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解读

2019-11-07邓苑如

文教资料 2019年23期
关键词:教化

邓苑如

摘    要: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的源头之一,却与现今主流的《白蛇传》故事情节迥然不同,这一差异使此话本富有较高的探讨价值。《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受宋明理学新儒学的影响,构建出奇特的人物角色,并提出了影响至今的教化思想,前瞻性较高。揭示其中的奥秘对认识《白娘子用镇雷峰塔》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新儒学    教化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流传和改编的版本不一,但多为:白娘子与许仙几经辗转相爱,法海骗许仙至金山寺,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于雷峰塔下,后其子祭塔,雷峰塔倒塌,终得救。其实,《白蛇传》溯其源之一有明代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出自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与今流传的版本大不相同。本文将从新儒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三大人物的另类角色定位及其前瞻性的教化意义对《白娘子永镇雷峰塔》[1]进行探讨。

一、新儒学的高明

理学是明代社会的思想主流。隋唐时期,尊道、礼佛、尊儒三教并行,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随后,不少诗人提出复兴儒学,在宋明时期形成了新儒学,新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但更强调伦理道德,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统治。概言之,新儒学是融合佛道思想,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抑制人的自然欲求的新思想,即“存天理,灭人欲”。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今流传的《白蛇传》大不相同,许宣(许仙原型)与白娘子相遇相“爱”,但两人之间的爱情携带着功利性的私心,并非一段充满爱恋的感情,少有真情,却多猜疑。许宣爱色,白娘子也只是“爱你杭州人生得好,又喜你恩情深重”,贯穿两人之间离合发展的是“佛道”一主线,许宣去保俶塔遇见白娘子,以及先后对白娘子的人妖身份感到怀疑、而后轻生、甚至捉拿白娘子等情节,都是得益于佛道之人的解惑和搭救。可见,佛道教的色彩非常浓烈,已然成为两人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仅如此,许宣在话本中的娱乐活动大多是去寺庙参拜,“今日保俶塔和尚来请烧菴,明日要荐祖宗,走一遭了来”“今日二月半,男子夫人都去看卧佛,我也看一看就来”“小乙官人,今日承天寺里做佛会,你去看一看”等多处均出现佛道的庙会,参拜寺庙已经成为许宣闲暇生活的主要娱乐方式。若话本中没有许宣喜寺庙活动,那与白娘子相遇与否是个未知数,揭穿白娘子是妖这一事实可能不会发生,最终许宣获救解脱也变得不确定。少了佛道的参拜活动,就没有三迁三起三落的转折变化,话本自然没有吸引力。若话本中将佛道的庙会活动换成其他娱乐活动,两人相爱相离也是依托在其他娱乐活动之上。少了宗教这一迷人的外衣,不能精准地反映明代的社会生活,代入感少之又少,易造成话本的“失真”。总之,佛道活动是白娘子和许宣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参拜寺庙这一活动受上层建筑的指导和影响,根本凸显的仍是佛道思想。

基于此前提,话本以许宣出家为结尾,留诗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空色色要分明。”可见,《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最终要表达的还是“奉劝世人休爱色”的儒家纲常。简单地说,这不过是用佛道的思想搭救被妖魔白娘子困住的许宣一故事为载体,使人们明白空色要分明的儒家纲常。

不得不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明代时期用佛道思想的新儒学维护纲常伦理的具体案例之一,但也是《警世通言》话本的高明之处之一。儒家思想在隋唐时期遭到挑战,但宋明理学新儒学的兴起又振兴了儒家思想,并以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题材话本为载体,通过构建白娘子、许宣、法海等人物和情节向百姓传递正统的价值观。这一以话本的文学娱乐方式的传播使人们印象更深刻,受益匪浅。

二、三大人物的另类角色定位

令人惊喜的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话本中的白娘子、许宣、法海的人物形象与现民间主流的“定势形象”迥然不同,并且人物之间有着巧妙的利益关系,探究三人的人物定位成为此话本的另一种精彩。

话本中的蛇妖白娘子“那条大蛇张开血红大口,露出雪白齿,来咬先生”,正是“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白娘子已然不再是大众在《白蛇传》中熟悉的温柔善良的“白娘子”,重新审视白娘子这一人物形象尤为重要。震撼之一在于,白娘子在被许宣揭穿为蛇妖这一事实后,继续威逼保持婚姻“我如今实对你说,若听得我言语欢欢喜喜,万事皆休;若生外心,叫你满城皆为血水,人人手攀洪浪,脚踏浑波,皆死于分明”,试问这是一个善良的妖说出的话语?人们总是向往美好的故事和结局,所以期待白娘子和情深义重的许宣在一起;但此话本中的白娘子已不再是《白蛇传》中善良的白娘子。她不再温柔善良、不再关心他人、不再盗草救夫,而变成了道德败坏的白娘子。于是,读者对白娘子的悲剧结局不会感到伤悲,反而是理所当然地接受。

