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久远的回声

2019-11-13高振

绿洲 2019年6期
关键词:临沂文学

高振

同饮一河水,共居一座城。

千百年来,临沂从未忘记,那些吞吐着历史烟云,尘封于庙堂的典籍,也时刻惦念散逸在民间的文学。从沂沭河流域生发的文字、典籍,带着东夷的洪荒密码、带着祖先的劳动创造、带着生活的时间纽带、带着心灵的情结温度、带着生命的传承结晶,从岁月深处走来……经典沉深、载籍浩瀚。这些思想的问道,是文人的智慧,是文学的凝聚。我们请临沂的文学作品回家,我们邀先贤圣哲与经典同行,探索灵根自植的沂蒙瑰宝,洞悉暌违已久的沉潜文脉,挖掘轶散的文化典籍碎片,让这些散逸的文学作品走出尘封的空间,带着临沂的温润,带着文明的微笑,与读者形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学“对话”:请文学进入人们的心灵,照亮生活,让生命在文学中提纯。正如“明月入怀”所寓清光可挹,朗照乾坤的空间意境,气象悠然,引人入胜。

当我们穿越文学的时光隧道,向泓涵地域倾诉着源之心灵的敬畏和亲情……超乎想象:临沂这抹文学彩虹,惊艳了中国文学的历史天空,照耀着人类的文明!

典籍,是人类思想的慧根,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文学智慧的根本之源。东夷文化、东夷精神,姜尚无疑是最高的象征:齐国始祖,齐文之父,“兵家鼻祖”“百家宗师”。《诗经·大明》记述姜尚的功绩云:“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他与典籍文献记载基准一致,《吕氏春秋·首时》: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姜尚就出生在莒州东百六十里东吕乡,属琅琊郡。由于《易经》去今久远,史料较少,有的认为是伏羲、文王和姜尚,没有定论,但近年许多专家引证大量历史要籍中相关的权威性记述、有卓见的研究论证:《易经》非姜尚莫属。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周易》行文曲折隐晦,论事异常深刻,极其全面,没有大乱大治的经历和深刻的切身体会;没有官场从基层到最高层丰富的经验和了解的极其透彻;没有过人的智慧,没有过百岁的寿命,是写不出天道轮回、王朝更替、国家伦理、官场命运的,那个时期有这样阅历的人,只有姜尚。《易经》,是“东夷人”和“华夏人”的最高智慧,是传统文化的纲要,是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临沂,是《管子》灵魂的故乡。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保护者”管仲,客居临沂河东多年,古老的相公村镇因其“华夏第一相”而得名。为了纪念,河东人称其居住的村曰:管仲村,和鲍叔牙分红利的高岗叫“管鲍分金台”,台上的槐树叫管仲槐,他经商的街叫“管仲大街”,他率领民众疏浚过的河流称为管仲河,河崖的小村也命名为管仲河崖,管仲的遗迹遍及汤沭大地,历千年而存世。他著述的《管子》内容博大庞杂,是先秦时期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各学派的言论、观点总集,也是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不过,让人有所匪夷所思:古代妓院大都置香案供奉管仲,“闻郎江上踏歌声……道是无晴却有晴。”其因:中国最早的官营妓院,是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于公元前七世纪中期开设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说起孔子,世界为之称颂,而临沂人特别自豪地称之为“自家人”。东夷是儒学主源地,东夷文化滋养了春秋圣哲之思想。莒、鲁、齐三国“文化元素”,是中国文化核心的主源;孔子的儒学指导思想,具有普世价值。早在1200多年前,“百代文宗”韩愈,为传“先王之道”,宣“圣人之教”著《师说》,文述:“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无独有偶,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取材典范:“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讲述孔子好学的故事。项橐,临沂古神童,因孔子请教,后世尊为圣公。当我们跟着孔子周游列国去游学,就会发现:当年孔子冬去春来,夏往秋归,游学最多的诸侯国是临沂地区。孟子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东山,蒙山也。山下还有孔子住宿的“子宿村”。孔子从27岁到50岁直至73岁,足迹遍及沂蒙。可谓:山山水水含典故、村村镇镇有传奇。崇德尚贤,仁浸乡风;资生普润,天下归仁。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今讯:孔子文化研究院,耗费10余年探索,取得最新结论:史书有记载的真人正传贤者只有33人。而临沂就有:有若、曾参、颛孙师、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共计13人。孔子的文化思想与临沂有着深厚渊源,不仅如此,他内心也有着强大的寻根私念。是的,为什么临沂是孔子游学的最爱?临沂作家、史学家,洞悉典籍,颠覆常论,挖掘出震惊“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新发现:兰山区方城镇是孔子“祖居地”。史料记载:孔子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始祖可以推溯到微子启。弗父何是孔子的十世祖,孔子先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也称孔防叔,是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因故逃离宋国奔走鲁国,第一居住地并非曲阜,而是“防”,并且还担任了防邑大夫。春秋时期,鲁国有东防、西防。《左传·隐公九年》“公会齐侯于防”,指的是东防(杜注:“琅琊东南,今属费县。”)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对防邑也有过考证,在《孔子传》第一章中指出:“鲁有东防西防,防叔治所为东防,在今费县东北。”孔子的祖父、父亲都出生在防邑。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离开防邑到了曲阜。综上所述,孔氏家族的迁徙路线是旧都——防邑——曲阜,也就是从河南商丘,到了山东临沂,最后到了山东曲阜。这样长篇累牍地梳析孔子世家,只为读识儒学原生态。应该说,儒学本源,与临沂的关系根深蒂固。临沂人对孔子托孤曾子的故事,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孔子的儿子孔鲤英年早逝,73岁的孔子临终托孤,把刚满5岁的孙子子思(孔伋)托付给27岁的曾子,曾子和父亲曾点都拜孔子为师,师生山海情,曾子把毕生的学识全部传授给子思,教育子思成为“述圣”;子思的再传弟子传授亚圣孟子。一代宗圣曾子,著《大学》,写《孝经》,主笔编制《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以其毕生之力,推行儒家之道,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宗圣”曾子是孔子的正宗衣钵传人,没有他就没有儒学的传承文脉,就没有孔孟文化潮汐中国,漫延民间文化、庙宇文化,直至根植中国皇家文化的核心。正本清源,谁曾想:临沂为了捍卫曾子的“户籍”,与济宁嘉祥纷纷争争600多年,直到201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注释曾子为“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平邑)人”。至此,《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百科大词典》《辞海》和中学课本等主流权威出版物对曾子故里的说法一致,宗圣曾子故里重新“回归”临沂市平邑县。

