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019-11-11李金华周红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互联网+互联网

李金华 周红

摘要:政治认同对当今社会整个政治体系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政治认同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的基础。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和谐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是否能够顺利前进,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和谐是否稳定运转。互联网的兴起给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也产生着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从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切入,分析互联网对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高政治认同的实践、进行和探索愈显迫切及重要。

關键词:大学生;政治认同;互联网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11.0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0-0072-04

中国在校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体,对于互联网的依赖日益加深,受网络的影响更是显著。大学生在与网络接触过程中,纷繁复杂的信息也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了不同方面的影响。政治认同是一个相对综合性的概念,在社会政治生活之中必须要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方面的归属感,政治认同感与个人心理归属感密切相关。在一定的政治生活环境之下,总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联系来确定自身定位和身份属性,其中最为常用的做法是加入某个政党、政治组织、参与某个阶级或者成为某个政治理念的追寻者、实践者等,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势必会遵循某个政党、政治组织或者政治理念的要求规范自身言行,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对于政党、政治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一个政治组织或者政治理念获得了全体成员的高度认可,这个政党和政治理念才会获得存在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强烈的政治认同感,才会对某个政治组织和政治理念展示出强烈的忠诚和热忱。一般来说,政治认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初级层次,是指个人的本能认同,即指个人对于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理念产生了天然化和下意识的归属感。第二个层次是中级层次,是指个人对政治组织产生了热爱、依赖、归属等受到情感趋势的情感方面的认同。第三个层次是高级层次,是指理智化的认同,这是在个人理性思维影响下的深度认同,并会引导个人理智性行为的出现,产生投身到某个政治行动之中的行动自觉。

对于大学生来说,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基础。只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持有强烈的政治认同,才有可能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进程。培养政治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互联网,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国家社会新时代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与此同时,十九大对全体公民的政治认同,更是对当代大学生也提出了新内容、新要求。在此形势下,借助互联网带来的优势,降低互联网带来的弊端,作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努力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政治认同,辨别现实中以及网络里党和国家政策的真实发展导向,积极成长为能够担当起践行中国梦、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时代新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和方式。互联网信息具有海量性的特点,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和消费者,这就难免会导致互联网存在信息良莠不齐的问题。大量的不良信息不仅会给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在互联网上,很多人过分炒作社会负面新闻,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缺乏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判。大学生群体的理解、认识和分析能力尚处于发展之中,对这些问题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和判断,容易受到蛊惑和误导,进而产生一些不满情绪,动摇理想信念,政治认同感就无从谈起了。面对这些问题,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就必须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学会使用互联网,牢固占领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地”,并积极运用互联网来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互联网背景下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

(一)互联网拓展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信息渠道

在互联网未普及之前,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传统方式有电视,报纸,图书,学校教育等。大学生只能采用单向的接收方式,或者面对面的讨论方式。当前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主流的传播方式,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各种APP产生联系,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与此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利用便捷的互联网可以及时获取党和国家的政策,再进行传播。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性和交互的便捷性等优势有效改变了以往的信息“孤岛”问题,让更多大学生掌握和了解当代世界发展趋势,获得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是互联网的重要贡献。

(二)互联网引导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方向

纵观不同类型媒体的发展历程,一种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总会伴随着许多争议以及对该媒体自身优劣的评价。例如,在电视、广播媒体出现之初就面临着其对传统纸质媒体冲击的论调。实际上,各类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更多的是适应社会发展模式和信息传播模式的需要,是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其本身并没有好坏和优劣,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和管理新兴媒体,互联网媒体更是如此。如果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大学生就能够通过互联网更加了解自己的国家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此产生自己独特的看法与理解,克服传统教育方法的延时性、滞后性。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可以及时甚至实时获取最新信息,这也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和需要。2018年《厉害了,我的国》上映后,大学生们通过豆瓣,微信朋友圈,微博动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对其他阅读这些信息的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对国家政策方针的认同,都促进了大学生政治认同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互联网背景下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发布信息的混乱给大学生政治认同带来巨大挑战

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由于未经筛选审核,常常信息混乱,存在着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有很多负面消息直接被大学生接收,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迅速,正因如此,大学生更容易受负面信息影响,进而出现政治认同的偏差。一些大学生受西方资本主义所吸引,造成政治认同不稳定,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动摇。以上因素都给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网络的隐匿性和虚拟性对大学生传播言论缺少约束性

网络空间属于现实社会空间的延伸,但它又不同于现实空间,存在着隐匿性和虚拟性的特性,例如微信、微博,抖音等APP通常具备该特性。现实生活中,有很大一批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可能貌不惊人,在现实生活中循规蹈矩,低调处事,但一旦接触到网络,他们则如同“脱胎换骨”,活跃度高,乐于参与网络社交,积极展现自我,甚至跟风评论以及发布消极信息。微信、QQ、微博的匿名性使其能够放飞自我,而网络空间的隐匿性和虚拟性使其畅所欲言,自由度更高。正因如此,不少学生存在着侥幸心理,肆意发表言论,枉顾社会公序良俗,甚至是踩在违法边界却不知。同时这些不实的言论也对阅读这些言论的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困境

