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记

2019-11-13扶小风

延河(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庙堂牲畜爷爷

扶小风

地坑院

地坑院是看不见的村庄,隐藏在黄土高原的深处。老榆树弯曲着,突兀地挺在苍茫的大地上。它是村庄的发髻,绾着琐碎的时光。有它的地方,一定会有一处历史悠久的地坑院。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工匠们智慧的结晶。在空旷的大地上,在历史的深处,民间工匠们因地制宜,奇思妙想,挖地数尺,仿窑洞凿室,便筑成了这冬暖夏凉、安居乐业的地坑院。一条幽深的甬道,是开启地坑院大门的钥匙。门里,四四方方的天井,那是幽静的院子。小规模的地坑院,一般是四孔窑洞,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一孔卧室,一孔厨房,一孔牲畜圈,一孔储藏室。这样,窑洞就成了家,有了家,就组成了村庄。大规模的地坑院,有无数孔窑洞。大多是同宗族的人们栖居在一起,和和睦睦,悠然自乐,犹如老北京四合院一样的生活气息。

在村子里,没有人知道地坑院是何时被修凿而成的。爷爷传给了父亲,父亲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一代又一代的关中人,在这里劳作生息,见证着生老病死,见证着悲欢离合。那一曲曲豪迈的秦腔,那一句句铿锵的关中方言,萦绕在地坑院的角角落落,渗进了斑驳的青苔里,钻进了崖头的荆棘里,浸渍在泥土的清香里。就这样,地坑院苍老着,寂寞着,风瘦了时光,也干瘪了那棵葱郁的老榆树。

童年时刻,我总是执著地以为,地坑院是大地的眼睛,要么它怎么会镶嵌在大地的深处,一直仰望天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地坑院就是打开村庄文明的窗户。我站在地坑院的天井里,可以看到星空满天,可以看到月圆月缺,可以听到云雀啁啾、雨打青苔,甚至也可以看到父辈们为了生活坚韧不屈的背脊。

清晨时刻,爷爷扛着犁锄、父亲挑着水担,叔叔举起镰刀,沿着幽深的甬道冒出地坑院。这是一幅让时间停滞的农耕画面,深深地印在我幼小的脑海里。倘若不注意,没有人会知道大地深处还生长着这样的一座村庄。只有晌午母亲和奶奶下厨房做饭,烟囱里炊烟袅袅的时候,外人才知道,这里还隐藏着一个恬静的村庄,这里还栖居着一群勤劳质朴的人们。入夜时分,当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进入梦乡后,地坑院又变成了动物与昆虫的乐园。一声狗吠,呼啸而过,划过寂静的长夜,沉闷而刺耳。小虫子们窸窸窣窣,窃窃私语,彻夜不眠。外人似乎才知道,黑魆魆的夜里,生命也如此喧闹。

那些年,地坑院镌刻在我幼小的生命里,用它的博大与宽容,亘古与深邃,存放着我童年时刻一些美好的时光。隐约地记得,那天阳光影影绰绰,洒在地坑院的天井里。我坐在石碾上,用高粱秸正在做一副眼镜。带上眼镜,我站在石碾上仰望天空,一只麻雀从崖头上飞过,停在老榆树的枝头上。原来,它衔着老榆树的枯枝在崖头的洞里给自己筑巢。父亲发现了我的秘密,用梯子把我架上崖头让一看究竟,我看见洞内的麻雀巢里,几只雏雀叽叽喳喳,嗷嗷张嘴,等待着麻雀妈妈捕食归来。父亲说,春天来了,还会有燕子飞回来。于是,我就从冬天盼望春天,盼望着燕子飞进地坑院的天井里。我的高粱秸眼镜,也由洁白变为枯黄,从枯黄变成霉黑。可是,我再也没有等到燕子的身影。母亲安慰说,燕子是挑剔的鸟儿,等我们搬离窑洞住上楼房,它才会在里面垒窝生蛋的。母亲的话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里。阳光依旧洒在地坑院的石碾上,透过老榆树斑驳的影子,我这个懵懂的少年,心存着尽快搬离地坑院期望早日看到燕子的梦想,守望在那座古老的天井里,快乐地成长着。