礼仪春秋,百家争鸣。左丘明与孔子有“同圣”之誉,他曾任鲁国史官,有着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之称,是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他的《左传》《国语》两部文学巨著,被誉为“经臣史祖”。我们以文学的视界来赏析:《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应该说:左丘明是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这部重要的儒家经典,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也是第一部记述“东夷”的史书。

左丘明之墓,由于年代久远,我们追根索源,引多家之言:距今1000多年的北宋《太平寰宇记》,以及距今700多年的元代于钦著山东志《齐乘》都记载:“左丘明墓,峄州东北七十里。”500多年前的明朝《山东通志》记载:“周左丘明墓,在县东北七十里。”《大清统志》卷一百三十曰:“左丘明墓,在峄县东北七十里。”《四库全书》本卷三十二、清光绪三十年本《峄县志》记载:“左丘明墓,在县东北七十里。”《临沂县志·古迹》载:“向城东南十许里左家官庄,左墓在焉。”众多历史史志典籍,高度概括,记载清楚,且铁实之言凿凿,令人信服,无可置疑。兰陵与峄县没有争议,春秋时期,兰陵和峄县地域都是“次室邑”,公元前255年,楚设兰陵县包含峄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蒙山因鬼谷子而名,还是鬼谷子因蒙山而得道,不得而知。这位曾任楚国的宰相,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超级千古奇人,他兵学师承孙子,道学师承老子,百工师承墨子,集百家之长,又将百家长处发挥极致:救亡图存之智慧,治世驭人之奇谋;识人断事之妙法,纵横捭阖之精要。这位样样精通的天才谋圣,还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空气动力的“吉尼斯”人物。“天下修道,蒙山为始”,据记载,鬼谷子隐居蒙山石窟,采药修行。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精通百家卓绝智慧,身怀旷世捭阖绝学,独具通天彻地之智;是纵横家的鼻祖,更是伟大的教育家。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商鞅、李斯、吕不韦、白起、李牧、徐福、毛遂、尉缭子,这些弟子进山之前都是无名小卒,出山后个个大放异彩,“一人之言,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一笑则天下兴,一怒使诸侯惧。”出将入相,名流千古!我们走进蒙山,攀越鬼谷子村,驻足村后的鬼谷子石窟,凝视“天下第一军校”,耳畔萦绕天籁之音: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孙膑逢战不输,庞涓遇羊而荣;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任秦相;商鞅为孝公改革变法,李斯助始皇一统山河;徐福东渡日本成神武天皇……3000多年来,历史天空闪烁着蒙山之星,人间鬼谷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现在,我们以鬼谷子蒙山修道为源点辐射,可推演孙膑在郯城马陵山古战场,致同学庞涓于死地的诡计诈谋;也能想象得出:银雀山那位葬竹简兵书陪伴左右的汉墓主人,尚武演兵;以及缠绵几千年的历代战争,还有那些拼死杀入战场的文官武将,足可以诠释:文韬武略的临沂,历代兵学昌盛;临沂人自古崇文尚武。

政于兰陵,死于兰陵,葬于兰陵的荀子,是中国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他的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之长,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大师,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从东夷智慧,春秋思想,到文韬武略的战国,孔子、曾子、荀子及其弟子和世界上的东西方圣哲一起思考问题,临沂进入了知识更新,智能大爆发的时期,临沂文学浴火新生。春秋,传三坟五典之牍;战国,握八索九丘之缰。青史不绝,佳作迭出。一个能够产生伟大作品的城市,才是一个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典籍”,是圣贤文化的智慧,是中国文学作品的骨中钙、血中铁;所有经典皆因文学而美,皆因美而源远流长。临沂独特的地域文化,使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盖因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农耕社会而繁衍至今,文学无疑是本土文化的最大传统,也是地域文字的土壤和硕果。孔子删定六经,其中《诗经》和《春秋》尤为我国两千多年来诗歌和叙事文学的源头。从隆古的结绳记事谣曲到唐诗宋词的吟诵,总有不期而至的文学感动,最美的篇章莫过于乡情颂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临沂文学,怎一个“美”字了得。可以说:是中国诗史的“珠穆朗玛”。因为,那时琅琊临沂的文化名人走向了全国;那极具生命张力的诗文也影响了全国;占据了当时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由此达到辉煌巅峰。魏晋风度,作为那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时尚的审美理想。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以及王戎为代表的“竹林七贤”,这些“文学圈”的风流名士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旷达自赏,他们表现出的“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我们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清峻通脱,“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生哲学观,右军王羲之才能写出千古绝唱《兰亭序》。遥望复遥望,那是怎样一个盛大的“修禊”节日,怎样一个风流的聚会!三春陶和气,万象齐一欢。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率领7个儿子,邀请谢安、谢万、孙绰41位名士,相聚会稽山阴兰亭,曲水流觞,品茗饮酒作诗。其中余姚县令,东阳太守等15人不会作诗,被罚酒各三斗,其他26人得诗37首;众人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只见他酒意正浓,微醉之中,用蚕茧纸,鼠须笔,畅意挥毫一气呵成,是为《兰亭序》,全篇28行324字,每一个字都被王羲之神化出一个生命的形象,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曲水流觞”,开创了中国文人雅集的典范。由此,奠定了王羲之中国书圣的历史地位,永和九年便成了中国书法界永远的节日。“东晋风流胜事多,一时人物尽消磨。不因醉本《兰亭》在,世人哪得知永和。”在文学中,第一个记载《兰亭序》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第一个全文收录《兰亭序》的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第一个讲述《兰亭序》故事的是我国唐代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这也是极为罕见的文学现象。

《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把以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刘勰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在篇章修辞美学部分最为璀璨,重涵养,立风格。文章有风格,更有风骨,才煽情动人,辞采焕然。要使文章含风树骨,则须“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感人的才情和生动的语言固然重要,但一定要为情而造文,而不要为文而造情。要写真情实话,不要假意虚言。重熔裁,明隐秀。文章长短、内容详略、语意显隐、精警庸凡,亦为文之必虑。文章秀句,或自出锦心,或得益援引。

