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艺术班级高三地理知识体系整合探究

2019-11-11黄翠珍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性知识高三

黄翠珍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我校艺考生占主体,基础薄弱。在高三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备考,应前瞻性以人地协调观为基本价值观念,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为基本思想方法,通过主干知识原理性知识构建将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整合为知识体系的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有效备考和应考能力。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三艺考生;知识体系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20-01

作为厦门市岛内高中录取分数线最低的一所高中学校,学生学习成绩起点低。每年在高一高二阶段我校约70%的学生因学习成绩落后而不得不转化为艺术特长生,并在高二阶段编为艺术班,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利用每周一晚上和周日一整天进行专业课的培训。如何在高三最后冲刺阶段做好复习工作,挖掘我校大批量艺考生的最大潜能,帮助学生在地理考试中保持提分优势,是我们地理一线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三艺术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1.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认知。

我校学生入学成绩起点低,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差、学习基础都很薄弱。在高一高二阶段课堂上,以前一天画画太晚没休息好、听不懂、对任课老师不满等为借口而趴桌子睡觉的同学比比皆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学习满足于浅尝辄止,畏难情绪明显。高三回下学期返校后,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上只要认真听讲便能轻松本科过线,普遍存在对自身学习能力认知不足的现象。

2.学习态度与学习信心。

在每年6月份中旬,我校全体高二艺考生完全脱离文化课学习,进入专业课的集中封闭式训练直至次年1月。而后98%以上的学生均能通过省美术联考,这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信心,学习态度也发生相应变化。因半年多的文化课空缺,再加之大多数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的文化课知识的掌握零基础,这让学生对于文化课的学习压力倍增,自信心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复习时高频考点知识指向性强,利于短时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二、知识体系整合

1.整合的目的和意义。

我校艺术生文化课教学面临基础差、时间紧、任务重等巨大难题。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这让很多学生感到束手无策。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既是考试的前提,也是考试的目的,即通过考试检验考生核心素养现状。因此,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前提下,适当的教材整合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促进新课程理念与备考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知识内容的整合。

(1)主干知识体系的构建。

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认知过程,即对教材知识线索进行认真分析、整理梳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体系化的过程。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包含: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物质运动、自然环境地域的整体性和分异规律)和人文地理的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学科主干知识体系的构建,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重组和迁移,构建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用这些概括性的知识,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认识地理问题有基本思路,分析地理问题有章可循,以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如下图:高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体系内在联系。

高中地理的整体结构,它不但明确高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部分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而且阐明了各章节知识在这条主线中所处的地位。高考内容包括三个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和部分初中内容,容量大。在艺考生复习过程,为避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沮丧心理,要求教师在组织复习的过程中抓住主干和重点,化繁为简,有选择性地强化和弱化、删减知识点。例如“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可适当简化。

(2)原理性知识的构建。

地理原理性知识是地理学科中最概括的理性知识,是反应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与必然趋势的知识,可以解释地理事物的联系,反应地理事物的本质。地理学科的原理主要包括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演变规律、地理结构规律、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思想,也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思想。

①自然地理原理性知识应侧重自然各要素之间的影响,侧重于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这也是核心素养中要求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能力。但在我校高一高二阶段的地理课堂上,只有少量的课时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基本原理,课堂与课后无条件帮助学生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课堂上,自然地理原理性知识构建过程中侧重于结合自然现象、自然灾害、科学探险等热点问题,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评价,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以地球上的大气部分专题为例,构建的原理性知识如下表。

②人文地理部分突出了“人地关系”的主线,高中教材紧紧围绕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及人文环境而展开。因此,在我校高三地理课堂上,人文地理原理性知识应以区域地理为背景和载体,侧重于举实例或运用资料归纳、说明人文地理现象的特点;结合实例分析人文地理事物形成原因及影响;结合实例对人文地理特点进行评价或说明其意义、措施等。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评价。人文地理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理解,可适当压缩时间。但人文地理知识比较分散,知识整合就不能仅局限于单元内的调整,还要进行模块和单元间的调整。教材知识的整合,应立足于整体,拓展到一个模块乃至整个教材,充分发挥整体结构的功能,从而形成专题性的内容。例如,整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和必修三第三章的“田纳西河的流域综合开发”形成“河流专题”;整合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和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形成“工业专题”。这种专题性知识整合有利于知识的联系和对比,以及答题方法的归纳和指导,还能节省时间。

三、结语

地理教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地理素养。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僅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整合多方面资源,同时要运用科学得当的策略或方法,让学生赢在课堂,达成学生所在学段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选择者,经过筛选与获得的资源都必须基于新课程标准而进行整合,才能成学生最终的学习资源,从而为学生形成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提供保障,也才能逐渐地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在能在高考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考试中心.书写立德树人新篇章推进素质教育新征程:2018年高考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8(7):43-47.

[3]郭芳英.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凸显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23-27.

[4]张弦.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养[J].教育教学,2011(5):30-32.

[5]闫勋艳.如何在教学整合中提高艺术生地理学习的有效性[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8):16-18.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性知识高三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
我把高三写成诗
原有陈述性知识和溯因推理对小学生科学假设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