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电影特效的技术进阶与艺术评价
——以VES奖为例

2019-11-11张燕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电影文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视觉效果奥斯卡摄影

张燕菊 唐 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电影的产生依赖于电影摄影术的出现,摄影术的本质是通过胶片的感光效应,用影像再现镜头前的人、景、物以及光线效果。映在胶片上的影像对位于曾经发生过的现实,电影只是将它们再现出来。但电影制作者很快不满足于这种对现实发生的再现,而致力于在电影中展现特殊视觉效果,将现实中不存在或不常见的人、景、物令人信服地在电影中呈现出来。

电影特效,又称“视效”,指利用特殊的拍摄和制作技巧完成的特殊效果的电影画面。电影特效的范畴应包括:非实拍手段而获得的人、景、物的影像,以及实拍与非实拍影像的合成。在数字技术全面介入电影制作之前,电影特效主要是靠物理或化学方法获得的,例如模型、特效化妆、绘景,以及借助玻璃、镜子、银幕放映等完成的人工接景或合成方法。进入数字电影时代,计算机CG(Computer Graphics)成为电影特效的核心技术。数字化的人、景、物、光、色,创造出虚拟的电影世界。电影特效之于电影的意义,不止于外在形式上的新意和变化,而是关乎电影在更广泛的题材,时空环境和情境设定中进行艺术表达的可能。

一、数字电影特效发展及VES奖的诞生

视觉效果协会奖(VES奖)和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是视觉特效领域两个重要的奖项,奖项的设立和发展伴随着特效理念和技术技巧的成熟和发展。

192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在第一届奥斯卡奖项中即设置了“最佳工程效果奖”,这是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前身,是电影行业对电影特效领域工作的首次承认,首次获得该奖项的影片也是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翼》。之后的十年间颁奖出现空缺,再到后来奖项名称还常有微调。直到1978年,《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大白鲨》等一系列重量级特效电影的出现,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Academy Award for Best Visual Effects)才终于定名,之后奥斯卡奖“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名称被沿用至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从无到有的周折,体现着主流电影观念对于电影特效的理解和认识,也是电影特效在电影制作中的地位和意义的确立。

伴随数字技术对电影特效制作的全面介入,电影特效的应用范畴更广,分工更细,视效评价也变得更为复杂。2002年,视效行业成立了属于自己的行业组织,即视觉效果协会(VES)。视觉效果协会(VES)是一个全球性的专业荣誉协会和娱乐业唯一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全方位视觉效果从业者的组织,包括艺术家、技术专家、模型制作者、教育工作者、工作室主管、主管、公关/营销专家和制作人(1)视觉效果协会官网:https://www.visualeffectssociety.com。。VES有别于奥斯卡等综合性电影奖中颁发的视效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的细分。

每年的VES奖,除过最佳视效奖的影片,还分列评出十余个单项奖。涵盖电影特效技术的各个方面,每一部最佳视效奖的获奖影片常常也是多个单项奖赢家,例如:《阿凡达》《少年派》《复仇者联盟3》等获奖,可看出VES奖更细致也更精确地表达了视效奖影片的主要成就,展示了影视特效技术含量和艺术水准的全貌,特别见证了数字技术介入电影近二十年来,电影特效的一系列革命性进步。

二、电影视效奖与视效技术进阶

在奥斯卡奖创立的前十年中,尽管有《金刚》(KingKong,1933)、《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31)等不错的特效电影,但特效奖项在奥斯卡评奖中连续空缺,一直到1940年,这个奖项更名为“特殊效果奖”(special effects )重新进入奥斯卡评奖范畴。1964年,这个奖项被拆分为“特殊视觉效果奖”(special visual effects)与“音响效果奖”(sound effects),后来被改名为“音效编辑奖”(sound edition)。第二年奖项再次更名为“特殊视觉效果奖”(special visul effects),到了1973年,“特殊视觉效果奖”又改回“特殊成就奖”(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以非竞争性的荣誉奖形式,褒奖那些在视觉效果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作品。自1985年至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基本一直使用visul effects进行评奖。