“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注意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也为唐宋诗词的兴盛打下了坚实铺垫。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鲍照对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及岑参、高适有着积极的重大影响,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游学的跨文化体验教学模式正得到全球的认可,对于我国而言,能有效吸引外国大中小学生来华留学、游学,这不仅是外国人了解中国、传播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最直接的途径,而且能形成一种文化产业。如何在短时期内让游学生系统、形象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经济、风土人情及人民生活等之现状,需量身定制课程类出版物,且必须有全新的思路或模式。

中国有“诗国”之誉,在世界诗歌史上独步古今。不过,中外诗歌史以男性诗人为主流。然而,临沂女子的诗词,可谓“巾帼不让须眉”。才华横溢的沂蒙才女,她们或出身于书香门第、或长于名门豪宅、或来自民间市井、或出身贫寒,由于所处环境不同,遭遇不同,其诗风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或浪漫、或现实、或婉娩、或凄楚、或缠绵、或悲恸,那一行行美丽的诗句,犹如一簇簇含香的奇花异葩,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彩华章。“容华一朝尽,情余心不变”,鲍照之妹鲍令晖,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钟嵘《诗品》赏析她的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在中国古代诗歌史尤其是妇女文学史上有着卓著的贡献。鲍令晖和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都被誉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女诗人”,她们的才名诗名在历史的漫漫长河里几经淘洗,依旧熠熠闪光!

历史上的临沂,是一个诗的城市,是文人“诗性精神”的圣地。汉唐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临沂诗星辉煌,匡衡、萧颖士、颜真卿等佳作如林。李白、杜甫、骆宾王、杨雄、高适等一大批文化人在临沂都留下了灿烂的诗篇。梦回大唐,天下第一酒都,兰陵千古流芳。那寂寥的窄街陋巷深处,弥漫醇和清爽的酒香,幽青石板,李白醉卧,“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不当皇帝,就当广告人。诗仙斗酒诗百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不仅是中国酒文化的第一代言人,还是兰陵美酒最伟大的形象大使。清新飘逸,豪迈奔放。李白一生浪迹天涯,歌山颂水,为今日临沂旅游胜地延续千年的“酒”性之美,写下了意境奇妙的“广告语”。唐天宝四年,李白低吟浅唱着旧作“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王右军》),与杜甫结伴登蒙山,谈诗论文,寻仙访道,同寻范十隐居。杜甫为蒙山留下了诗史:“余也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月同行。”今天,我们想象复想象,谁也无法再现李杜蒙山行的情景。但是,正因为文字的力量,凭借这首诗的意象,我们好像回到了1200多年前的那个环境里去,好像来到了蒙山,和李白、杜甫同行……诗仙与诗圣“携手”蒙山,与其说,是一种寻寻觅觅的造访,倒不如说是一种鞠躬致敬的游学,他们被二百多年前的临沂诗人鲍照所震慑,所折服。如是,杜甫《春日忆李白》由衷地感喟“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茶经》里的中国,是茶的故乡,临沂人的茶事,千古流芳。水是茶之母,壶是茶之父。第一个品水之文人是王羲之,他修褉品茗之水“褉泉”,是文人的第一“茶水”。茶史记录“茶兴于唐”,其真相:缘起颜真卿。大历七年,颜真卿平安史之乱遭嫉被贬任湖州刺史。历史的巧合,往往比作家想象得更有机缘。早在东晋,王羲之及其七子王献之都曾任过其职。颜真卿为官立朝正色、刚而有礼,尤崇忠孝;为督造贡茶,他爱茶成癖,植茶、辨茶、采茶、烹茶、储茶、运茶样样精通,对茶史,茶功也颇有研究;并在顾渚山虎头岩创建中国第一个“国营茶厂”——贡茶院,年贡西京2000斤茶叶。由此,开启了盛唐的一个“兴茶时代”,为中国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交友一世。颜真卿在湖州广交名人高士,提携年少,待友具茶水之情谊,他和茶僧陆羽、诗僧皎然结为挚友,三人酬唱应答,焚香伴茗,参禅悟道。陆羽为杼山妙喜寺设计茶亭,他慷慨解囊建筑,竣工之日系大历8年12月21日,恰逢癸年癸月癸日,便欣然挥毫题亭额“三癸亭”。皎然和诗以志,茶人称“三绝亭”。此后三人经常邀请文人雅士在“三癸亭”唱和往来,酬赠诗书,作《题三癸亭(酬)陆处士(羽)折桂花见寄诗》传为美谈。

大历8年春,颜真卿宴请皎然、陆羽等54位文士续撰《韵海镜源》,为穷困潦倒的陆羽著作《茶经》,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优裕的编纂条件。陆羽也不负颜真卿的厚望,专心著作《茶经》,在初稿的基础上,又补充《七之事》一章。而他每写一章,都呈请颜真卿批阅、校勘。在颜真卿的关心、支持、资助下,陆羽终于将历时28年的《茶经》完稿,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经典专著,对中国的茶文化、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英国的红茶、印度的禅茶、泰国的僧茶等世界茶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诗人颜真卿,出身名门望族,学识渊博,其茶文化的学术功力深厚,文字功力也远远超越从小在竟陵龙盖寺长大的弃婴——陆羽。然而颜真卿却不因其官位、不因其出资、不因其修正校勘而与陆羽一起署名,合著《茶经》,只以其书法亚圣之“颜体”传世,让世人颇感茶书一道的玄妙。试想:如无颜真卿的伯乐之举,茶圣陆羽的《茶经》何时问世,能否问世,都让人颇生想象。

