儿去啃草。后来,六人每天日头一落就进沙窝值班,夜里12点再返回。一旦发现有偷牧、盗伐的村民,他们就反复跟村民讲道理,告诉他们治沙不仅是为自己六户人家,大家的田地都会得到保护。

1985年春天,他们种的沙枣和花棒已然成荫,开出了红的黄的小花。这一年,他们还跟土门乡(今土门镇)政府签订了一份《固沙造林承包合同书》,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

有了政府支持,六人像吃了定心丸,干劲更足了,但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也快速消耗着他们的身体。他们商议后最终决定:“不能前功尽弃,谁老了,病了,干不动了,就让儿子来干,儿子干不动了,还有孙子。”

代代相传,使命召唤

1982年,郭朝明因病进不了沙漠,让儿子郭万刚来接替。郭万刚当时在土门乡供销社上班,一个月工资60多元,是人人羡慕的国企职工。他左思右想,回绝了父亲。父亲指着林子,问郭万刚:“你不来看守树,这树种的还有意义吗?”于情于理拗不过父亲,郭万刚最终辞去公职,带着情绪进了沙漠。

父辈们吃的苦,郭万刚进了沙漠才真正体会到。1993年5月5日下午5时许,正在沙漠里巡视的郭万刚看到西北边黑色的沙暴如巨浪一样压过来,“就像原子弹爆炸,我当时感觉自己要死了”。郭万刚匍匐在地窝子里,沙子瞬间把他掩埋了,他趴在地上不停地抖动,一遍遍抖掉埋在身上的沙子。用了七个小时,他才走出沙漠。这次经历触动了郭万刚,他决定扛起父辈的重任好好治沙,一干就长达38年,成为了现在的八步沙林场场长。

1991年,贺发林病重,给儿子贺中强留下遗言:“我一辈子就挣下这几棵树,你去看护。”贺中强起初不同意,贺发林就让儿子用驴车把他驮进八步沙,指着自己种的树对儿子说:“你要把树种下去,要是树毁了,就是对不起我。”不久,贺发林病逝。至今忆及此事,贺中强仍会泪流满面。张润元的一个儿子常年在外,一个儿子患病,最后由女婿来接替了他……

长辈的这些故事,从小就盘旋在郭玺的脑子里。他是第三代治沙人,也是郭朝明的孙子。接力棒要交到第三代手中,难度更大了。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人就业的范围越来越广。郭玺20岁出头就外出打工,辗转银川、兰州等地,他在工地上开装载机,收入比种树高,见惯了外面的世界,更不愿回沙漠了。

郭万刚整整劝了侄子两年,“你爷爷是第一代人,我是第二代带头人,你不带个好头,你爷爷种的树就白种了!”2005年,郭朝明去世那天一直拉着郭玺的手不放,郭玺才突然感受到爷爷这份期待的重量。

像是久久等待的召唤,树活了,沙蒿和草从沙里冒了出来,郭玺的心,也渐渐归来。

让家乡的山更青、天更蓝

2016年5月,郭玺终于同意来林场种树。因为久仰“六老汉治沙”的事迹,一起来的还有兰州理工大学毕业生陈树君。

年轻人们没有辜负老一辈的期待。他们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加入科技元素,并借助互联网谋求新的发展。2017年夏天,林区发生病虫害,花棒大面积死亡,林场从林业局引进虫情检测仪,很快找到了罪魁祸首,控制住了病虫害疫情。

2017年秋,林场1.9万亩治沙工程验收,陈树君使用GPS精确定位种树面积和检测成活率。他还从网上看到公益组织的治沙项目,跟对方衔接,争取到了1000万元的治沙资金,得以造林2万亩。

从网络上寻找社会力量治沙,“互联网+治沙”的模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梭梭耐旱,是治沙的先锋植物,陈树君从网上联系了专业研究所,了解到中药材肉苁蓉可以寄生在梭梭根部,两者结合起来,治沙和致富双赢。陈树君很快实施这一想法,在林场流转生态移民点的沙化土地上,接种了1万亩肉苁蓉。

从六老汉到郭玺,八步沙林场三代人共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使风沙线向北推移了近20公里,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他们还承接了甘蒙边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项目中的植被恢复工程。

八步沙林场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5000亩肉苁蓉和7500亩枸杞、红枣等经济作物。2019年,林场又扩大种植面积,建立肉苁蓉种植基地。林场还承包了古浪县南部山区5万多亩的封山育林工程。郭玺说:“来年春天,就能看到沙漠里的花海了。”

猜你喜欢

治沙种树林场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种树
一起来种树
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