电影的视效不止于电影外在形式上变化,而是关乎电影在更广泛的题材中,以及更广阔的时空环境和情境设定中进行艺术表达的可能。

一些人认为,相比奥斯卡视觉效果奖,VES奖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但事实上,自视觉效果协会(VES)奖诞生以来,与奥斯卡最佳视效奖就似乎达成一种默契,VES最佳电影视觉效果奖与奥斯卡最佳视效奖的吻合度极高,重复率达到80%。VES于每年三月份颁奖,被看作是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前哨。无论VES抑或奥斯卡最佳视效奖,大多是颁发给幻想类题材的电影(比如科幻片、奇幻片、灾难片)。

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与VES最佳视觉效果奖之所以吻合度这么高,主要缘于评奖机制和原则的趋同。奥斯卡最佳视效奖的评奖原则和基本共识:第一,推动视觉效果行业进程。即视效在技术上对视觉效果行业有突出贡献,对整个行业有启发性意义。第二,有效提升作品品质(2)奥斯卡奖官网:https://www.oscars.org。。这里的视效对电影整体制作有突出贡献,包括对作品的艺术性、技巧性和真实感的提升,特别是那些足以令观者获得以假乱真的视效幻觉。这两项原则中的第一条,即推动视觉效果行业进程,是首要原则。尽管评奖带有偶然性,难有绝对正确,但那些在电影特效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影片,大都在获奖名单之中。例如:1977年的《星球大战》,卢卡斯不仅创造了视觉新鲜感的特效画面,更创造了多项意义深远的发明:他发明的一个机械装置,可以把实拍画面和后期合成画面轻松地协调成同步,这把多少年来只能靠手工硬涂胶片记述的效率一下提高了几十倍。这个机械装置是后续特效合成技术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对电影工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VES奖与奥斯卡视效奖在评奖原则上基本一致,“促进和促进视觉效果的艺术和科学,支持和鼓励视觉效果领域的技术进步,承认、推进和尊重作为艺术形式的视觉效果,使其成员基于特效工作上的成绩,获得应得的荣誉和利益(3)视觉效果协会官网:https://www.visualeffectssociety.com。”。虽然说评奖带有一定偶然性和部分的不可控因素,但明确的评奖原则,基本代表了电影视效观念和走向,代表了视效技术和艺术的前沿水准。

三、VES的奖项设置与数字时代的电影视效评价

数字电影特效技术,总体上可分为数字影像生成技术,以及数字影像合成技术。数字影像生成技术,即用CG技术参与电影中人、景、物、光、色的制作;数字影像合成技术,即数字技术对多重影像元素(CG制作的或者实拍的)进行的合成。

(一)数字影像生成技术

1.数字角色CG技术参与电影人物和动物角色制作

这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逼真度,即要做出精细逼真且新颖奇特的CG人物或动物;二是规模,即做出大规模(实拍难以实现的规模)的人或动物。论及逼真和奇特的CG角色,1992年的《终结者续集》里的T-1000液态机器人是应被写入CG特效史册的,CG技术完美呈现了剧情设定的能随意改变自己身体的液态角色。而这一特效的前身就是1989年电影《深渊》(TheAbyss)中的段落——外星人制造出的那道有生命的水柱。CG角色更进一步发展得益于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技术的不断成熟,《泰迪熊》里的毛绒熊、《阿凡达》里的部落公主以及《复仇者联盟》里的灭霸等,这些CG角色拥有奇异的外观,以及如同真人般的动作和表情。同样,要做出CG角色中的规模,使视觉效果上更有气势。这属于群集动画或群集模拟的范畴了。群集动画制作,是CG制作者通过研究群落中的总体规律和个体特征,用智能算法建立群落系统,控制群体的宏观属性(比如控制群体的整体运动方向),然后基于智能算法赋予群体中每一个个体一些随机的变化,细致一点还可以让群体中的个体有各种习性(比如进食、求偶、追逐等)。这样整个群集动画不仅有气势,而且生动逼真。

2.数字场景在数字技术之前,电影特技依靠绘景、模型、接景等技术进行特效场景制造

第一次运用绿幕支持的数字化外景技术的影片是《天空上校与明日世界》,这部电影的整个布景都是数字制作的。数字绘景在20世纪末进入高峰,2000年,《角斗士》用数字化斗兽场景赢得了奥斯卡,《罪恶之城》《300》《霍比特人》均将这一技术进行了充分利用。数字化外景技术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实拍人物与CG场景的位置和比例关系以及光影关系,而光影合成难度最大。《美梦成真》(WhatDreamsMayCome,1998)就用计算机创造出油画般的背景。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数字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阿凡达》中虚拟摄影技术的出现,让数字外景技术应用随之突进,因为新的技术实现了实拍与数字CG的实时合成,新近的影片《地心引力》《奇幻森林》《银河护卫队2》等使这项技术趋于完美。