宋朝文脉,以古文和词为文学主流。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公鼐,出生于蒙阴一个声势显赫的“馆阁世家”,从“五世进士、父子翰林”,成为明朝著名的进士家族。公鼐十四岁时,父公家臣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编修,公鼐随父入京读书;十六岁作七律《拟秋怀》已颇显大家风范。二十岁时,公家臣因触怒张居正而贬官,重新回故乡。清《蒙阴县志》载鼐“生有异才,龆龄能诗,读书一目即记,载籍靡不腹笥之。弱冠文名炳著海内,直指毛公试而奇之,升蒙阴为‘中邑’”;“著有《问次斋集》一百卷行世”。由于公鼐的特异慧敏,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吏都为之惊异、钦佩,因而把蒙阴由“小邑”升为“中邑”,每届蒙阴得以增加五六个秀才名额,这在历史上十分罕见。公鼐以44岁“高龄”中进士,初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为东宫讲官,职责给诸皇子当老师。明光宗对自己的老师极为器重,公鼐成为辅国重臣,“国家有大事,公卿咸就裁”;光宗亲书“理学名臣”匾额,高悬公鼐府第。他持论公允,“秉董狐之笔,疑剖千秋”。公鼐“论诗:主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风情,反对模拟复古”,与于慎行、冯琦时称“山左三大家”,在晚明诗坛占有重要的地位,三人一起标举“齐风”共同推动了山左诗坛的发展,以地域之风影响全国,成为晚明诗风走向的先导。

兰陵笑笑生以感恩的胸怀,深扎脚下的兰陵大地,在洞悉历史现实与感悟生命中达成思想的深刻,捉一只饱蘸自己心血的笔,向人性的“禁区”,书写灵魂的天空,《金瓶梅》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高峰作品。“青出于蓝”,后世的作家曹雪芹要与兰陵笑笑生这个“老祖宗”一决高下,参照《金瓶梅》谱系,广泛吸收经典养分,创作出与之比肩的经典名著《红楼梦》,奠基了无人逾越撼动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作家地位。《金瓶梅》《红楼梦》双峰耸立,相映璀璨,人间从此话“金红”。由于《金瓶梅》至今未解禁,《临沂文学典藏》未能节选,大有遗珠之憾。

临沂小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千年而不衰,于明清而极盛,至当代而辉煌。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小说依然是文学的航空母舰,也是各类艺术的母体。千百年来,临沂把左心房交给小说,把右心房交给读者。临沂的人物故事与中国历史名著有着旷世奇缘,或作者,或主要人物,或主要故事,或骨干情结,大都与临沂生发千丝万缕的关系。其文学地理,是中国文学的风景高地,在亚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中国第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的小说集《搜神记》,干宝搜集了临沂的神奇怪异故事《东海孝妇》《王祥》等7篇;南朝宋琅邪临沂人王韶之,学识渊博,文辞富赡,为了突出孝义主题,表达儒家哲学的“天人感应”概念私家编写《孝子传》,根据临沂“至孝”的虚诞之事,凭借心理与事理的“真实”创作了6篇;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则据此创作了21篇;颜之推不甘落后,《冤魂志》以临沂为背景的故事,猛增至46篇;另外《集灵记》《冥祥记》《纪闻》《七十二朝人物演义》《拍案惊奇》《女仙外史》《荡寇志》《施公案》等历史经典小说都淋漓尽致地演绎临沂。《西游记》第一回,开篇就写古临沂的东海、花果山。俗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红楼”。《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古典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部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经典战例演绎精彩历史,警世名言升华连天烽火。近年,手机微信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聊《三国演义》段子:“……曹操(曹操之父曹嵩冢,在沂南县乱墩子)夫人卞皇后临沂临沭人;刘备夫人糜夫人临沂临沭人;孙权夫人王夫人临沂临沭人;司马昭夫人王夫人临沂郯城人,整个三国时代,就是一群临沂女婿在打架,而诡谲机变的谋略者则是临沂人诸葛亮……”蜀相诸葛亮、吴国大将诸葛瑾、魏国大将诸葛诞,“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容之。”诸葛亮一生“神机妙算变化莫测,决胜千里运筹帷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如若说:计算机源于算圣刘洪的算盘,那么诸葛亮就是机器人的鼻祖。《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他制造的“木牛流马”,被誉为世界第一机器人。由此定论:诸葛亮不仅是普洱茶的茶祖,还是世界机器人的第一发明家。《三国演义》不仅对临沂人的描写向好,也对临沂智慧“浓墨重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也由此“活”在了中国的成语和典故里。《三国演义》里的临沂,唤醒了一部跨代凝视的生命读本,凝聚了文学的仰望目光,燃亮了世界的眼睛。

大话小说,不得不说蒲松龄。马瑞芳称他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郭沫若曾为他撰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康熙九年,31岁的蒲松龄,从临沂途经郯城马陵山,游览了三仙洞”。据记载,蒲松龄屡试不中,迫于生计,到沂水“刘南宅”当塾师,舌耕笔耘多年,撤帐后转到沂水沙沟镇李家设馆授徒,教学之余,经常到齐长城穆崚关前的山河寺,坐在一棵唐代银杏树下与寺内高僧品茗赏景,谈古论今,了解掌故,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小说创作为“人物的可能性”而生,为“生活的可能性”而活。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全书共有短篇小说近500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为491篇,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而涉及沂蒙地区的小说多达41篇,而且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曲折,生动展示了清朝时期的临沂风物人情:他刻画的临沂人物形象也鲜明生动,如贫民、商人、教师、儒生、术士、官吏、士兵、妓女、道士、相士还有花妖狐媚和阴间鬼怪;叙述的临沂故事更是情节离奇复杂,谋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有英法德捷克等18种文字的30多个译本在世界流行,并且对日本文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其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部。《聊斋》里的临沂人物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也使临沂在世界上的存在感变得非常卓著,拥有压倒一切的魅力!

清朝历史并不遥远,民国往事并非如烟。中国新诗走过百年历程,收获或不足,已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郯城码头“沂南诗社”的成立,开启临沂新诗社团的发轫,成为学术界重要的文学研究课题。文明世界的准则规律,不是被发明,而是被发现。临沂文学的笔墨当随时代,从兵学天堂,到文学灵魂的故乡,一座临沂城,半部中国文学史。历史告诉今日中国:历劫不死的中华文明有着强大的临沂文化的生命,临沂文学,像一位久经磨难唯一不死、从未断代、从不缺席、永远也不会被打垮的伟大英雄。有史以来,临沂是对中国文化贡献最大的城市,其他,谁能比肩?谁敢争锋?任凭读者怎样评说,都不能否定中国文学高地——临沂,这是必须的!