时光飞逝,二十多年已去,地坑院早已被夷为平地。我也已远离故乡,在遥远的他乡为生活而努力奔波。没有人会记得,那些曾经为一代代黄土高原上朴实的人们挡风遮雨的古老建筑,也没有人记得,那里隐藏了多少人生命之初的秘密和童年悠长的记忆。

现在,我伫立在故乡大地上,想要寻找地坑院里曾经琐碎的印记。只是,随着时光它们早已被湮灭在厚重的泥土中。我想起那棵嶙峋的老榆树,它是通向我家地坑院的地标。沿着那条古老幽暗的甬道,可以走进大地的皱褶里,可以走进地坑院的天井里,也能走进时光最澈清的记忆中。因为我知道,地坑院是我生命的根,是老榆树的根,是父辈们的根,也是村庄得以延续的根。那是从渊源历史深处生长而成的根,扎在浩瀚的黄土里,扎在父辈们的躯体里,也扎在我对故乡无限的爱恋中。

地坑院,它是关中人古老生活一段清晰的历史缩影。

马 坊

马坊在沟底,倚着土崖,一侧是蜿蜒的湋河。马坊的门前,是一片偌大的苜蓿地。村里把马坊选择于此,也是费尽了心思。草丰水盈,近在咫尺。这或许便是村里牲畜膘肥体壮的秘密。

爷爷常年住在马坊里,与这些有灵性的牲畜们一起生息。

农业合作社时期,牲畜是村子里最金贵的生产工具。所以,能到马坊里饲养牲畜,也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据说爷爷是全体村民举手选举而出的优秀饲养员。于是,他肩负着大家的重托与使命,从地坑院搬进了漆黑而幽深的马坊窑里,专职喂养牲畜。

马坊窑洞在开凿之初,除了门前留下一片偌大的苜蓿地,还故意把窑口往崖头里面多开了数十米。这样,三面有土丘环绕,再在崖口围上栅栏,就是一处绝妙的露天牲畜圈。马坊窑洞里,进门一侧是饲养员的炕头,右手边有一间小拐窑,是存放牲畜粮草的仓库。大窑的深处,用栅栏隔开,里面是牲畜圈,最里面是一排喂料的石槽和饮水的大瓮。

爷爷是个闲不住脚的人,一到马坊,先是打扫窑里的卫生。他把窑洞深处臭气熏天的牲畜粪一担一担地挑出来,堆积在窑口,沤成熟粪,等待开春时撒在苜蓿地里,好让牲畜们来年有充足的青草。之后,再在崖边挖下一筐一筐干燥的白土,细细地铺垫在牲畜圈里,让牲畜们有个舒适干燥的环境。厉兵秣马,稇载而归。等这些活结束,爷爷便马不停蹄地去湋河里挑水,把饮畜的水瓮装得满满后,就急匆匆地提起镰刀,爬上后坡,割起一捆一捆的青草,把拐窑仓库填的满满当当后,他才长长地舒口气,从腰间抽出烟锅,悠然地抽几口旱烟,解解全身的乏劲。这只是一天工作的开始。那一刻,天才麻麻亮,爷爷喊起撑儿哥,把青草用铡刀铡成一节一节,拌上麸皮,倒进石槽里,牲畜才懒洋洋地从圈里起身,津津有味地吃起草料来。吃完草料,牲畜还需饮水。等料足水饱,牲畜就被赶到窑口的圈里。这个时候,天也亮堂了。太阳一出来,它们就聚在一起,伏卧在地上恬静地晒起暖暖来。就这样,爷爷把每一头牲畜都伺候地惬意舒坦。

爷爷说,牲畜跟人一样,要吃的美味,睡的舒坦,才能膘肥体壮,下地干活才有使不完的劲!这话不假,第二年夏收,健壮的牛马明显与往年不同,犁地的效率提高不少。村里人都称赞爷爷是饲养牲畜的一把好手。爷爷听到这些赞美的言语,心里乐开了花,像个开心的孩子,高昂着头,双手背在腰间,步如流星,嘴里哼着悠扬高亢的秦腔,一直从沟底的马坊到塬畔的地坑院。

