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创傣族舞剧《顶家儿女》审美欣赏

2019-11-13龙符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9年7期
关键词:傣族舞剧太阳

…………………………………………………………………·龙符

看惯“孔雀之乡”西双版纳傣族风情,“卜少”(傣语:少女)“水一般”的似水柔情和窈窕迷人,婀娜多姿的身影,尤其是每天黄昏落日时分,澜沧江畔“傣女沐浴”的迷人风俗,你也许会惊奇不已。习见富饶神奇的德宏州“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家儿女世世代代生长,“金孔雀”配“金马鹿”的传奇婚俗,披毛毡拥恋人钻竹林的浪漫故事,你也许不会大惊小怪。

如果与玉溪元江傣族“蒙面情歌”,以歌传情,蒙面而唱,倚歌择配,不以貌取人的千年传奇相比,你也许会震撼;如果与红河州新平傣族,“遗落在高山”的“古滇国贵族后裔”的高贵纤细富丽堂皇,银饰叮当作响的柔情妩媚相比,你也许会耳目一新;

因为,居住在“云上秘镜”,“边陲马关”的傣族的风俗,与上述傣族三支系的文化,迥然有异,大不相同!如果说,西双版纳的傣族,是“水傣”,那么,德宏的傣族则是“旱傣”。而元江的傣族是“花腰傣”,那么,马关的傣族,则是“山傣”。将“版画穿在身上的傣家人”,是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摆依(百越)人”。

简言之,马头的山傣人家,不仅有高原一样的巍峨壮丽,也有大山一般的情怀,胸襟与脊梁。与亚热带北回归线上,傣家少女服饰的“轻、薄、透、少”相比,生活在大山深处的马关山傣人家的服饰,更多地呈现出“重、厚、深、多”的风采。尤其是“大山情怀”和“高原精神”,世代薪火相传,岁月不曾阻断,不屈不挠,可歌可泣。坚守故乡,守望家园,信仰着祖先的图腾符号,传承民族精神的血脉基因,奔腾不息,生死相依……

为了弘扬马关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民族民间的元素搬上舞台,本舞剧从策划到创作成功共历时三年的时间,特邀请云南省著名词曲、剧作家蒋明初老先生担任编剧,辽宁省舞蹈家协会理事、国家二级演职人员董华兴担任总导演,云南省青年作曲家岳少鹏担任音乐作曲,云南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廖宇耕担任舞美设计,国家一级服装设计师赵纯福担任服装设计。

作为马关县倾力打造反映马关县民族民间文化的首部大型舞台剧,在以“滇桂情缘·相约马关”为主题2018年年初的第十三届滇桂五边境县(市)文化交流既马关县首届美食文化节开幕式上首演的“重头戏”,原创傣族舞剧《顶家儿女》,目前,已经在2017年云南省新剧目前展演中,斩获金奖,先声夺人,令人期待。

一、《顶家女儿》根据山傣“锦库节”神话传说创作改编而且有较大突破与超越

马关县是一个集边境、民族、贫困、山区、老区、原战区为一体的县份,在267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苗、壮、瑶、彝、傣、布依等11种民族,全县总人口37.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6%,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傣族是马关县境内土著民族之一,因服饰差异分为黑傣、红傣、白傣三个支系,至今黑傣仍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创造了独特的灿烂文化,不论音乐、舞蹈、服饰、民居等很多方面,均不同于云南省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红河州新平县的傣族。