在近代山东历史上,庄陔兰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出生在电影《平鹰坟》的故乡——莒南大店庄园。这是一方古代向国和莒国的发祥地,流淌着龙山文化四千余年的灵气和血脉,文昌旅盛,物阜民丰。庄氏名门望族,明清两代科考进士8人,举人23人,拔贡20人,还有300多名翘楚出任道台、知府、知州、知县以及内阁中书等朝廷命官。庄园占地4平方公里,城河相护,城墙相围,200多个堂号星罗棋布,庭前矗立100多座旗杆托云擎天,近百台官轿游村穿街,透着600多年的辉煌,成为鲁南苏北影响最大的科宦家庭;庄氏家族的土地、厂矿、商店、企业、公司遍及苏鲁豫皖;有句俗语:“人行一月不宿别家店,马行千里不吃外姓草。”1868年,郯城大地震,莒州府衙倒塌迁至大店庄园行政11年;抗日战争莒县沦陷,县府转至大店庄园;八路军115师和山东党政军重要机关驻扎庄园4年;1945年8月1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个省级政权——山东省政府在大店庄园成立,赢得了华东小延安的地位。可以说,大店庄氏庄园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明清庄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独领风骚,推动了新兴民族产业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清光绪三十年,庄陔兰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官费去日本法政大学读书,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接触密切,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山东省民政长官公署总务厅长兼秘书、山东图书馆馆长、山东省议会议长、第二届国会参议院议员等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庄陔兰脱离政界,隐居北京宝善寺、青岛崂山广善寺研读佛经、修练书法。后出任《重修莒志》总纂。莒国作为同齐国、鲁国齐名的诸侯国,上起周代,下断民国,历史跨越三千多年,却没有一部像样的地方志书,他修编志书态度严谨,强调修志要突出特点,有时代性。“必详著乎政治之演进,社会之嬗变,以究极夫治乱得失之所在”。可要编纂完成这样一项浩繁的工程决非易事,修编缺少经费,庄陔兰卖字筹资,润笔募款;倾其精力,费时三载,这部长达77卷、计百余万字的宏篇巨制,堪称“集莒地方志之大成”。作为研究莒文化和沂蒙历史的重要文献,至今有着重要的参考研究价值。庄陔兰64岁时,应邀出任孔府塾师,传授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和孔德懋《论语》《四书》《五经》等功课及书法。1946年9月,庄陔兰74岁病逝于孔府,依照初到孔府时“我不提请辞去,不能辞退”的要求,孔府族人把庄陔兰葬在了孔府园林,也是唯一葬孔家的外姓人。

在近现代史,如若说:临沂的600年文化看大店庄园,那么,三千年文化就看兰陵。作为江北第一古镇,华夏第一酒都;古邑兰陵,春秋时,鲁国在兰陵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始设立兰陵县,荀子应楚相春申君所邀任兰陵令近二十年。其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有仓颉造字沟村、邱颖造律村、二疏散金、高柴墓、荀子墓、萧望之墓;金鼎御葬、金山汉墓、于官庄北辛文化等遗址。史学家刘向盛赞:“兰陵多学”,贤才大圣辈出;孔子游学授徒,曾子杏坛施教;孕育了荀子、季文子、左丘明、匡衡、萧望之、鲍照、何逊等众多的名人志士;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大有帝王将相气象,自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梁武帝“菩萨皇帝”萧衍,后梁宣帝萧詧,三朝盛产19位帝王;颠覆了“山东特产娘娘、将相,不出皇帝”的舆论。还有清末慈禧太后赏赐“铁笔”的诗人、书法家王思衍。

王思衍20岁以诗名领沂州府“四才子”之首,其书法博取米、王、颜、赵,篆刻宗秦玺汉印,并集众家之长,融会创新,自成一格。皇上见他的字写得太硬,间架结构或钩撇横竖笔笔都如钢筋铁骨,毫无媚态。说:此人傲骨不驯。因而殿试落为三甲,官至刑部主事。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思衍对慈禧放弃国都深为不满,未随“驾”西逃,称为不忠之臣,被革职愤归故乡。《燕南路》就描述了“到处凭陵尽鬼狐,田家耒耜化鍪弧”的惨象和人民群众“糇粮自裹仍北向,国耻同仇振一呼”的报国热情。战后慈禧太后懿旨,王思衍入京补写被八国联军捣烧毁坏的宫廷匾额,紫禁城大大小小的匾额,集元明清三代书法大家所题写,二王、苏、黄、米、蔡、欧、柳、颜、赵,真、草、隶、篆各家各体俱全,补写起来难度很大,他用尽了心思,一笔一划将匾额补写如初,博得慈禧的欢心,口誉:“铁笔王思衍”。

1998年,山东编纂《山东新文学大系》,按省作协的通知精神,我组织、推荐临沂作品,向时任山东文联副主席苗得雨报送王思玷和刘一梦的小说。20世纪初是中国新文学的发端,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崭新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念,也带来了文学观念的嬗变,异域的新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唤醒了沂蒙大地的诗魂文魄。《山东新文学大系》的导言论述:“王统照是山东现代长篇小说的奠基者,而中篇小说创作最早、影响较大的当推杨振声,短篇小说创作的佼佼者则是‘像彗星似的一现就不见了’(茅盾语)的王思玷”。查阅由胡适、鲁迅、茅盾等共同编纂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在导言中能寻觅些王思玷的情况。许多文学典籍将王思玷称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和旗手”。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中国新文学运动,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的全面革新和解放,使中国文学告别古典,走向现代。

“千古文章未尽才,战场百折都过来;谁想孔庄留遗恨,浩天星陨万世哀。”王思玷自幼受王思衍的影响,酷爱文学,发蒙于清末兰陵秀才王思颖,受文学先锋的影响,走上了创作道路,同情在苦难中挣扎的广大农民,响应北伐,弃笔从戎,与袁永平等人创建国民革命军山东游击队第一支队,曾攻占临沂城。1926年9月,回兰陵途中遭害。“悲泪望江山,先烈血染红!”(著名诗人田兵《忆王思玷老师》)。曾在临沂工作过的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火先生在签发《中国文学家辞典》时,发现王思玷的词条,倍感哀思与欣慰,在王思玷先生的选集出版之际,述文《我的一些遗憾——关于王思玷先生》,慨其文道武德,壮志未酬;“午夜彗星”,惊世绝彩动山河。

