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一年,他们一起考进士

2019-11-13张勇

意林绘阅读 2019年10期
关键词:曾巩主考官进士

张勇

阅读分享:说起“高考”,历史悠久。在古代,学而优则仕。而要想实现“仕”的目标,就需要寒窗苦读,然后参加科考,由生员而举人,由举人而进士。一朝中举,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且可为国效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说到曾巩,我们便想到他是“唐宋八代家”之一,从他的漫漫高考路中,我们了解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虽不是“学霸”级别的人物,但他们的才华都被时间证明。(特约教师: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七中学?景毛毛)

说曾巩是神童一点也不为过,史称他“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为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

有这样的才华,在高考的道路上应该一帆风顺吧?非也,这位曾大人直到39岁才考中进士,老复读生了。那么,曾巩为什么屡试不第,奔四了才中进士呢?史书说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年),其父去世,他身为长子,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说白了就是答题路数不對,没中。后来,家里又出了事儿,耽误了学业。

快到不惑之年时,曾巩才中进士。这在中国科举史上是最具传奇意义的一年,即嘉祐二年(1057年),这一回的进士录取堪称中国科举史上知名文化大咖最多的一届:名家苏轼、苏辙,理学代表人士程颢、程颐、张载……那一年科举,曾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与他们家的一帮人并肩作战,结果是“一门六进士”: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无咎、王彦深,都与他同届进士。要是范围再扩大点,这科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还有苏氏兄弟的老爸苏洵也跟着来了,一次考试就会集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除了王安石,大宋朝最会写文章的都齐了。

这场考试还有个小意外。苏轼进入考场,一看考卷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就是“赏罚要厚道”。苏轼读书,也是为了应试,他自己后来说过:“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对于应试经典,他已经相当精熟。而且他知道,主考官欧阳修老师最痛恨华丽花哨的文风,他主张写文章要浅显明白,用平实的文字表达深远的思想,所以,今天的作文绝对不能写得华丽丽。

结果,欧阳老师一看考卷,觉得自己在文化上后继有人,欢天喜地说了句:“这后生有出息。”不仅让主考官欢喜,还让主考官觉得是他的衣钵继承人。这时,副改卷官梅尧臣在旁边加了一句:“这考生的文字好像孟子。”须知,孟子是欧阳修的偶像,更得加分了。不过,欧阳考官又是个清廉怕嫌疑的人,担心这个考生是他的学生曾巩,犹豫一下,就给了二等,排在了后面。后来才知道,这份卷子不是曾巩的,而是苏轼的。这欧阳先生举贤避亲,结果误伤了东坡先生啊!

这一科的举子们共有9人官至宰相,像大名鼎鼎的吕惠卿、章惇、林希。尤其是吕惠卿,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号人物,协助王安石推行了很多政策,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实干家。这些名人在这科的名次都不是很高,前三名是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这些“学霸”分数虽高,却都籍籍无名。

白丁儒摘自《羊城晚报》

猜你喜欢

曾巩主考官进士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四进士(上)
《进士or近视》
曾巩生平
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考论
朱右《唐宋六家文衡》与曾巩散文
秀才与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