第二年,马坊一下子热闹起来,因为增添了不少的新成员。牛下了牛犊,马生了马驹,羊产了羊羔。这下可把爷爷和撑儿哥忙坏了。不光要照料那些出力的壮牲畜,还得喂养这些新生的幼崽们。没办法,爷爷又把父亲提溜过来帮忙,让他也住在马坊里。这样三个人分工,父亲饲养那些好对付的牲畜,撑儿哥照料那些性子烈的牲畜。爷爷不放心他两,所以幼崽们就全部留给自己小心翼翼地经管着。爷爷说,这是全村人们的希望哩,等这批幼崽长大,咱庄子里的地,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了,两三天就能给犁完播上种。有一年入冬,大雪纷飞,有只母羊一下子产了三只羊羔,爷爷怕羊羔冻死,每天把火炕烧的热乎乎的,三只羊羔吃完奶,就被爷爷抱上炕头,拥簇在温暖的被窝里。挤得撑儿哥和父亲只能每天晚上攀坡回家住。一个冬天下来,爷爷全身一股羊膻味,村里人笑话爷爷活脱脱一个羊倌儿,但三只羊羔却健康地活下来。

马坊存在了七年,爷爷在马坊住了七年。爷爷生命的最后,也是在马坊。那个夏忙的午后,爷爷把牲畜赶到圈里,像往常一样躺在马坊窑口的草垛边歇歇脚。或许这些年真的太累了,爷爷竟迷迷糊糊地睡了起来,一直睡到黄昏。等他醒来时,一条青色的蛇蜷缩在他的脚下,爷爷并没有惊慌,他轻轻地摸到腰间的烟锅,点起一锅旱烟,深深地吸一口,对着脚下的蛇一口一口缓缓地吹过去。一缕一缕的烟在窑口轻盈地弥漫开。那条青色的蛇最后顺着崖边,爬进翠绿的草丛中。可是,爷爷却再也没有醒来,倒在了喂养牲畜草垛里。直到陪伴了爷爷多年的那头忠诚的老牛嗷嗷嚎叫着舔舐他时,人们才发现了他冰凉的躯体。

翌年,实行分产到户,马坊遂被取消。那些爷爷饲养了多年的牲畜们,被分到各家各户。奶奶去世前曾告诉过我,那头忠诚的老牛被分到村里的邻居家后,几天不吃不喝,一直嗷嗷嚎叫,最终呜咽而亡。

又过了数年,大雨滂沱,崖头滑坡,窑洞坍塌,马坊随之不复存在,只留下遥远的记忆。

庙 堂

庙堂是村子里的圣地。

村后的庙堂,其实也为学堂。始建于唐初,民国时期陈伯生再修。农业合作社散伙之后,因庙堂殿高幽静,闲置许久,于是建成学堂,成为中心小学的分校,设学前班和一年级。这样,庙堂和学堂融为一体,学生们受先生的谆谆教导,先生则受庙堂的灵性之光。临近的有些庄子,甚至将祠堂改为了学堂。这些由特殊场所改造的教育场地,都带着那个特殊年代中国启蒙教育的显著特征。

村子里的庙堂,在我幼小的心里,是万分神圣的,成为了学堂之后,它在我的内心深处,更显得神秘无比。常常看见村子里孩子们排着队载歌载舞放学归来的情景,也时常听到庙堂内传出琅琅的读书之声,尽管自己还未到上学的年龄,内心就好奇无比,于是死缠烂打父亲母亲,嚷嚷着也要去庙堂里上学读书。父母无奈,只好多次苦苦恳求庙堂内的老师,许我跟着试学,满足一下小孩子的虚荣之心。好在乡里乡亲,彼此之间都十分熟悉,老师居然收下了我这个调皮的捣蛋鬼。

庙堂是旧时神仙的居所,所以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从我家的地坑院到庙堂,一路是上坡。尽管是试读生,我也像其他同学们一样有模有样。母亲给我准备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绿色书包,蓝条纹的海军衫,还戴着五角星绿色的军帽,都是邻居家的哥哥淘汰下来的旧物。