3.数字物体(水、火、烟……子弹时间等)CG的景与物的概念,边界看似并不清晰,但还必须分开诠释

我们将CG物定义为电影中由CG制作的动态的事物,水、火、烟雾,这些事物属于影片场景的一部分,但又独立于景之外,这些事物在部分影片带有强烈的叙事性。十几年前,写实火焰,真实级别的CG爆炸,大规模的动力学水,船和水的交互都只是大工作室的顶尖技术,现在已经是普及技术了。这得益于一些电影的先锋实践。以水为例,通常基本的流体建模方式有两种:一是水滴算法,一个分子一个分子,一滴一滴地计算;二是体积算法,将水体作为体积处理,大规模建模构成一个大型网状流动机质。但两种方法各有缺陷,算法一的水滴模型并不能很好地组成大规模水体,算法二的水体模型又不能很好地展现出电影画面中水的细节,而在2000年,《完美风暴》中首次将这两种算法进行了结合,即以体积算法处理大片水体、以水滴算法应对迸裂的水滴取得了成功,并在之后的影片中大量应用。这样的方法也用于其他流体,不仅是水,还有烟、火焰,也包括树上落下来的苹果,飞行的子弹时间等。

4.数字调色是并不引人注目的特效,却可能是对今天电影拍摄手法影响最大的一个

传统光化学处理负片虽效果不错,但过于烦琐,局限很大,数字调色极大地解放了电影作者们“光影写作”的自由度。在电影《逃狱三王》中就应用了数字调色平台,科恩兄弟与摄影师罗杰迪金斯想把电影实际拍摄中充满绿意的盛夏,变成朦胧秋景的效果,实现那种干燥、蒙尘、褪色旧时光的画面感觉。这一动机促使《逃狱三王》成为影史上第一部全数字中间片(Digital Intermediate)处理的真人电影。首先,完整扫描全片;其次,用数字技术调色。此后,基本每部影片都要经过类似流程。

5.数字光影光,是现实世界的重要表征

数字生成光影不难,难的是与真实世界的一致并被认为合理。在电影《地心引力》中,为了让数字化的光影和真实光影相匹配,摄影师卢贝兹基和特技师卡隆算出了这些宇航员所处的空间里光影的实际变化特点,并进行了数字光影模拟,然后将演员拖入电子模拟游戏里,让光影从各个角度投射在他们脸上。这与之前的数字化外景技术相反,不是将演员放入虚拟世界,而是将虚拟世界投射在演员身上,成就了了不起的特效景观。

(二)数字影像合成技术

数字影像合成技术,又称视效合成,最初的视效合成是在电影后期制作中完成的,其基本原理是选择要追踪的画面,并定义图像的特征区域,由软件自动分析图像中的特征区域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的数值变化,取得这些数据信息后,把它赋予另外的图像元素,使其按照这些不断变化的数据信息进行同步运动。但近几年随着电影特效的发展,电影前后期分界趋于融合,新出现的虚拟摄影技术,可以做到在拍摄阶段就完成实拍影像与CG虚拟影像的合成,属于数字影像合成技术的新样态。

VES奖并不仅仅是一个电影奖,视觉效果的评奖对象包括视效技术涉及的各种作品类型:包括电影(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剧集、广告、直播节目等,而并非一个专门针对电影视效的奖项,故而每年VES奖的名目会有20项左右,其中针对电影的奖项也在十项以上。数字视效分工细密、类型繁多,再加发展变化比较快,在十余年的时间里VES的奖项设置,经历各种名称上的微调和增增减减,直到近几年才逐渐稳定下来,其中关于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的特效奖项,最终稳定为以下奖项,其中真人电影8个、动画电影7个。如下表所示:

视觉效果协会奖(VES奖)主要奖项一览表

依照序号,第1项和第2项,最佳视觉奖果奖、最佳辅助视觉效果奖,关于电影视效的综合评价;第3至第6项,是关于电影中人、景、物、模型(绘景),以及关于动态物体的视效模拟,是关于各类数字影像的生成技术的奖项;第7和第8两项,是关于数字影像合成技术的奖项,最佳视效合成奖以及最佳虚拟摄影奖等。相对于奥斯卡最佳视效奖,VES奖更加专业、更加细分,评价也相对更为准确。以下针对真人电影的视效奖项进行分析:

1.关于电影视觉效果的综合评价:“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辅助视觉效果奖”

(1)最佳视觉效果奖(Outstanding Visual Effects)。作为对影片视觉效果的整体评价,这是VES与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含义相近的一个奖项,但VES的最佳视觉效果奖特别强调该奖项参评影片的所谓“效果驱动”。即影片中视觉效果是故事中可见的,必要的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在电影中扮演主要和积极的角色。而用于定义电影是否为“效果驱动”的法则是该片是否可以在没有广泛的非人类CG角色、CG场景以及各种视效的积极参与下讲述故事。总的来说,效果驱动的电影一般都包含那些普通观众很容易识别的视觉特效,也就是通常说的视效大片。最佳视觉效果奖是VES奖最早也是持续至今的奖项之一,获奖影片包括了近年来众多的数字特效大片,这份名单与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吻合度高达80%。

事实上,历年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大多也是发给那些显而易见的视效电影的,只不过,VES更明确地强调出来。这一强调,还有另外的含义,就是VES奖还针对采用了视效技术,但又并不十分外显的影片,另外颁发“最佳辅助视觉效果奖”。

(2)最佳辅助视觉效果奖(Outstanding Supporting Visual Effects)。最佳辅助视觉效果奖几乎是VES奖之初就设置并持续至今的奖项之一,旨在关注电影特效技术对于非视效大片的辅助作用,被称为“隐藏的特效”。这个奖项强调的理念是,特效所追求的并非外显的形式,而更在意特效对影片的自然融入,也包括为影片节省人力或成本,实现实拍难以拍摄或无法达成的视觉效果,以及对电影中的人景物的修饰和气氛的强化。辅助视觉效果对于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电影观众,常常是不能识别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影片以这种隐性的方式使用特效,如:《登月第一人》《敦刻尔克》《深海浩劫》等。2019年,第17届VES评奖中,获得最佳辅助视效奖的是达米恩·查泽雷执导的传记片《登月第一人》。影片具有很强的纪录片感,但在拍摄地球飞行至月球过程中的失重感时,摄制组也用很多CG技术,比如镜头里尼尔拿起磁带传给巴兹的场景时,在后期中用CG生成他们之间飘浮的磁带来营造一种太空失重感。

2.关于数字影像生成技术的奖项

最佳动画角色奖(Outstanding Animated Character)、最佳场景奖(Outstanding Created Environment)、最佳模型奖(Outstanding Model),以及最佳动态视效模拟奖(Outstanding Effects Simulations),人、景、物是电影的基本元素。在视效领域,CG技术已全面融入人、景、物等全部电影元素的再现和再造。VES奖17年中均设有上述相关奖项。杰出的CG制作展示了不断提升的想象力、真实感及其带来的技术难度和艺术水准。形式新颖、真实细腻、生动感人,是特效领域人、景、物视觉设计和技术研发的三个层次。特效的人物、动物角色,特效的场景,特效模型是人、景、物视效的四个方面,具体包括:

(1)最佳动画角色奖(Outstanding Animated Character):特效的角色设计和研发。1985年电影《年轻的福尔摩斯》中,出现了电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成的角色“彩色玻璃人”;1989年科幻经典《深渊》诞生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三维角色;1991年《终结者2》中的T1000大放异彩,成了影史上第一个CG角色;1994年的《侏罗纪公园》是影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但做《侏罗纪公园1》的时候,斯皮尔伯格很巧妙地配合使用了CG和实体模型,CG被用来制作奔跑的相对小的恐龙,以及夜景下的部分场景。近景等CG级别达不到的部分都用实体模型来拍,而且CG镜头严格控制长度,在观众快要感觉到不真实的时候就切掉。实拍和CG交替使用,这种方式被好莱坞导演一直沿用至今。近年动画角色的技术突破主要在于特效生物角色(人物或动物)皮肤、毛发、动作的仿真。《复仇者联盟3》《奇幻森林》《指环王》《猩球崛起》系列,都因成功塑造CG角色而获奖,并因最佳动画角色奖,而获得代表视效整体水平的VES最佳视效奖。

