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化激发非遗“活起来”

2019-11-11芮琼

人民论坛 2019年30期
关键词:非遗发展路径产业化

芮琼

【摘要】产业化可有效激发非遗的内在生命力,使其重新焕发光彩。针对当前非遗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部分项目濒临消失、开发不当等问题,可在整体规划、分类对待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品牌化模式、搭建产业化平台、培养非遗产业化专业人才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这不仅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也可促使非遗“活起来”。

【关键词】非遗 产业化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凝聚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精髓,保护传承非遗,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根脉。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已有40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如昆曲、端午节、剪纸、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等,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我国虽然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国,但是,非遗传承发展中仍存在部分项目因传承人后继无人濒临消失、开发不当等问题。《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非遗在保留传统特色和融合时代需求基础之上进行产业化发展,可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可有效促进非遗“活起来”。

非遗产业化发展面临发展动力不足、存在开发不当、产业链不完整的现实困境

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主要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等。非遗具有独特性、脆弱性、活态性、传承性的特征,适宜的产业化发展可有效推动非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非遗产业化面临发展动力不足、开发不当、产业缺乏整合的现实困境。

产业化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化发展能够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足够的资源,但非遗产业化发展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其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这就决定了非遗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引领,需要社会组织等的积极参与。但从目前状况来看,政府更多是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市场的潜能未得到有效激发,加之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力度不足,导致非遗产业化发展缺乏稳定性。

存在开发不当的现象。非遗产业化发展要以其他产业为依托,目前比较常见的产业化路径是将非遗与商品、旅游业融合。与商品融合是将非遗的某些要素附加到商品本身,实现非遗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将剪纸或民族乐器进行艺术创造,作为商品进行售卖。与旅游业融合是指将具有开发价值的非遗与旅游项目进行结合,以在旅游区表演的形式进行非遗的推介,走产业化集群化发展道路。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景区将非遗表演作为追求利润的工具,为了迎合观众肆意进行再创造和过度开发,削弱了非遗原本的文化内涵,破坏了非遗传承的完整性。

产业化链条尚未形成。在国家政策引导支持下,不少社会组织参与到非遗产业化发展中,但由于开发主体缺乏经验和能力,会遭遇各种难题,导致非遗产业化进程缓慢。还有部分地区在非遗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中,参与主体和开发主体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具体路径了解不足,只是满足了产业链条上的某些需求,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非遗产业化链条,产业化发展的凝聚力不足。

整体规划、分类对待,统筹推进非遗产业化传承发展

推进非遗产业化过程中,要平衡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还要做好整体规划和分类对待,对此,政府应做好政策引导和科学规划。

以保护为原则的科学整体规划。其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來推进非遗的产业化。各地应该将非遗产业化发展纳入当地的总体发展规划。例如,对于生产实践类的非遗,政府应该主动支持开发主体进行项目研发,并给予融资和政策支持;对非遗文创产品还应给予一定的宣传推广和税费减免。而对于艺术实践类的非遗应该采取分阶段资助的形式,前期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之后要积极引导其独立进入市场领域,并完善相关补贴和配套制度支持其发展。其二,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职能。针对当地非遗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政府应牵头进行系统调研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给予人才和资金扶持,确保非遗产业化顺利推进。应积极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当地的非遗产业化发展,通过财政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非遗项目中。

以“分类”为原则细分非遗产业化价值。在推进非遗产业化进程中,首先要对不同的非遗做细致的分类,明确其产业化的可行性。大体而言,可将非遗划分为全部产业化、部分产业化和非产业化三种类别,评估非遗是否适宜产业化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经营实体、市场导向和自我发展。在众多非遗中,对于能够完成生产、再生产、服务全过程的,可将其纳入产业化发展体系之中,诸如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剪纸、泥塑等工艺性非遗项目。而对于部分项目不适宜组建产业链的,则不能进行过度开发。非产业化则是针对一些对文化空间和社会生态环境依赖较大的非遗,该类型需要借助行政强制手段进行保护,如格萨(斯)尔、玛纳斯等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瑰宝。

综上,非遗项目是否适合产业化,关键要看非遗是否具有产业化价值,且能够通过产业化发展来体现其经济和文化价值;非遗产业化发展要坚持以尊重文化传统为根本遵循,根本目的是以产业化促进保护和传承。

打造品牌化模式、搭建产业化平台、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助力非遗“活起来”

非遗产业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非遗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产业化的过程中,既要保留和彰显传统文化价值,也要融合时代需求和特色,将发展式微甚至濒临消亡的非遗项目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使其“活起来”。

打造品牌化发展模式。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可围绕某一主题,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例如,2018年10月,深圳举办“首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演艺、论坛、比赛等活动,将周边同类的非遗项目集合起来,形成文化品牌,更容易产生规模效应。构建品牌化发展模式应注重产品的开发创新,借鉴国外一些文创产品开发的案例,可以将一些传统的“非遗”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化,不仅能够实现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具有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作用。

搭建产业化发展平台。非遗众多,但分布也较为分散,利用互联网搭建产业化平台有助于推进其产业化进程。互联网与非遗的融合体现在很多方面,如“非遗金融”“非遗教育”“非遗文创”等,通过搭建产业化平台,将上述各类形式有机整合,打造集融资、教育、展示、交易、企业互动为一体的综合型平台,最大限度发挥非遗产业化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养非遗产业化专业人才。非遗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传承人作为支撑,资源是创新的基础,打造高水平的经营团队是推进非遗产业化成功运营的关键要素。因此,应注重非遗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引入,高校应主动承担起培养非遗产业发展人才的重任,为非遗产业化发展输送新鲜血液。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也应加强对非遗产业化人才的挖掘,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人才进行系统培养,进一步提升相关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

(作者为中共亳州市委党校科研处副教授)

【注:本文系亳州市201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自信视阈下亳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A2018005)的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芝凤、和立勇:《弱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刍议——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②祁述裕:《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扩大文化市场开放》,《东岳论丛》, 2018年第 1期。

猜你喜欢

非遗发展路径产业化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