(一)大学生阅历和知识水平局限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大多数的大学生处于18~23岁这一年龄区间,由于活动区域基本为学校,缺少相关社会实践,社会阅历较少,分辨能力较差,通常易受不良信息蛊惑。同时,由于大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时间短,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理解。对党和国家现行政策关注低,容易受其他思潮影响,从而对政治认同产生动摇,正因为如此,很多敌对势力都将大学生作为宣传和鼓动的主要目标。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宝贵的资源和人才,是党和国家未来事业发展的希望,必须要具备坚定的政治认同感。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尽快补齐大学生群体阅历、知识水平的“短板”,只有自身具备了相应的能力,才能够自觉抵御外部不良思想的侵袭和影响,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高校思政课教育模式滞后的弊端

学校的教学课程是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升政治认同水平的重要阵地。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教育方式大多存在抽象化问题,教育模式通常固定死板,学生只是单纯在课堂上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知识,未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大学生对政治认同常常理解得不够深刻,更不能灵活运用,保证自己政治认同水平的高度。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思政教育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参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并对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讲好思政课提出了重要的部署和要求,思政课已经成为了“高校第一课”。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改革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很多滞后性的弊端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加以解决,思政课在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尚需进一步激发。

五、网络化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方法

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对党和政府坚定的政治认同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由于国内网络信息的复杂以及通过网络国外思潮的广泛传播,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困难重重。大学生处于一个辨别能力低,易受外部因素迷惑的阶段,政治认同上存在问题在所难免。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认同是一项繁杂而漫长的,需要大学生自身、政府、学校等各个方面的一起努力。

总体上来说,利用互联网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应当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的特点。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而且必将成为未来大学生政治认同感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之一,而互联网自身的特点既能够为政治认同感的培养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选择,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鼓起勇气用好互联网,而不是回避矛盾和现实。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认知习惯等。无论采取何种教育方法,首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对象的特点。应当说,与以往相比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这是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我们既不能沿用传统的观念和思维审视他们、对待他们,更不能试图硬性地要求他们做出改变,最为有效的做法是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进而有的放矢地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培养和引导,真正实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他们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之中逐步培养起强烈的政治认同。具体来说,应当注重下列几方面问题:

(一)从大学生自身方面

1.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大学生不应该仅做消极信息的“接受者”,还应是网络虚拟世界的参与者及“信息”的解读者。因此大学生群体应不断提高自身对网络信息的辨识与分析能力、批判与解读能力,屏蔽不良信息,接收对大学生有益的信息。在网络空间的自律意识对实现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格力量的强大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可因为匿名就肆无忌怛发表不实信息和带有消极导向作用的信息。

2.大学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

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参观和访谈,以及志愿服务等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加了解国情、民情,亲身感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导下社会各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在实践中更加深入思考,网络和现实共同作用下思考,来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我国近些年取得的成就、推出的政策、出现的问题等,借此理性分析网络平台上出现的“负面信息”,不断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及其方针政策。

(二)社会和学校共同营造政治认同教育的良好氛围

1.优化互联网环境,与高校合作加强信息来源的管理机制

当代大学生多数从网络中了解各种国家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信息,但信息内容冗杂。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在信息的源头加强审核力度,国家要求部分平台与高校合作,由在校的老师和大学生一起去完成审核的过程。通过此方式不仅提高了大学生政治认同主动性,也巩固了网络中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

2.政府主动开发建设关于中国时事政治的平台

2019年1月1日,“学习强国”APP以习总书记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正式推出。“学习强国”软件及时发布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方针,极大的满足了大学生快捷了解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需求,调动了广大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类APP的推广,对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此外,政府机关等开通抖音账号,微信公众号,微博认证等,积极发布新时代社会主义相关信息,在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的同时,官方发布的真实准确的信息,与网络传播中的不实信息形成鲜明对比,避免大学生误信不良信息,造成错误的判断。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发和使用这些学习平台的过程中,应当对其中的教育内容进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坚持以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为主的基础上,增加历史、文化等教育内容,全方位地培养大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转变为当代政治认同。

3.学校不断创新高校教学模式

上课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同时也重视社会实践,重视网络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利用网络的便捷,开创更新颖灵活的教育渠道。在校园大环境内不断推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气的建立,确保校园网络环境的绿色与健康,并通过各种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实践活动的举办,与网络宣传教育的方式相辅相成,协助网络化时代下大学生更好的加强正确的政治认同。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互联网+互联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