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中国制造2025”中德制造业的比较分析

2019-11-11刘楠楠

价值工程 2019年27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分析

刘楠楠

摘要:德国“工业4.0”代表了德国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体现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格局。“中国制造2025”是在我国工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所制定的发展战略,是中国制造业国际化的重大举措。在“中国制造2025”下,将使中国制造业企业不断转型和提升,在智慧智能化的新时期体现出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力量,在深入理解“中国制造2025”有关具体政策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制造业企业和职业变化,深入分析产业环境适应“中国制造2025”。

Abstract: Germany's "Industry 4.0" represen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German industry, and also reflects the new pattern of world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Made in China 2025" i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y and a major measure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Made in China 2025",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ill continue to transform and upgrade. In the new era of intelligent intelligence, the powerful force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ll be reflected. Based on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fic policies of "Made in China 2025", this paper carries out in-depth study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nd professional changes and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to adapt to "Made in China 2025."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中德比较;分析

Key words: Made in China 2025;Sino-German comparison;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4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27-0045-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随着制造业不断走向智慧化和智能化进程的过程中,传统制造业已经面临转型,德国“工业4.0”代表着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的方向和趋势,我国制造业2025同样代表着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在中国2025引领下,中国制造业将更加现代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在赶超世界一流水平过程中体现出中国式的发展理念、方式和速度,从而使中国制造业在未来位居世界前列。

1  德国“工业4.0”与2030产业规划

德国是老牌制造业强国,以制造精密的设备产品闻名于世。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而德国凭借自身的制造业走出经济颓势,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2013年,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提出“工业4.0”的概念,全面阐述了德国制造业未来在世界的国际领先地位,同时也引领了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1.1 德国“工业4.0”的产业环境

对于“工业4.0”来说,计算机不是其中心技术,而是互联网;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空间网络虚拟系统即信息物理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能化,最后使传统制造业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供应,推动企业素质的改造和提升。跨越公司和国家边界的全球网络提高了生产数字化的质量水平:物联网、机器对机器通讯和正在变的越来越智能的制造设备正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1]。

“工业4.0”是一个复杂而又重大的创新和转型过程。它改变了制造业的价值创造形式,使刚性的、紧密联系的价值链变得灵活、敏捷。它们构成了全球数字生态系统。

1.2 德国“工业4.0”下的2030产业规划

德国经过多年的论证,以确保全球工业供应对德国“工业4.0”的主要内容进行刨析,以为我国所借鉴。“工业4.0平台”在2030年之间重点发展以下三个战略行动领域及其密切聯系:主权、互通性和持续性。

1.2.1 主权

主权作为指导原则强调了所有市场参与者独立决策和公平竞争的自定义个人的商业模式的设计。全球“工业4.0”生态系统中的主权要求:

—— 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价值创造网络的永久动态配置,数字工业价值创造的强大主权基础设施起着关键作用。该基础设施必须对所有参与者开放,并且不受限制地提供。“工业4.0”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精准定位描述了德国工业数字化的生态空间,同时也确保了在数字环境下德国工业产品市场上的多元化行动和多样性。作为一项战略资产,弹性基础设施汇集了跨境和跨行业捕获,交换,分析和应用数据所需的所有交叉要求和服务。

在服务方面:制造业2025要求后端服务必须实现现代化和一体化,“制造+服务”将是先进制造业的新理念和新过程,服务可包括营销、维护、技术、使用等方面,随着制造的智能化,后期服务的智能化作用将逐渐显现[2]。

3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比较研究

3.1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和德国同为制造业大国,但中国的制造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大量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办厂。在政府的支持下,民营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目前,在国内近600种制造业产品中,我国有三分之一的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显现出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是与德国“工业4.0”的产业背景比照,德国工业则显得更加成熟,更加具有各方面良好的基础,而我国是在边改造、边发展过程中所实施的战略规划,相关配套的区域和其他产业环境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全国共同努力,营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氛围,加强智能化、智慧化和绿色环保技术的全面改造和管理升级,从而迎接中国2025的挑战。

3.2 “中国制造2025”下的产业特征

3.2.1 职业岗位和技术技能含量将逐渐提升

在传统制造业企业中,虽然员工已经完全消灭了手工作业,在自动化、机械化面前,一线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但在新兴产业中,机器人等智能工具将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更快,人均劳动成本将会得到大幅度降低,产品的精度也将会提高,尤其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过程中,生产线运行将更加准确。对此,企业员工等当适应变化后的岗位环境,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方法、跟上新发展,在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将得到广泛运用中,职业岗位和能力的表述将重新界定。

3.2.2 职业组织将向智能化转变

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制造业的组织模式和推进的顺序。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多数制造业企业仍然是以“单人单机型”为主,如京津冀地区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从职业分工的视角看,信息化影响这职业的现代化,也影响着职业构成、职业要素、职业带的形成,如在新型职业组织中,职业带的重合部分将越来越大,体现出智能化下职业组织的复合性特征。因此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体现了制造业与信息的有机融合[3]。

3.2.3 职业操作将向绿色生态转变

环境污染一直是制造业中不可忽视的负面因素,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下,各省份陆续关停了许多环保不达标的制造类小作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中国制造2025》文件中也大力提倡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制造业中的污染大多来源于废弃物的排放和化石燃料的燃烧,为解决这一问题节能环保技术需要被大力提倡,同时要提高制造业产业资源的利用率,在我国优质产业资源较为匮乏的情况下,做到整合和充分利用,形成生产效、清洁、低碳的绿色制造业资源体系。

3.2.4 职业岗位特征将向服务型转变

选择智能制造就是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地满足大众需求。具体来说,就是要使产品功能更多、全面提速产品周期、确保整个过程监控以提升质量、追求综合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与服务。在传统制造企业的职业岗位中,对职业能力的描述大都体现在技术方面,而淡化了以“制造+服务”为核心的新型业态中产业后端服务的需求,《中国制造2025》要求中国制造企业必须推动从生产型转变到服务型制造转变。资料显示,德国先进制造业生产企业所创造的价值约占总价值的三分之一,而后端则占三分之二,从时间消耗看,产品处于被加工状态占十分之一,而后端服務占十分之九。这种服务与制造的融合,体现了先进制造业职业带的重合与交叉,从而使先进制造业的复合性产业特征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陈莹.德国职业教育对工业4.0的回应:提升劳动者数字能力[J].比较教育研究,2019(6):92.

[2]巴世光,郭湘君.面向“中国制造2025”,高职机电类专业转型与提升的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6(27):66-67.

[3]章建新.基于职业分析的高职产教对接模式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6(10):15-16.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