(2)最佳虚拟场景奖(Outstanding Created Environment):许多时候电影拍摄并没有去耗时费力地搭建出真正的建筑物,不得不通过特效手段制作出视觉真实、形式新颖、满足电影情节及气氛要求的场景。特效角色和特效置景、特效物体一起构成电影特效人、景、物的三位一体。VES的最佳场景奖正是用于表彰这方面的技术或艺术成就。评奖要求参赛作品创建的环境须为虚拟的人造环境,或者通过添加摄影期间不存在的元素来增强实景。所有参赛项目都必须是影片中的一个场景,比如整个城市这样的大型环境,也可以是较局部的一片森林或一座建筑物,该场景可以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但必须是由一个团队制作完成的。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奖项不仅评判场景创作本身,还关注场景与摄影的结合。比如广角俯瞰中的大型环境,以及细腻手法描述的私密环境。2017年VES最佳虚拟场景奖的五项提名中三项都是来自《银翼杀手2049》一部影片,分别是该片中CG制作的洛杉矶(Blade Runner 2049-Los Angeles)、拉斯维加斯(Blade Runner 2049-Vegas)以及飞旋车飞过的那座城市垃圾场(Blade Runner 2049-Trash Mesa),最终《银翼杀手2049》洛杉矶的场景获得了当年的最佳虚拟场景奖。

(3)最佳电影模型奖(Outstanding Model):这个奖项原则上涵盖物理模型和数字模型两类特效模型。在胶片电影时代,模型、化妆、贴图、绘景等是传统的电影模型工艺。这些工艺如今仍然在电影中使用,即使是那些特效大片。所以,这个奖项一直持续至今。2014年的获奖大片《星际穿越》之所以获得最佳模型奖,传统模型工艺发挥了重要作用。影片中重要场景元素的坚韧号飞船和探路飞船等都牵扯大量模型制作,探路飞船在电影中制作的是全尺寸模型,用于外景拍摄的坚韧号是通过微缩模型和数字特效实现的。探路飞船对接坚韧号时气压差导致飞船爆炸以及探路飞船驶向黑洞被碎块冲击等场景,都须借助模型和motion control控制的模型拍摄才能精确完成。

(4)最佳视觉效果仿真奖(Outstanding Effects Simulations):指对于动态物体的视觉效果模拟和仿真,模拟效果是动态效果,通常包括粒子、动态、流体、布料、头发和人群(或动物群)模拟等。2003年的《加勒比海盗》因为对于水特效的革命性探索高票获得了该奖项。工业光魔公司为了制作出影片中逼真的海水和漩涡,邀请了一大批物理学、数学和海洋方面的专家,甚至不惜租用卫星,对太平洋海域进行了长达一年的遥感测量,得到了极为丰富的数据,才模拟出海洋的汹涌波涛。近年视效技术在流体研发,如水(海水、海洋)、火(火焰火球)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十几年前,写实火焰、逼真的CG爆炸、大规模的动力学水、船和水的交互都只是大工作室的顶尖技术,到了《2012》的时候,水特效已经有了现成的插件,不需要特别攻关了。

3.关于数字影像合成技术的奖项

(1)最佳视觉效果合成奖(Outstanding Compositing)。该奖项旨在表彰多重影像合成最终视觉效果上的杰出成就。主要针对真人电影发奖。每年VES的最佳视觉效果合成奖是与作为视效综合评价的最佳视觉效果奖重叠率较高的奖项之一,特别是最近几年,从2014年《猩球崛起:黎明之战》、2015年《荒野猎人》、2016年《奇幻森林》、2017年《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2018年《复仇者联盟3》都同时获得了VES的最佳视觉效果奖,可见逼真且完美的视效合成在特效制作中的重要程度。