上学的前夜,我兴奋地一夜未睡,感觉自己像是要去庙里朝圣,又似要雄赳赳气昂昂的上前线去打仗。问了父亲一夜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父亲最后居然不知所措,无法回答,最后熬不过我,自己困得倒头在炕头。我依旧喃喃自语,快乐无比。等到第二天要上学时,困倦地却无法起床,母亲硬拽都拽不醒,只好把我背到庙堂门口,我才揉揉惺忪的眼睛,迷迷糊糊地走进了教室。

那阵子上学,因为物资匮乏,学校里没有木头的桌椅板凳。书桌是用黄土打成的胡基砌成的,桌子面是从庙堂残殿里拆来的青砖拼接而成。这样的桌凳,在冬季,没有暖气,冰冷无比。但就如此艰苦的条件,也阻挡不了村子里孩子们上学的热情。因为我是后来的插班生,老师将我安排在最后一排的座位上。等我走到自己座位前的时候才傻了眼,竟然忘记嘱咐母亲要自己带凳子上学的。那个上午,我一直脑际恍惚,云里雾里,根本无法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背依着墙站立着听课。我看到斑驳的墙壁上褪了色残存的壁画,还有屋檐上精美的雕梁画栋。后来我的意识就迷离起来,感觉自己长上了翅膀,飞到天际,然后徐徐降落在庙堂前的空地上,为大家表演娱乐节目,同学们高兴地为我鼓掌,我感到一股幸福的暖流滑过我的全身……突然“啪”的一声脆响,我睁开双眼,才发现老师将黑板擦朝我扔了过来,掉在了我的脚下。我惊得直哆嗦。同学们都哄堂大笑起来。原来,我站着睡着的时候,竟然尿了一裤子。

第二天,我没有了绿色的解放军裤子穿。从地坑院一出门,就有同学们开始嘲笑我昨天尿湿了裤子。我装疯卖傻,佯装不理,扛着凳子独自走在去庙堂的路上,像以前爬上地坑院畔老榆树上摘榆钱那时那样趾高气扬。我站在北坡的梯田上朝着湋河对岸大喊,声音像丝带一样一缕一缕地传向河谷的远处。这样会令我无比开心。等要返回到学校的路上时,我发现一条七寸长的草蛇蜷缩在洋槐树的枯根下,于是我用板凳压着它的身子,然后提起尾巴,就把它轻松地装进了文具盒里。

我把蛇偷偷放进了教室讲台讲桌的抽屉里。上课时候,老师刚拿出粉笔,准备在黑板上写字时,蛇就从抽屉里慢慢地爬了出来,吓得老师直接从教室里逃了出去。过了好一阵子,老师才脸色苍白地回到教室,小心翼翼的用笤帚把蛇扫到簸箕里,倒进了田野里。当然,我也因此被老师罚站到了教室外面。那个时候,你猜我看到了什么,一只红色的蝎子在屋檐旁的墙壁上爬行,它顺着墙壁缝隙,一直爬到墙垛边,然后钻进土缝里。我又异想着抓住它,把它扔进老师的粉笔盒里。于是我顺着墙垛边的柏树往上爬,还未上到墙檐,一脚踩空,结果重重地摔在地上。这样,我在庙堂里充当试读生学习的生涯就结束了。因为我从墙垛上掉下来时,摔成了骨折。老师对父亲母亲表示万分的歉意,鞠躬头都快要够到脚尖了,因为没有照顾好我这个只上了两天课的插班生。

后来,依稀记得,等我要正式上学的时候,庙堂里的学校就被撤销,村子里的孩子们全都搬到了中心小学去读书。那座庙堂,从此没了琅琅的读书之声,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周末玩耍的天堂。

猜你喜欢

庙堂牲畜爷爷
坎(外一首)
从“庙堂”走向“民间”
冬爷爷
卢迈行走在“庙堂”与“江湖”之间
站着吃
寄诸吟友
爷爷说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冬季牲畜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
为什么给牲畜喂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