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2019-11-11颜新跃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话语思政马克思主义

颜新跃

摘要: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是思政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主要载体,担负着传播理论、培养能力、引领思想、解疑释惑、坚守阵地的职责;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彰显原创性、时代性,活用传统、坚持学理性和普及性原则;要打造以马克思主义为底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具有中国风格、有理有据、千人千面的话语体系。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11.0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0-0062-06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社政[2005]9号明确规定我国高校思政课本科设置4门必修课,专科设置2门必修课,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是本、专科都要设置的核心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创新话语体系”,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人寻常百姓家”,为新时代坚持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实践遵循,思考和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如何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应成为每位思政课教师的使命自觉。本文试图以“概论”课程为例,对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做些力所能及的研究,以图抛砖引玉。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的内涵界定

“话语”最早是语言学术语,主要在两种涵义上使用:一种是以美国结构主义学家哈里斯(Z.S.Har-ris)为代表,把话语界定为“超出句子的语言结构(包括言说和书写)”;一种是以法国语言学家埃米尔·本维尼斯特(Benveniste)为代表,把话语界定为“以句子为单位进行的交往”。20世纪,“话语”这一术语逐渐向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扩展,其涵义也就带上了历史的社会的色彩,其中,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福柯的话语理论独树一帜,他认为“话语是由符号构成的,但是,话语所做的,不止是使用这些符号以确指事物”,在福柯这里,“话语”已不再是“语言”所能包容的,而是“包括道德思考、知识与科学、谈论、文本乃至倾向的表达”。笔者表示认同,即“话语”是人类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基于特定目的,运用文字、声波、手势等符号建构的具有信息传递效用的言语表达,是言说者特定思想观念和理论风度的表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

话语体系,是在学术研究、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基于特定目的,运用文字、声波、手势等符号,按一定范式构建的反映一定社会存在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由概念、范畴、术语、框架等组成,受经济社会发展决定和影响,又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蕴含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密码、价值取向、核心理论”,集中展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是思政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遵循一定的话语规律,运用文字、声波、手势等符号构成的反映一定时代的思想政治观念、立場方法、价值取向的表达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主要载体,是启迪学生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媒介。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的应然意义

当前世界进入了“全球信息化”时代,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重大挑战,在有些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甚至失声。高校思政课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构成部分,创新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生,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对巩固主流意识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重大。

(一)传播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它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概论”课程集中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必须坚持不懈地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与时俱进的统一,引导学生树立历史观点、世界视野、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培养能力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党制定方针路线战略提供了行动指南。“概论”课在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的同时,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经验,体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提高学生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能力。

(三)引领思想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要坚持不懈地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四)解疑释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学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的,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对外部世界敏感多疑,加之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学生在思想上有困惑在所难免,需要特别的照拂和培植,能否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是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必须围绕学生,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着眼学生需要,以学生关注的现实中、实践中、成长中的重大问题、思想困惑作为教学切人点,释疑解惑,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世情国情社情党情和我们人自身,自觉把对现实的关切、对理论的思考内化于心,外行于行,发挥思政课教学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五)坚守阵地

高校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加速调整演变,一些西方国家想方设法压制我国发展,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生态环境盘根错节,各种社会思潮交织激荡,主流与非主流比力角逐,广大学生极易成为不良社会思潮传播的突破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增强阵地意识,积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在大是大非和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坚决守好阵地。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要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当好学生引路人的神圣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路定向,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话语体系创新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彰显原创性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理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必将给理论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形成我们自己的主体性的概念、原理、范畴,创造出中国理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无愧时代担当,勇于和善于发声,概括出我们自己的标识性概念,打造中国特色的为国际社会接纳和理解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原创性的话语体系。

(三)彰显时代性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全面推进伟大事业,提出了很多蕴含鲜明时代特色的治国理政新方略,书写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深悟透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解读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要用鲜活的当代中国实践来印证马克思主义,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我,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四)活用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泉,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标识,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让中华文化闪耀出耀眼光芒,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的价值底色。

(五)坚持学理性

高校思政课尤其是“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内政外交、党建等各领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的课程,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理论,不断深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认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判断框架,扩大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同时还要主动走出书斋,深入社会,掌握全面丰富、生动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增强对世情国情社情党情民情的分析辨别能力,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话语体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六)坚持普及性

话语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源于实践,但它又是被作为国家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工作者加工改造过的话语体系,内容更科学,逻辑更严谨,表达更准确,形式更规范,是一种更正规的语言,这种话语必须为广大学生广泛接受,人脑、人心,内化为价值观、方法论才能产生影响并具有存在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方式,让广大学生听懂、接纳、认同,形成更广泛的共识,凝聚更多更磅礴的正能量。

