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树理传记比较研究

2019-11-11樊芳芳

今传媒 2019年10期
关键词:形象塑造作品传记

樊芳芳

摘 要:新时期以来,国内已经陆续出版了多部关于山西作家赵树理的传记,不同的传记对赵树理其人其文的阐释与解读不尽相同,本文选取了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赵树理传记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传主形象塑造、传主作品处理以及对赵树理身份的认识三个方面入手,探讨赵树理形象在传记中的塑造与建构,从而促进读者对文化名人赵树理的全面了解,同时也为当下赵树理传记写作与赵树理研究总结有益经验。

关键词:传记;形象塑造;作品;身份

中图分类号:I2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0-0154-02

赵树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典型的人民作家,他的人生道路几经波折,文学成就有目共睹,因此受到传记家青睐。目前为止,关于赵树理的传记已经出版多部,出现了“一主多传”的现象。这些由不同身份及不同学术背景的传记家撰写的“赵树理传”,为赵树理其人其文的研究留下丰富的史料。本文从众多“赵树理传”中选取两部各具特色的代表性传记进行比较研究,分别是戴光中的《赵树理传》、杨占平的《颠沛人生——赵树理传》。这两部传记均对赵树理的生平经历、人格形象与文学创作进行了叙述与解读,但又各有侧重。

一、传主形象的塑造

传记的文学性与真实性要求传记家在塑造传主形象时既要符合史实,又要刻画丰满、鲜活、立体的传主形象。戴光中的《赵树理传》围绕“热爱农民”的主题塑造了一个“农民代言人”“农民作家”的赵树理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赵树理人格精神与思想品格的颂扬。传记通过传主周围人的回忆文章对赵树理印象的描述,从侧面刻画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说话风格、性格特点等,从而增加赵树理形象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比如传记写到在解放区的时候,外国记者采访赵树理,当被问及稿酬的时候,赵树理表示不计较个人利益,甘愿无偿为农民创作;接受新华社记者李普采访时,赵树理也表示要为群众服务。这一时期赵树理给人的印象是淳朴无华、为民着想、不计较个人得失。建国后,赵树理进京工作,认识了更多文人,如周扬、茅盾、孙犁等,他们对赵树理共同的印象是:有农民的纯朴、谦和、拘谨、又不乏才华与幽默。合作化时期,曾与赵树理一同下乡的作家康濯感受到了赵树理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杨占平的文本以表现赵树理的悲剧人生为主题,因此对传主的定位是一个悲剧人物的形象。传记选择从赵树理到省立四中求学为叙述起点,也是颇有意味的,从这一人生节点开始,赵树理之前的安稳生活被改变,从此开启了坎坷的生命历程。传记揭示了造成传主悲剧人生的性格因素。比如早年赵树理在漂泊困苦中内心苦闷,甚至投湖自杀,早年性格的软弱是差点酿成悲剧的主观因素。另外,趙树理倔强、固执的性格也是造成其悲剧的一方面因素,比如在土改中,赵树理敢于讲自己的意见,“不识时务”地发表对土改的看法。在“文化大革命”中,赵树理被批斗时,坚决不承认红卫兵所列的“罪行”,为自己和作品辩护,最终造成赵树理受尽折磨,被迫害致死的悲剧结局。传记对赵树理悲剧人生的表现和悲剧根源的挖掘,引起了人们对时代浪潮中作家命运的思考。

二、传主作品的呈现与解读

赵树理传按照传主身份划分属于作家传记,作家本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是认识作家的一个重要途径,也为传记家写作传记提供了直接资料,因此作家传记往往离不开对传主作品的介绍与评价。戴光中的文本涵盖了赵树理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戴光中主要从交代传主作品的创作素材、简要复述作品内容等方面介绍赵树理的作品。在传记中,戴光中采取传记式文学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解读,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创作的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与思想状况等对作品进行考察和分析。当然作家传记“不仅仅展示和解读作品,还要追踪作品背后的故事或者作品之后的故事”[1]。戴光中的文本不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赵树理的文学成就,还对作品背后的相关故事、真人真事进行了深入挖掘。

在杨占平的赵树理传中,传主的文学活动作为构成传主生命历程的一个有机部分,自然衔接到传主的生平叙述中,传记选取了传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着重表现作品的创作过程、接受情况及其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等,肯定了赵树理的创作实绩。传记家对传主作品的介绍与解释是通过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与一般文学史的作品评述相比,这种描述作品的方式更加通俗。传记描述了赵树理深入生活、与农民群众密切接触,通过实地调查积累写作素材,并经过精心构思与加工,创作出一部部受农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比如传记叙述了赵树理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的创作契机:在房东亲戚与赵树理的交谈中,赵树理得知岳冬至被害案件。传记借老汉之口详细交代了《小二黑结婚》的故事与人物原型,并记叙了赵树理在此素材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与社会现状,构思情节与人物形象,同时力求叙述语言的通俗,最终成就了这部经典之作。

三、对赵树理身份的认识

赵树理的身份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一隅,由于赵树理身份存在多重性与复杂性的交织,因此,把握赵树理的各种身份,对解读赵树理其人其文尤为关键。传记中虽然一般不会专门论述赵树理的身份问题,但却能从行文表述中体现传记家对赵树理身份的差异化认识。在戴光中的文本中,对赵树理身份的定位是多元而零散的,传记揭示了赵树理的多重身份,包括农民、党员、干部等,在诸多身份之中,戴光中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赵树理不是艺术家,而是个热心群众事业的老杨式干部”“正是为了又快又好地开展农村工作,他才借助于文学创作”[2]。由此可看出戴光中更加认同或强调赵树理的干部身份,在他看来赵树理的文学创作也是为了满足农村干部对农村工作展开的需要。

杨占平的文本更多突出的是赵树理的文化身份,传记以赵树理文学活动的轨迹,将赵树理的文艺道路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记叙的是赵树理一开始作为“落魄书生”,颠沛流离,到处谋求生计,抗战初期,先后在《山地》等多个刊物上担任编辑,发表通俗作品;第二阶段以《小二黑结婚》的发表为转折点,赵树理从默默无闻的文人成为“太行山家喻户晓的名人”[3],赵树理由此成为专业化作家,也进入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第三阶段是建国之后,赵树理进京被赋予国家干部的身份,但他称自己是“京都里的乡下人”,传记多处表现了这一时期赵树理对北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而回到农村的赵树理如鱼得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传记表现了在进京与返乡两种环境中,赵树理作为作家有其不同的生命体验,但不论何时何地,赵树理牢记作家的职责与使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努力创作,一直到被迫停止写作。

以上围绕两部赵树理的传记展开比较分析,在传主人物塑造方面,两部传记都在试图还原真实、鲜活的赵树理形象,但由于传记家主体的创作意图不同,传记对传主形象的塑造也表现出差异性;在传主作品解读方面,两部传记对赵树理典型文学作品都有涉及,但在处理方式、解读角度上有所不同;在传主身份问题的认识上,戴光中的文本涵盖的更为全面,两部赵树理传记之间存在互文性,读者可互相结合、参考阅读,对赵树理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赵焕亭.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07.

[2] 戴光中.赵树理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257.

[3] 杨占平.赵树理研究文丛 颠沛人生 赵树理传[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75.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形象塑造作品传记
别把八卦当传记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读失败者的传记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