(2)最佳虚拟摄影。虚拟摄影(Virtual Cinematography)的最初含义是指在CG环境中设置虚拟摄影机针对CG中的人、景、物进行的模拟电影摄影操作。2003年的《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一片用动捕技术将实景和真人演员采集为CG世界的人、景、物,然后在计算机中进行虚拟拍摄(例如摄影机镜头在尼奥和100个史密斯中进行任意速度和角度的环绕、穿插),真实且奇幻的视觉效果使虚拟摄影一度备受关注。2009年的《阿凡达》给予这一技术实质性推进——导演卡梅隆及其特效团队开发的虚拟摄影系统实现了实拍真人影像与CG的同步合成,通俗地讲是在拍摄现场直接将真人演员实时“拍”到了CG环境当中。在这里,虚拟摄影连接了现场拍摄和CG制作,成为一种新的电影虚拟制作手段。《阿凡达》之后,虚拟摄影得以持续推广。2011年,VES增设虚拟摄影奖,以鼓励虚拟摄影对于传统电影摄影影像质感的模拟,此后每年都有视效大片上榜。如:《奇幻森林》《银河护卫队2》《头号玩家》等。虚拟摄影不对应于明显的视听形态变化,却让电影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精度和逼真感。“摄影”的原初意义在于对现实存在物的记录和证明,而“虚拟”一词则指向非真和虚构,“虚拟摄影”一词在字面意义上似有悖论,但其技术动因和发展轨迹都在印证着电影CG技术的审美逻辑和未来走势:将虚拟影像推向极致真实。

四、从VES奖项的细微变化看数字特效走向

(一)奖项名称表达语汇的微妙变化

VES奖的奖项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2002年设奖以来,同样的奖励目标,奖项表述发生过多次微调。比如,第一届“最佳奖”对应的英文词汇是“Best”,但之后纠正为“Outstanding”,措辞更恰切地表达了评奖的理念,鼓励“杰出”,但并非评出绝对高下。再比如,对于非动画电影描述的细微变化,先后使用过Feature Motion Picture(电影或故事电影)、Live Action Feature Motion Picture(真人故事电影)以及a Photoreal Feature(摄影真实感电影)描述过真人表达的电影,反映出在CG技术大幅度介入电影制作之后,VES对于动画电影和传统真人电影内涵的表述更加审慎。

从2005年开始,Photoreal一词出现在VES的奖项名单中。这反映了电影特效模拟摄影影像质感的诉求,特效技术参与到摄影造型的方方面面,并以虚拟摄影获取传统摄影的真实质感。特效制作者把电影中的模型做得尽可能逼真,而特效行业检验这种逼真感的标志叫作“摄影真实感”。早期计算机图形制作往往生怕别人不知道是计算机做的,会故意制造出马赛克等具有明显数字影像特点的特殊效果;或者将计算机图形渲染得晶莹剔透,毫无瑕疵。但随着技术和制作观念的进步,特别是当计算机图形用于电影的目的时,更高的追求变成脏兮兮的做旧效果,越来越接近摄影手段获得的影像,甚至加上摄影机抖动、眩光、胶片的颗粒感等只有电影摄影拍摄才会具有的缺陷。比如影片《明日之后》,结尾的场景完全是计算机所生成的画面,却加上了镜头的眩光,模拟摄影机实拍的效果(4)屠明非:《电影特技教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3年,第51页。。

(二)逐渐淡出或消失的奖项

从2002年VES设立至今,奖项的设立大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2012—2018年设奖项目达到12个。有的奖项从最开始设立到取消到再次出现。但也有一些奖项逐渐淡出和消失了。

淡出的奖项之一,最佳电影绘景奖(Best Matte Painting in a Motion Picture)在2002、2003以及2008年评过三届之后,没有再出现过,相关影片在绘景方面的成绩并入最佳场景奖以及最佳辅助视觉效果奖进行表彰。绘景(Matte Painting),即绘制场景,是电影场景特效中的关键环节。电影发展初期简陋的模型和绘景技术成就了那些经典电影景观。比如,拍摄于1919年的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众所周知,成就这部影片的不是导演维内,而是三位“狂飙社”画家出身的绘景师赫尔曼·伐尔姆、华尔特·罗里希和华尔特·雷曼,是他们将夸张的光影关系、变形的几何图案绘制在了影片的布景上,形成了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进入数字时代,计算机技术的介入,绿幕及遮罩固化为场景特效制作中的一种通用技术,虽然绘景师这个岗位依然十分重要,但绘景本身很难独立于场景特效进行评价,于是影片绘景方面的成就合并在最佳场景奖以及最佳辅助视觉效果奖和最佳模型奖中给予表彰。