1928年,刘一梦由党派往山东,担任团省委书记,兼任团省委创办的《晓风》周刊主笔。他以“大觉”为名,先后发表了《记新现实主义》《当前文艺运动之趋势》《论文学上的现实主义问题》等文学评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并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日本占领济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三惨案”;刘一梦和其他数十名进步作家,公开发表了《中国著作家文艺家自由联合对济南惨案的三个宣言》,向全中国,全世界人民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号召全国人民用自己的力量洗雪国耻,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解放。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积极开展农民运动,成立了“山东省第四贫民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抗粮、抗税斗争。1929年3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刘一梦被捕,中共山东省委遭到多米诺骨牌式的塌方破坏,省委执行委员兼秘书长刘晓浦、省执行委员会书记邓恩铭和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刘谦初(毛泽东主席的亲家)相继被捕入狱,敌人用尽了各种威逼利诱的办法,施以坐铁笼、上压杠、灌辣椒水等种种酷刑,打得血肉模糊、遍体鳞伤,但丝毫动摇不了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党组织全力营救,并派人来蒙阴县垛庄镇,面见“燕翼堂”掌门人,刘家卖了隋家店1200亩地;刘一梦的母亲庄新月是庄陔兰的侄女,大店庄园送来了巨资;沂水“刘南宅”和“燕翼堂”是姻亲,也上下活动。1931年4月,刘一梦、刘晓浦、邓恩铭、刘谦初等22人被韩复榘枪杀于济南纬八路刑场,史称“四五”惨案。26岁刘一梦与28岁的四叔刘晓浦牺牲后,其家人置棺敛尸,一直浮殡,刘一梦的叔父刘云浦含泪发誓,共产党不取得胜利,我决不出殡!直至烈士63周年忌辰时,也就是1994年4月5日,刘一梦、刘晓浦的遗体才正式出殡,安葬在孟良崮烈士陵园,北京、上海、杭州、济南等地的著名作家、读者及党政军领导和1万多名群众参加了隆重的安葬及揭碑仪式。

晓叔赤胆扬旗帜,一梦挥毫笔作枪。沂歌袅袅,蒙风烈烈。向生而死,光照千秋;“燕翼堂”,照亮了未来的生活。向文而生,走进人民心中;“梦”,惊醒了当下的人生。我们穿越硝烟弥漫的时光,深深地目耕“燕翼堂”,震撼的不只有视觉上的民族悲壮,更有心灵上的血性共鸣!刘一梦的小说,或许只是阶级压迫和反抗斗争的故事,可由他叔侄“导演”的“燕翼堂”故事,却是一部沂蒙抗战史诗的血火绝响。

蒙山东麓,横陈着一条由西北向东南的宽阔官道,从京城到江南来往行旅必经垛庄驿站,朝廷命官大多住宿“燕翼堂”,据说是清朝乾隆皇帝御赐,其寓意有二:一是表彰刘氏家风醇厚,德贻子孙;二是希望刘家子孙能够匡扶社稷。刘一梦和刘晓浦出生、成长在“燕翼堂”。这所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著名庭院,是典型的八卦民居建筑,整体布局按八卦图形,街巷结构严谨,房屋雕梁画栋,院墙高筑,四角各有一个哨楼,如同天然的军事堡垒,不熟悉的人进去找不到出路,在山东可谓首屈一指。说其富丽堂皇: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及二女婿张佩纶南下北上途中都曾下榻“燕翼堂”。张佩纶日记:“(燕翼堂)饶于赀,屋甚敞大,殊有闲适之乐。”讲其宽阔巨大:八路军一个整编团的兵力进驻,也不影响主人的原生活常态。“燕翼堂”鼎盛时期,有土地5800亩,山林上千亩,另有酱园、酒店、油坊、百货等店铺,并在上海、济南等大城市设有商号。刘一梦和刘晓浦本可安心优裕的阔少生活,可叔侄俩“少爷”却视富贵如浮云,一心跟党走,用文学铸就革命的信仰火炬,照亮短暂的青春,携手赴义。抗日战争时期,“燕翼堂”将武装组建的“垛庄独立营”交给共产党;115师、山东分局、山东战工会的徐向前、萧华等首长长期居住“燕翼堂”;1939年,在抗战最艰苦时期,“燕翼堂”再次卖地300亩,从上海购买100多支枪和大量弹药、医疗器械以及粮食支援共产党;日军占领“燕翼堂”易守难攻,为了抗日刘氏家族毁家纾难,拆除了“燕翼堂”。日军张贴悬赏告示:“谁捉到燕翼堂的人不论大小男女一律赏大洋1000元。”“燕翼堂”满门忠烈,自刘晓浦和刘一梦叔侄俩参加共产党,刘氏家族上上下下30多人参加革命,有8人牺牲,其中刘晓浦的女儿刘曾蔼,抗大一分校毕业后任山东分局机要科译电员,大青山突围时牺牲,年仅16岁。刘一梦的妻子石佩馨,她与新郎在一起生活不到一周。刘一梦牺牲后,矢志不嫁,与婆母相依为命,支持两个小叔子参加抗日,自己也积极拥军支前;在战争年代收养了一名八路军首长的女儿,养女大学毕业后,她登报为其寻找生身父母,并亲自送回天津,让养女和亲生父母阖家团圆,自己却成就为永远的“一周新娘”。