马关的傣族素以“勤俭持家、热情好客、和睦团结、奉公守法”为处世之道,始终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携手共进,奋发向上,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马关县打造的傣族舞剧《顶家女儿》是反映马关县民族民间文化首部大型舞台剧,是在马关傣族神话传说“锦库节”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反映马关县民族民间文化的首部大型原创舞台剧。舞剧由嫁衣、赛装、云魔、哭嫁、报信、祭日六个序幕组成,讲述了很久以前,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白傣、红傣和黑傣人民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心灵手巧的傣族姑娘们都忙着赶制自己最美丽的嫁衣参加赛装节。在赛装节上,美丽的黑傣姑娘伊囡深受大家喜欢,被推选为太阳之子的新娘。但是,云魔也看上伊囡,想要强抢占为己有,便遭到傣族众人的抵抗。不甘心失败的云魔,想要报复傣家人,阴谋被伊囡发现后,及时赶回村子报信,与众人一道合力打败云魔。而伊囡在回家的路上被云魔偷袭,不幸遇害。众人得知后都为伊囡祈福,带着伊囡回家的感人故事。

第一幕《嫁衣》,描写红、白、黑傣家姑娘们,精心准备自己的嫁衣,希望在赛装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获得小伙子们的青睐。第二幕《赛装》,描绘黑傣家姑娘伊囡因美丽赢得太阳之子的热,两人互生情愫,由么公指定将伊囡嫁给太阳之子。第三幕《云魔》,描写云魔,也看上伊囡,暗中掳来了她。危急时刻,太阳之子放射出耀眼光芒,驱散乌云,救下伊囡。并把“金镜子”作为“定情物”送给她做“护身符”。《第四幕》,描绘伊囡即将远嫁,告别家乡,远离父母。父母的不舍和祝福,化作长长的泪水,浸润着深情的祝福。第五幕,《报信》,云魔决定报复傣家村寨,伊囡得知险情,赶回家中报信,傣家人联合起来,抵抗敌人。伊囡拿出“金镜子”射伤云魔,召唤丈夫。在太阳之子的帮助下,保住家园。第六幕《祭日》,描写赶走云魔之后,伊囡将“金镜子”交给父母,保护村寨平安,她回到家即遭云魔的戕害。尾声:《回家》描写傣家人,得知伊囡去世的霹雳噩耗,纷纷前来为她送行,众人为她祈祷求福,伊囡灵魂,随众人一道,回到傣家村寨……直至现在,生活在马关的傣家女儿们,不论出嫁多久,不论多大年龄,到了“锦库节”这一天,都要接回娘家来与家人团圆,共同参加隆重而古老的节庆活动。

《顶家女儿》以舞剧的形式集中展现了马关傣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舞剧中既体现了傣族婚俗、服饰穿戴、良好家风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有傣族儿女为了战胜邪恶、守护正义、保卫家园的正能量。表达了马关人民为了守护家园、保卫疆土,世世代代坚守在边境线上而不懈努力奋斗和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故事。

二、“舞蹈语汇”与“肢体语言”成功塑造剧中人物并推动故事情节

作为一部原创傣族舞剧《顶家女儿》,最吸引观众的亮点是优美的舞蹈和动人的造型,以及绚丽的画面、音响与剧场效果,震撼心灵,是一台高大上又接地气的“高雅艺术精品”。

舞剧开场,纱幕缓缓正面中央冉冉上升,阵阵鼓声响起,傣族女的独舞,站立在巨大的一轮红日前,一阵轻柔奔放的狂舞。氛围色调,沉重低吟。古老的干栏,一群傣家少女在优美的群舞。明亮的音乐中,一条长龙盘白纱,映影着马关民间版画艺术图案造型。第二幕《赛装》,赛装节上,帅哥纷纷向美女献花,和谐热烈的场面,男欢女悦,其乐融融。美女伊囡出场,剪影似的窈窕身影,随风摇曳,令人诱惑。欢快热烈的舞曲中,男人们的花,最后,集中到顶家美女——伊囡的手中。优美柔情的舞蹈中,太阳之子将花束献给她,披上“定情”的黑纱长裙。双人的“双人舞”,表达彼此相识相知,相爱相恋的缠绵悱恻。情深意长。男女群演,热力表演,震撼全场。麽公证婚,众人载歌载舞,争相祝福。最后定格在巨轮红日,剪影造型,首尾呼应。