最佳特效角色表演奖(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n Effects Film)也是从VES奖中逐渐淡出的奖项。《海底总动员》中的多莉和《加勒比海盗》的僵尸们都曾得到过这个特效角色表演奖。VES奖设置该奖项用以鼓励那些由CG制作而成的人物或动物角色惟妙惟肖的表演状态,但这个奖项很快就不发了,因为特技角色的表演,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范畴,而这些,已经包括在最佳特效角色奖当中了。

另外,一些很快取消或合并的奖项,如最佳视效艺术指导(Best Effects Art Direction in a Motion Picture)只发了一届就取消了,因由于视效制作极强的团队性和协作性,很难将奖项发给个人;又如年度最佳单个视觉效果奖(Best Single Visual Effect of the Year in any Medium),也是时有时无,最终淡出,单个的特效场景、角色或特效物体方面的创作成就,归入最佳场景奖、最佳角色奖以及最佳视效仿真奖中进行表彰。

(三)和奥斯卡最佳视效有分歧的奖项

美国视效协会VES奖通常是每年1月公布提名名单,2月初颁奖,一般情况下,奥斯卡的颁奖日期固定在每年2月的最后一个周日,所以VES奖也被看作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的前哨,每年视效协会奖获奖电影都会在奥斯卡中摘取奖项。但也偶有例外,2016年的第十四届VES奖,《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StarWars:TheForceAwakens)一片独得针对真人电影的七个奖项中的四个奖项,最佳视觉效果、最佳电影虚拟场景、最佳电影虚拟摄影、最佳电影模型,还获得了最佳模拟效果奖提名,但这一年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却颁给了在VES奖中连提名都不曾有过的小成本电影《机械姬》。事实上,从特效数量和种类上看,《机械姬》与《星球大战》这样的特效大片几乎无可比性。这也可能是它被VES所忽略的原因。《机械姬》的制作成本仅1500万美元,影片特效量并不大,涉及面也十分单一,没有宏大而壮阔的特效场景,《机械姬》的视效仅用于女主艾娃的造型——用CG替换真人饰演的女主部分躯体。影片场景中大量的玻璃和镜子,大大提升了视效制作的难度,但影片视效合成的完成度极高,观众明知躯体是视觉特效,却找不到实拍镜头与CG影像的丝毫瑕疵。《机械姬》获奖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其特效完美体现了奥斯卡最佳视效奖的两个标准:首先是特效的准确度和逼真度;其次是特效完美地服务了剧情,服务于电影生产。

(四)特效奖所表征的电影特效观念

艺术挑战科技,科技启发艺术。特效参与电影创作,让一些不可能的题材进入电影,将电影的叙事与表达置于更广阔的时空、更复杂的情境,以及更广泛的题材之中。特效服务于影片,以新奇而逼真的形式讲述新鲜的故事,这也正是特效的艺术诉求。

尽管不断有《机械姬》这样的小成本电影在各大特效奖中剑走偏锋地获奖,但就总体而言,关注前沿、关注创新,一直是特效奖的重要目标。特效奖重点关注的还是特效大片及其代表的特效技术前沿。如《加勒比海盗》系列中的海水特效,《阿凡达》的虚拟摄影技术,《猩球崛起》系列的动作捉捕和表情捕捉技术,《变形金刚》系列的集群渲染技术等,都是因具有革命性的技术探索获得表彰。电影特效不同于单纯技术研发,而是依附于产业、服务于剧情、受限于成本,只能进行有限的技术开发。但奥斯卡和VES等特效奖项仍然大概率地把持住了鼓励创新的原则,而不是特效数量的多多益善。

电影是真实,还是虚幻?这一辨题指向抽象意义上的电影本体思考,也关联着具体及微观层面的电影艺术诉求与技术走向。“特效”这一概念的关键字是“特”,是因为电影有了超出现实常规影像形式的需求,才出现的特殊的技术技巧,然而,特效技术从一开始追求的却是逼真感,即要获得实拍不可能达到的影像,这是特效技术最有意味的审美特征。

猜你喜欢

视觉效果奥斯卡摄影
《少年的你》获得奥斯卡提名
成龙:奥斯卡来找我,不是我找奥斯卡
商业插图中民族文化符号的视觉效果探究
昆腾高性能存储助力动画与视觉效果工作流
动物奥斯卡
论《云南日报》改版改革后的版面设计及其视觉效果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