历史,因文学让“人”的话语萦绕我们的耳畔,让“人”的行为触动我们的心弦。应该说,文学担当着记忆历史的责任。不过,文学记忆的,是悲欢的历史,是如临其境的历史,是流动着情感的历史。“派兵去山东”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发出的指令!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115师、抗大一分校、新四军以及大批投笔从戎的学生,军旅作家、诗人,外国八路,不远万里、辗转千里,克服种种困难,从延安、山西,从北京、上海、济南,从祖国的四面、世界的八方汇聚到沂蒙,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山东战工会、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省政府、大众日报、前线报、山东画报、新华书店、山东大学、滨海建国学院等文艺报刊社团校院先后在临沂成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那个艰苦卓绝的抗日岁月,用他们的激情与理想,用他们的责任与担当,把自己的青春血肉筑成抗日战争新的长城,在蒙山沂水发出惊天怒吼!“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跟着共产党走》《沂蒙山小调》等井喷似的诗文伴着硝烟弥漫的战火,燃烧着血性的灵魂。临沂阻击战役,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赢得了时间,由此,扭转了抗日战争从战略转移到僵持的局面。1941年冬,敌人集中5万兵力,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铁壁合围”“拉网战术”的“大扫荡”。解放战争,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沂蒙山血雨腥风,惨烈的孟良崮战役,尸体叠摞七八层,战后很多年没有人敢独自上山。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点。“两战”圣地,大爱无言,沂蒙人民“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战场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红嫂”“沂蒙母亲”“陈毅担架队”。诗人元帅陈毅,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养育了革命,他们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沂蒙根据地是中国红色文学的重要发祥地,是革命文人的光辉坐标。大众日报、前线报、山东画报、新华书店、山东大学、滨海建国学院等文化社团院校,汇聚了独具诗意的红色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沂蒙文化滋养的临沂儿女,参军、支前。北上,跟着罗荣桓的115师,杀入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南下,随陈粟华野大军,接管江南水乡,海南天涯。这片革命热土的红色文化辐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影响、引领,现当代中国的文学。

苗得雨,这位从沂蒙山走出的著名“农民诗人、乡土诗人”,12岁就开始写作,1945年《大众日报》发表文章《孩子诗人苗得雨》;1947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新华社电讯:《十四岁的孩子诗人——苗得雨》而享誉中国当代诗坛;他14岁时创作的《走姑家》在解放初期就收入山东省小学三年级《国语》课本。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林彪、叶剑英、罗荣桓、聂荣臻、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仅毛泽东主席就先后接见过5次。有诗论家评说:“我相信:郭沫若的《女神》绝不能顶垮刘大白的《卖布谣》;艾青的创作成就再大,也不可能取代苗得雨。”因此,诗歌研究人员将他的诗称作“诗歌编年史”;被中国作家协会列为“抗战作家”。2017年,“旱苗雨葬”,苗得雨追悼会阵雨如瀑,哀别恩师,情痛如万箭穿心。“五七”追思,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举办“苗得雨文艺创作座谈会”,我在会上如泣如诉:苗老非常关注临沂青年作家的成长,发现“新苗”,倾情“灌注”;1986年,就介绍我加入省作协,35年的教诲融入血脉……他老人家的诗文浸润着故乡之情,透亮着感恩之心,绽放着沂蒙之光……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刘知侠在沂蒙根据地战斗了9个年头,其中在莒南岭泉镇马棚官庄前前后后居住了7年,“行走的作家”,在枪林弹雨中采写了100多万字的新闻稿件,并完成了《铁道游击队》的采访和初稿。作为一名山东兵团《前线报》特派记者,随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晚年又根据日记而创作了20万字的纪实文学《战地日记——淮海战役见闻录》;1960年刘知侠又赴沂水桃棵子村深入生活,创作了《铺草》《红嫂》《沂蒙山的故事》等中短篇小说,后又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86年刘知侠定居青岛后,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

临沂,自古不乏贤达胸襟、壮士豪情。王思玷殉国之时,田兵12岁,受王思玷老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最爱文学,少时就在《鲁南日报》发表散文,展露才华。抗日战争爆发后,胸怀救国驱贼的壮志,走出兰陵,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后根据党的指示,他带着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到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身边任秘书。在那气象峥嵘的艰苦岁月,他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吹奏人民奋进的号角,为灵与肉、血与火,黑暗与光明而“呐喊”。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文化部剧本创作室副主任,贵州省文化局副局长、博物馆馆长,贵州省文联、作协副主席,主编《山花》《南风》,在贵州高原指导文化工作三十多年。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应诗人李发模的邀请,随贺敬之去贵州绥阳参加诗歌节,登门拜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因病卧床的田兵老人,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久久不肯松放;乡音未改,追求和理想依旧。临别送我《田兵诗集》,这部积淀历史本色的人生画卷,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忠实地记录了诗人所走过的艰辛而又光荣的道路,使人激动又令人沉思。“教民驱贼酬平生,戎马南北十万程。胸贯人间真善美,常思日月照天清。汗流苗岭三春雨,血印黄河父母情。老骥新征不辞远,安邦犹作万里鹏!”2014年,兰陵举办“纪念田兵同志诞辰100周年暨作品研讨会”,我又见到了田兵夫人杨绪兰,真是百感交集思万千……