第三幕《云魔》,云魔也看上伊囡,暗中抢来她。在雷电交加,狂风暴雨中,云魔用一段女巫舞,发泄心中的愤懑和不满。蓝色暗调,营造恐怖的氛围。云魔将红傣、白傣、黑傣的三个女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动弹不得。群魔重重包围之中,三女痛不欲生。群魔乱舞,三人肢体和内心苦苦挣扎。这场戏,高潮迭起,曲折动人。

第四幕《哭嫁》,是全剧的展示部。舞台上,出现三个不同时空的场景。梦幻情节,如诗如画。哭嫁,是一场人间的悲剧。“女儿是父母的心头肉,说不舍也得舍”。泪珠滴成伤心话,字字泪珠记心间。爹娘为出嫁的女儿,无可夸何地披上长长的红绸披纱。第二个场景,是太阳之子,为把光明、温暖送到人间的每个角落和地方,不得不与伊囡暂时分离。第三个场景,是男女主角的“双人舞”,比翼齐飞,动人心魄。太阳之子为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抛弃婚姻,为了早一日迎娶相爱和哭泣的女人,将婚纱变成“相思绳”,捆住自己的身体与灵魂。

第五幕《报信》,因为伊囡嫁给太阳之子,恼羞成怒的云魔丧心病狂,决心报复傣家山寨,嫁在远方的伊囡,历经千辛万苦,赶回来报信。红、白、黑三个女神的三人舞,淋漓尽致地表现爬山涉水的艰难困苦。三人踏尽万水千山,终于回到故乡。云魔率众妖追到山寨,恶魔群舞,酝酿情绪,铺垫高潮。摇摇欲坠的竹楼,频闪灯下,鬼魅魍魉,阴森哀鸣。苦难压抑,奋起反抗。众乡亲拿起砍刀和木棒,与敌人拼死一搏,舞台光线,渐亮渐明。天色大亮,节奏鲜明的竹竿舞,让观众看到战胜黑暗的光明和打败魔鬼的希望。

第六幕《祭日》。战胜云魔之后,太阳之子又一次离开山寨,云履行他光明的使命与温暖的职责。云魔亡我之心不死,趁太阳之子的短暂离云,又卷土重来。太阳之子的“杀手锏”——“金镜子”赠送给伊囡当“护身符”,而伊囡又将“金镜子”留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于是乎,制服云魔的宝物,不在身边。伊囡被云魔吞噬嚼碎;太阳之子也被云魔战败。最后,俩人双双殉情,一束冷光,照在她僵硬的尸身……

尾声《回家》,晴天霹雳,傣家人得知噩耗,纷纷前来送葬。父母捶足顿胸,哭天喊地。寨老魔公也来,众乡亲点起“长命灯”,祈祷祝福,伊囡的灵魂在冥冥之中,“复活”成仙,升上天界……

《顶家女儿》以舞剧的形式集中展现马关傣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弘扬傣族儿女战守护正义、保卫家园的正能量,同时传达马关人世代保卫疆土,坚守在边境线上追求幸福的精神。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突出塑造剧中人物个性和推动故事发展,用鲜活的艺术手法突出音乐、服饰和民俗等特色民族元素。

三、鲜明突出的地域特质与民族风格彰显山傣人家的民俗文化符号

舞剧《顶家儿女》,根据傣族“锦库节”的风俗神话传说创作改编,傣族舞蹈:原汁原味。山傣民俗,土得掉渣。马关特色,土土道道。

第一场中,当群舞结束,灯光转场,红傣族的红衣裙少女,富于傣族特色和地哉特质民族文化元素符号的表演,奔放有力。音乐转场,8位女演员跳起“箥箕舞”。顶光照射下,身着蓝靛的黑傣少女,在伊囡的独舞引领之下,傣家原生态音乐响起,8名群众演员伴舞,傣家典型的“摆手舞”,让人如痴如醉!变换的队形、舞步、手势、身段……长长的裙摆,窄窄的衣角,优美动听的音乐,窈窕淑女的身材,令人叫绝!