四、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的实践路径选择

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要求思政课教师在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基础上打造以马克思主义为底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具有中国风格、有理有据、千人千面的话语体系。

(一)打造“以马克思主义为底色”的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话语体系创新最鲜亮的底色,坚持不懈地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蕴含的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民族的立场,贯穿其中的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凝聚其中的党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给学生讲解清楚,融入学生思想、深入学生心灵,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民族事业合二为一,做脚踏实地、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比如,在讲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理论时,一方面,我们要给学生讲清楚我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是在我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对我国国情进行科学判断的结果,标志着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上了新台阶;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播放微视频“数字五年: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引导学生纵横对比,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的辉煌成就,从社会生产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与此同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凸显,“不平衡不充分”对我国生产力现状的描述更为准确到位。而且这五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港澳台工作、外交、强军兴国、全面深化改革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或者突破,用“发展”代替“社会生产”展示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通过播放微视频“数字五年:改革满满的获得感”,引导学生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识到在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再仅限于一般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是有着更高、更广泛的要求,并呈现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在期盼有更好教育、更稳定工作、更满意收入、更可靠社会保障、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居住条件、更优美环境、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些更高更好的新需求,推动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如果我们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愿望和需求。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向性选择。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严谨的逻辑论证,在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认识社会、解读时代的同时,把共产主义信仰、新时代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进而理解自身肩负的使命,自觉投身到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去。

(二)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话语体系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内凝聚人心、对外树立形象的精神支柱,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用生动的形式、感人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表达的价值要求植入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比如,在讲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爱国”的价值要求时,我们以“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钱学森”为例,给学生讲解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广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三)打造“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的话语体系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高校思政课要打造“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的话语体系,深入挖掘、细细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到学生内心深处,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比如,在讲“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时,我们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既是源自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和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也是源自中华“和合文化”的深厚渊源。我们告诉学生,我国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出现了“和”“合”二字,“和”最初的意思是声音相应和谐,“合”是指上下唇合拢。《国语·郑语》开始把“和合”作为一个范畴使用,提出“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孔子传承、弘扬和发展了“和”的观念,提出“和为贵”的思想,管子“和”“合”并举,墨子倡导“兼爱”“和合”“非攻”,可见,“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和合”之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美好向往和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四)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入新境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中国梦”“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是硬道理,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等都是我们党在建设伟大事业实践中创立的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的理论,既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又有时代气息、中国味十足,创新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要积极汲取这些新理论,善于提炼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概念、新理念、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

比如,在讲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我们要给学生讲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提倡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这一思想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大气磅礴的时代精神,是具有中国风格的话语。

(五)打造有理有据的话语体系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讲好高校思政课,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觀,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教育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深刻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要与学生同频共振、凝聚共识,必须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打造有理有据的话语体系。

比如,我们在概论课“前言”部分,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我们与学生一起回顾历史,让学生知道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经过康乾盛世,到1799年中国开始走向衰落。进入19世纪,中国已经变成了世界上的贫穷国家之一。鸦片战争后,古老的中国被帝国主义的洋枪大炮打开了大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为挽救国家的危亡,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先进的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洪秀全、洪仁玕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革命派,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先后起来发动过革命或变革,他们不仅学习西方理论,而且付诸实践,但最终都失败了,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而让学生牢记,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旗帜是近代以来,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上下求索,经过近80年的探索、比较、选择的结果,更加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六)打造千人千面的话语体系

在新时代,要让思政课更“圈粉”,让学生认可、接受、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必须贴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针对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理论困惑进行深入研究,因材施教,打造“千人千面”的话语体系,为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培养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比如,在讲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我们上课前先利用教学平台调查了解学生的个人梦想及他们在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困惑,在课堂讲授中,我们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结合他们在专业发展中的困惑进行授课。如,在动车检修专业,我们和学生一起分享我院优秀校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劳模张峰嘉自2012年7月人路以来,安心扎根在湘西怀化铁路一线,一步步实践着自己的“铁路梦”“中国梦”的故事,激励学生用工匠精神绽放人生;在铁路机车专业,我们和学生一起分享我院优秀校友、“全国技术能手”“全路青年岗位能手”“全路首批铁路工匠”潘辉出满勤、讲奉献、坚持标准化作业无差错、实现行车安全“零风险”的故事……通过立足学生的专业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动向和专业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中的贡献,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深刻認识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想,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觉地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事业,脚踏实地,勤奋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新篇章。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马克思主义
画与理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