再说许宣,他不过是一介平凡的普通人[2]。许宣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虽与《白蛇传》中“許仙”有所不同,却没有白娘子的反差来得大。许宣多次疑妻是一个普通人的正常反应,他因别人质疑白娘子身份而不断怀疑她是正常的,无法包容妖精妻子是正常的,不想与妖精生活而轻生也是自然的,因为许宣本就是一个平凡人,迷恋女色、恐惧异类且恐异类为伍,难道不是普通人的做法吗?虽然许宣最后背叛了婚姻和爱情,但是并非不能理解,不必说白娘子的蛇蝎心肠,也不必论及白娘子的谎话连篇,许仙只是一个普通的市井百姓,无法接受人妖殊途这一点,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

三说法海,话本中的法海是一个正直的和尚,如果用当今的剧本来说,法海就是一个有台词的路人甲,他并没有置白娘子于死地的执着。法海就是简简单单的得道高僧,看到妖精就抓,看到许宣轻生便解救。许宣在与白娘子毫无利益关系这一背景下,捉拿白娘子便成为一件正义的事情,非个人利益的冲突,自然是慈悲为怀,高尚感人,这也是佛道之人法海的人物定位。不仅符合佛道除妖魔、救众人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宣传佛教的地位。解决众生的疑惑不是官府,不是他人,也不是自己,而是佛道。实质是通过法海这一轻描淡写的角色突出佛道教的神圣。

三、前瞻性的教化意义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而其中提及“当然‘三言中也有糟粕的东西,比如过多的封建道德说教,宣扬因果报应等”,前言部分交代了三言中固然有封建道德说教的糟粕。那么究竟此话本的说教是否全是糟粕?显然不是,至少《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蕴含着正确的教化意义。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极具前瞻性,即使放在当今社会,其说明的道理依然是社会的主流。且看“奉劝诗人休爱色,爱色之人被色迷。心正自然邪不饶,身端怎有恶来欺?但看许宣因爱色,带累官司惹是非。不是老僧来救护,白蛇吞了不留些”,概言之,此话本告诫世人勿好色、勿沉迷于色,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下,都是正确的价值观。也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区别于其他话本较为优胜的地方,有着教育意义,没有随着历史的发展遭到批判和唾弃,反而一直是各个时代提倡的思想主流。

再者,许宣每次与白娘子和好,随后必然遭到一场挫折。许宣两次被抓捕之时在苏州不断抱怨白娘子“死冤家”,在镇江府怀疑白娘子“你如今在这里,却不是妖怪”?其实这般已经明确说明:凡与白娘子相好,必有不测。正是在警戒:近色有祸害。许宣最后更是以诗警世“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空色色要分明”。《白蛇永镇雷峰塔》以人物的悲剧经历警醒世人,比空口说大道理来得发人深省。不能否认,《论语》有极高的教化意义,但领悟时间较长且具有思维标签化的弊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却能迅速使人顿悟极具时效性的教化意义。

综上,《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在遵循新儒学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凶恶的白娘子、普通市井百姓许宣、正直的路人甲法海等另类人物形象下,阐释极具前瞻性“世人爱情的真谛不是男女情色,一定要分清情色欲望与爱情本质”[3]教化意义的典型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现如今流传的《白蛇传》大不相同,《白蛇传》空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外壳,即人物名称和部分故事情节;但《白蛇传》表达的对爱情的直率和对正统社会意识的反拨等思想,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表达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迥然不同。《白蛇传》来自《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随着民间的流傳已面目全非,探讨和解读《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梦龙.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

[2]单怡.普通人·绝情汉·醒悟者——从时代变革的角度看许仙形象的转变[J].名作欣赏,2016(02).

[3]王永立.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看冯梦龙思想中的矛盾[J].中国民族博览,2015(09).

猜你喜欢

教化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何以移风易俗*——唐律教化功能研究之二
伦理教化思潮与历史悲剧的类型演进*——以南戏与明清传奇为例
从《大武》“乐”看戏剧教化人心之能效
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推动者: 马德新的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闽南民间信仰对社会教化与家庭的影响
“教化”:一个需要澄清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