此时,从舞台顶上吊下的竹楼,宛如一顶顶傣家儿女的帽子,又象征一个“家”。从一个侧面,阐释剧名的本义:把“家”顶在头上的民族!傣家山傣人。故名其曰:“《顶家儿女》”。

第三幕中,太阳之子与伊囡在太阳图腾前的“双人舞”,诗情画意,感人至深。虽只是一场人间至纯至洁的爱情经典舞蹈,却因精湛的舞技,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如果说,第一幕中白、红、黑傣三少女的三人舞,跳出灯光变幻的“三原色”。那么,第二幕中众多帅哥的群舞,就为太阳之子的出声,营造光芒四射的场景。

第二幕的《赛装》节上,舞台上金光闪闪,大地金色。刚劲粗犷的音乐声中,傣家男人的刚劲有力,热情奔放的群舞,气势震撼。24名男演员,戴上狰狞的面具,展示男人的健、力、美,雄浑磅礴。

第五幕中,危急时刻,太阳之子赶来,用“金镜子”,打伤云魔,打退敌人。圆柱灯下,太阳之子与云魔,又开始一场生死之战。双人舞中,生死搏杀,敌败我胜。第六幕里,太阳之子,再次离开山寨,去播种光明与温暖。众乡亲,依依不舍,前来相送。红、白、黑傣三姐妹同心同德,同仇敌忾,决定抗争到底。

太阳之子单独送别伊囡的路上,俩人又是一场生离死别。比翼齐飞的“鸳鸯舞”,“等我回来”的呐喊与誓言,让人欲哭无泪。云魔及众妖怪,突袭伊囡,重重包围中,伊囡与恶魔以死相拼,用命相搏,在生死关头的撕杀与搏斗中,最终以身殉职,死而无撼!

当父亲、母亲和众多姊妹赶来,悲剧与死亡,无法挽回。撕肝裂胆的送葬歌中,抬着伊囡的灵柩走了。人死不能复生,灵魂升天的伊囡,与痛不欲生的太阳之子,阴阳两隔。伊囡的灵魂,披上攸长的白色丧衣和夸张的长幅白布,缓缓升上天间。童声合唱响起:“卜少”(傣语:女神)“叨嘛!”(傣语:归来!)(汉语意为“魂兮归来!”之招魂词!)……儿童的荷花“长命灯”,与一唱三叹的招魂歌谣:一唱三叹,曲折回旋。伊囡的影像,慢慢消失在浩淼的天际之中……整出舞剧,感人肺腑,摧人泪下,现场的观众不禁为之一掬热泪,伤极而泣。

舞剧《顶家儿女》,集中展现马关县山傣支系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体现傣族的婚俗,服饰穿戴、良好家风等优秀传统文化,有傣家儿女为了战胜邪恶,守护正义,保卫家园的正能量的传承与弘扬,表达马关人民对家乡的真诚热爱和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美的舞台灯光、优美的音乐,独具特色的马关县山傣人的服饰,动人的故事情节,以及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把马关的傣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中国版画之乡”的雕刻与舞剧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大幕徐徐之拉开聚光灯照亮,原创傣族舞剧《顶家儿女》的开场,仿佛是镶嵌在一同群山立体造型的画框之中,舞台中心,是版画的画幅。每一场景,都是一张版画。这独特的起伏叠加的布幕黑色,有版画墨色意味。木刻刀锋雕刻出的竹楼山寨,笔法古朴凝重,笔力遒劲,刀法流畅,构思新颖,将逢春体育馆来自滇桂两省的近600名现场各族观众的思绪,带到“美丽边城”马关,古代苍桑岁月的悠远时空……