“王鼎钧是‘这一代中国人的眼睛’,他为我们记录了一个时代,一个动乱、和平又混淆的时代。”是的,几十年来,台湾多次评选“十大散文家”,每次名单都有变化,其中,始终不变的名字是“王鼎钧”。这位从兰陵走向世界的旅美华文作家,一生流亡,命运多难;困而修德,穷而著书。这位高寿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当今海外文学江湖的影响、好评、尊敬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影响台湾文坛甚钜。王鼎钧和田兵同学,他幼年跟随王思衍之子王意和诵四书五经,习楚辞汉赋、背唐诗宋词;世事沧桑,少年离乡背井,投身抗日烽火,慷慨悲歌“哪里有我的家乡”,踏遍长城内外。亲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国难家仇,力求穷尽毕生之力“写出全人类的问题”,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生命无色,命运多彩,到台湾后成了“被异乡养大的孤儿”。游子走多远,相思就有多长。梦断故乡云水间,心在兰陵的方向。秋水共长天,乡愁如醇厚的老酒散发诗词雅韵。陈建功说:我理解鼎钧先生的痛切之感。然而,我以为,寂寞与苦闷或许更会点燃作家的家国之思,因为他毕竟是一个阅历丰富、情感敏锐的作家,因此我们读到了鼎钧先生旅美后写的《海水天涯中国人》《看不透的城市》以及《左心房旋涡》。对家国的思念,真是这个散文家摆不脱的心房旋涡,试读《左心房旋涡》,通篇皆为故国之念,且其诗化的语言萦绕于篇章,如旋涡一样在读者心中回旋冲撞。文学与王鼎钧生死相随的关系,可用八个字来形容:“言志明心,血肉深情。”在台湾,坊间有言:凡有井水处,即见鼎公书。王鼎钧的散文充满了家国之思、人生之痛,非有大阅历者不能为,非有大悲悯者难能为。正如他所写过的:“祖国大地,我一寸一寸的看过,一缕一缕的数过,相逢不易,再见为难,连牛蹄坑印里的积水都美丽,地上飘过的一片云彩都是永恒的。我的家国情怀这才牢不可破。”王鼎钧的家国之思和人生之慨,有超迈于党派、地域、阶级之外的境界,他“关怀所有的中国人”,因此,他的散文“对全体中国人都有意义”,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在台湾声名显赫,在大陆也深受欢迎了。王鼎钧在杂文、小品、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诗无一不能,都有开创性的建树,剧本小说等领域也有涉足,影响着世界华文的一代又一代读者。在台湾人文精神建设中,另一种汉语的危机,余光中忧虑中文式微;白先勇感叹“百年中文,内忧外患”;而王鼎钧亲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国难家仇,力求穷尽毕生之力,用纯粹干净的汉语正宗,“写出全人类的问题”,则被誉为“推动摇篮的手”“人格工程师”“崛起的脊梁”,堪称当代汉语散文创作的一代宗师。世间多少偶然事,不料偶然又必然。我中国作家协会帮助工作期间,作为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应邀出席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台湾作家、摄影家王璞捐赠台湾作家传记影像资料活动,其影像资料中有王鼎钧的传记片。随后,在兰陵县领导的主持下,策划联合山东大学、中国散文学会、美国华文文艺界学会共襄盛举“第二届王鼎钧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让我们感到实现王鼎钧的文学四愿:“文心无语誓愿通,文路无尽誓愿行,文境无上誓愿登,文运无常誓愿兴。”

英魂不与烟霞散,风骨长伴日月垂。纵观历史人文长河,文学里的临沂人物,以它独特的沂蒙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品性特质。1982年,《高山下的花环》横空耀世,引爆了世界级的文学大轰动。小说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美、法、日、俄等国语言;被搬上银幕、屏幕和不少剧种的舞台;电影在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上映……李存葆笔下的“沂蒙之子”梁三喜,“沂蒙母亲”梁大娘,“沂蒙军嫂”韩玉秀让数亿老百姓“泪飞顿作倾盆雨”,这在军事题材文学创作上有着突破性的贡献。冯牧独具慧眼,“这确实是一部好作品,一部充溢着崇高的革命情愫、能够提高和净化人们思想境界的作品,一部真实地挖掘和再现了我们英雄战士身上所赋有的那种瑰丽又宝贵的精神品质的作品……”“花环”光荣绽放,小说、电影、戏剧等艺术门类让“洛阳纸贵”,在全军、全国纷纷斩获大奖;随后,荣誉和桂冠又接踵而至。1990年,我陪同李存葆和王光明采写《沂蒙九章》;1991年,又参加了在沂河宾馆、北京文采阁召开了研讨会。李存葆是沂蒙的歌者。一个人只有站在时代的最高峰,其声才能震啸云霄,其作品才能千古流芳!李存葆无疑就是“号手型”的作家,他站在时代的前沿,用一颗敏锐的心去真诚地捕捉这千变万化中的一瞬,用自己的号角奏响一曲曲时代的变奏曲,然后付之笔端,变成那一篇篇意蕴深邃的作品。这一切均源于对沂蒙生活的独特感受,源于高度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2000年,《十月》又推出了李存葆的长篇散文《沂蒙匪事》,从人性的角度深层次思考着沂蒙文化现象,给新世纪的文坛一个惊奇。黑格尔说过:“艺术的使命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李存葆的“沂蒙人物”系列,让读者感受到临沂人的“沂蒙精神”伟大。

临沂虽说不是天朝帝都,却是一个有文化典籍的古城,是一个观察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学读本。从东西海岱地缘的气象优势和南北地理的交通环境上看,临沂作为沿海地区,是南国的北方,北国的南方,造就了中国不变的南北城市中轴腹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城;战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打造了临沂在全国少有的军事文学“富矿”。延绵三千年的东西文化、南北经济,从四面八方在这里交流、融合、聚散,各种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其文化容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造成的潜移默化的无形张力,使临沂文化走向全国,这是任何地域都不能媲美的区位优势。应该说,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相继不绝。从姜尚、孙子、鬼谷子,到笔祖蒙恬、军师诸葛亮、右军王羲之、参军鲍照、太守颜真卿、双忠左宝贵,以及近现代的王思玷、刘一梦、苗得雨、田兵、王鼎钧等,一脉相承。临沂的文学艺术思想基础,就是这个主流道统光荣绽放的奇葩。沂河沙意化睿智,蒙山松情起雄风。临沂的作品既可以有姜尚的韬,左丘明的史,还可以像管仲那样的法,荀子那样的人性……作家创作文学生活的可能性,文学人物的可能性,文学故事的可能性,尽可以取舍由己,俯仰任意,就像师者,崇拜于孔子,崇拜于《论语》之儒学;兵者,服膺于孙子,服膺于《孙子兵法》之诡道;政者,致敬于诸葛亮,致敬于《出师表》之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一样的地域文化,有着不一样的心灵火花;骨子里包容的文武之道,深藏于开放的民间文学,每一种文体,每一种创作,都有一种深邃的人性、强烈的血性和博大的仁爱,这是临沂文人共同的创作情状。当我们拉近孟良崮战役的镜头,重估粟裕“围点打援”险胜张灵甫“中心开花”,以及由此所生发的《红日》《红嫂》《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文学影视作品。二十世纪沂蒙文学的特色,就是以农村题材为代表的军事文学。

文学改变了生活,也在我们信仰的心灵空地肆意奔腾,那些在纸上载歌载舞的文字,闪烁着灵透的光芒,让我们滋生一种宗教式的虔诚。如若说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文学对于作家来说就宛如性命了。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第一个价值就是帮助短暂的生命个体丰富、鲜活地走向无穷、无数和永恒,让生命由有限走向无限,由单一走向永恒。

猜你喜欢

临沂文学
山东(临沂)糖酒商品交易会定档7月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Analysis of Satan in Paradise Lost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文学小说
傅有田
傅有田
文学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