舞台的两侧,版画的造型立柱,中间,从上悬挂的帘幕,轻盈的薄纱,在顶灯的直射之下,升腾朦胧的美感,仅仅舞美,就以木刻取胜,用幽深的空间,营造舞台的立体叠加,层层递进的深遂渺远的洪荒之感。优美抒情的傣族音乐响起,投影版画图案印在轻纱幕布之上,让舞台格外美轮美奂,如梦如圆形聚光灯照片之下的正中央,中心场上,身着傣族马关山傣人家节日盛装的一对母女,在优扬抒情的乐曲中,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在为美丽纯真的女儿一把把地梳头,母儿情深,四处弥漫。长长的黑头发,轻盈飘逸的长发,让观众有一种超然脱俗,飘飘欲仙之感。该剧以紧张惊险的故事情节,以开头就吸引住观众。

该剧在艺术上,具有一大艺术特色,那就是融独具一格的马关版画艺术的造型特色,融为一体。黑白效果,粗犷的线条,木刻的竹楼,版画的山寨,营造一种凝重沉隧的历史感和沧桑感,镌刻出岁月洪荒的年轮,体现“神话,就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集体记忆”的时空穿越,从洪荒走向现实,留下的无法抹去的民族的个性与风采,“中国版画艺术之乡”的文化符号,就这样天衣无缝,水乳交融地浸润在这原创傣族舞剧之中,这是该剧创作中,值得称道与肯定的一大特色和创新“亮点”。艺术马关的“一幅版画”品牌文化,不动声色,自然而然镶嵌在作品中,藏而不露,水到渠成地进行艺术展示,不愧是编导者的又一个高明与超人之举。

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顶家儿女》,整出编剧,技法纯熟,曲折动人,高潮迭起,令人难忘。但是,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

首先,是剧名。出版界也云:题好一半文,新闻界亦云: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顶家儿女》,让人一看,就以为是现实题材。谁知,一看方知,是神话传说。另外,何为“顶家”?我查阅相关资料方知:“顶家”为一语双关。一是把“家”顶在头上的山傣人。二是山傣人的帽子就像竹楼房子,故有“顶家”之说。显然,如果观众把“顶家”理解为姓氏的某个家族,就大错特错。本人首次观看和大多观众,均不知剧名之义,实在欠妥。有人建议,改为《传奇山傣》,或者《山傣人家》也许会好一些。

其次,剧情梗概交待不清,让人阐释不下去,解读不清楚。第一个问题是:伊囡嫁的人是太阳之子吗?第二问题是:太阳之子为何保护不了妻子和家人?第三个问题是,太阳之子与伊囡相互矛盾是为什么?第四个问题是太阳之子与云魔战斗之后,鹿死谁手,就竟是谁死谁亡?第五个问题是,太阳之子与伊囡,莫非双双殉情乎?让人一头雾水,莫名其妙。

第三:细节尚待推敲。伊囡回山寨敲门报信,竟无声无响,危机感、紧迫感、舞剧感没有营造出来。应有急促的敲门声音的震天震响,让观众警醒,一声比一声急促,敲在观众的心田,渲染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剧中的关键宝物,“金镜子”的作用,没有渲染到位。应把法器“金镜子”的神圣、神奇、神仙、仪式化的神物,夸大和说清楚。因为,太阳之子一旦失去“金镜子”,就不再是云魔的对手。作为“定情物”,伊囡应不接受,方合逻辑。伊囡将“护身符”,留在山寨,实际上是铤而走险,将太阳之子和自己,暴露于敌人的枪口之下,必败无疑。因为剧情中没有交待说明,观众无法理喻。

总之,《顶家儿女》作为第一部马关傣族的原创舞剧,具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征。作为一部以肢体语言取胜的舞剧,具有“伟大的哑巴”的艺术特色。以无声的台词,吟颂一出伤感的抒情长诗;以爱情的悲剧,演绎一个天上人间的情爱悲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剧场效果!

猜你喜欢

傣族舞剧太阳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百科全书舞剧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别样的风情
太阳几点睡觉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
寂静的太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