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研究

2019-11-06文安华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院校评价课堂

文安华

[摘 要]新時代,人们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经过调查发现,目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教师过多关注学生的低阶学习,而忽视高阶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而忽视“学”;课堂气氛太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没有与时俱进,与新时代脱节;评价学生学业的主体、方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针对以上问题,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和总结,提出以下思路: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学习投入管理;实施“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对学业评价体系的改进。该研究为解决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教育教学;地方本科院校;以学生为中心;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9-0108-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9.020

教育是国之根本,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代表着国家综合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关键因素。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今天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高水平人才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必须依靠大学阶段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升,毕业生素质也明显增强,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经达到3 699万人,毕业生规模突破700万,均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数量较大,分布广泛,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为高级人才培养重要力量的本科院校顺应新时代要求,主动肩负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整体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然而,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特性与“985”“211”工程大学和各省重点建设高校的学生有差异,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国家和地方经费支持也很有限,其教育教学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培养的毕业生质量仍与世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本文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抽样调查、深度访谈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对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同时通过深入学习和参考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先进经验,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影响教学效果、亟需克服和改进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教师过多关注学生的低阶学习,而忽视高阶学习

早在上世纪中叶,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姆按认知水平把学习目标分为:记住、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6个等级。其中记住和理解属于低阶学习,而另外4种属于“高阶学习”。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一言堂、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形态。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离开“讲”就不知道如何“教”。学生课前不预习,坐在那儿静静地听,离开“听”就不知道如何“学”。学生为应试而机械地学习和记忆,导致会做题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模式不仅导致学生不能提高其创新意识,甚至其心智和大脑都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忽视“学”

根据调查,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其教学活动的主体依然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课堂上,很多教师主要以PPT演示进行讲授,一堂课45分钟主要是教师在讲。但是,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作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喜欢这种讲课方式,认为比较单调无味,不吸引人;很多学生认为教师是一厢情愿地研究教学内容,一厢情愿地设计教学方式,而很少考虑学生因素。但是,根据教师的反馈,很多教师则总以为自己讲了学生就懂了,就接受了;还有些教师抱怨“自己在教学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而用心学习的学生却越来越少;考试题的难度没增加,而不及格的人数却越来越多”。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在美国需要好几节课,而我们却通常不到一节课就讲解完,殊不知讲授法虽然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容易掌握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样囫囵吞枣的过程势必导致很多内容和过程的缺失,尤其是学生的阅读思考、分析与批判性思维的建立。

另外,参与调查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献的很少。原因有老师对学生课后阅读没作要求,或有要求任务也比较轻松,完不完成都一个样,再加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比较淡薄造成。学生因阅读量太少,批判性思考能力非常欠缺,在完成作业时总是将书上的或老师已讲的完整抄下来,却不能根据所接受到的信息凝练出自己的观点,这是很大的问题。学生不习惯于通过独立思考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而总是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取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不能像西方国家学生那样不断探索和创新,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找到成功的规律。此外,调查发现,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往往是无从下手,除了与平时缺乏有效的科研论文写作训练以外,还与日常阅读文献太少有很大关系。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如果一直以教师与教材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师的 “教”,而不是学生的“学”,就很难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三)课堂气氛太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师生互动与分享的平台。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不仅可以避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还利于增强其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和学生置于其中也是享受的。但是,调查发现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课堂通常很寂静,始终处于一种沉闷的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较低,一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喜欢一讲到底,课堂上只是象征性地提出问题,然后自问自答了;有些教师在教学时间和精力方面投入不足,教学激情不够,对知识的呈现或问题的提出缺乏新意,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有些教师急于赶进度,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的感受,在课堂上不向学生提问,也不给学生发言和讨论的机会;还有些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缺乏耐心,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或打断学生思路,或干脆自己说了算。这些现象使学生只好成为课堂的沉默者。而且目前大班授课仍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主流,课堂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导致了老师没有足够时间去引导大部分、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从学生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认为有很大部分教师“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不够”;学生感觉学习枯燥乏味,不爱学习,导致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听音乐等现象普遍存在。

大學教师在整个课堂气氛的营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问、让学生发言和参与讨论是师生交互的重要手段。在美国等西方高校,教授们布置课前作业时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在课堂上讨论,自由提问,思考问题。但在中国的大学课堂上,为什么学生不愿发言、提问和参与讨论?调研中有老师抱怨:很多教师也尝试过改变 “一言堂”这一现状,希望促进课堂讨论的氛围,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存在着教师想讨论,学生不参与的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学生或很少学生回答,教师的教学激情就被湮灭了。所以,在参与调查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课堂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当老师提出问题后等待有人主动回答时,学生却齐刷刷地低下头,以沉默表情来回应,大部分学生怕被老师提问,课堂气氛陷入尴尬,但很快“标准答案”从老师口中讲出,学生拿起笔快速记下答案,课堂又恢复了原貌。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中国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以来就是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这种课堂模式,习惯了老师满堂灌,这是多年接受教育经历的结果;二是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十足的把握时,宁可保持沉默,避免出错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三是口头表达能力不好,容易紧张,所以在课堂上不愿发言。课堂沉默不仅包括学生不愿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包括不愿意提问。调研中,对课堂上学生为什么不愿提问,他们的回答是:怕打断老师的思路;怕自己的问题太幼稚而被人取笑;如果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会影响老师对我的评价;也有怕被同学认为是出风头、爱卖弄、爱表现,或是说得不好而被老师笑话。

(四)教学方法没有与时俱进,与新时代脱节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包括地方本科院校大力推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改革进展缓慢,难以深入。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念意识落后。“教师中心主义”依然比较严重,一些教师仍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大部分教师在大学课堂上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采取讲授法,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以权威者的形象在学生面前布道;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学生学会机械性记忆,形成了依赖性的思维定势。

二是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不够完善。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专门培训不足,教师教学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提升。参与调查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大多来自非师范院校,由于没有接受教育学的专门培训,很少有教师能自觉地进行教学研究与探索。进入地方本科院校后,虽有安排新进教师接受各种短期教学培训,但通常管理不严,很多教师不重视,导致培训效果较差。绝大多数新进教师往往是根据自己在岗位上不断地摸索的经验来教学生。加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以科研工作为重,对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在教学探索方面花费的时间比较少。此外,教学督导及学生评教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教学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

三是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导致“案例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普及程度不高,先进技术和典型案例不能及时有效地引入课堂。近年来,我国有少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大班授课 + 小班研讨”教学形式[1],而参与调查的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仍主要采用大班讲授形式,存在课堂规模较大、师生间互动交流较少,而关系相对疏离、课程挑战性不够、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发展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

四是学生对教师安排的课外自主学习、课堂发言与讨论不积极,参与式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部分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调研中发现,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堪忧,自主学习的意识、态度、能力等问题凸显。主要原因: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从曾经的“高压”到当前的“失控”状态,缺乏监管,其思想及行为很容易松懈,而学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又缺乏有效引导,自主学习随即被抛之脑后。二是学习意志力薄弱。意志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内在品质。参与调查的地方本科院校很大部分学生自己确立的学习目标可能只坚持了几天或一个月,不能长久坚持。在学习的过程中,网络的多样性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但网络也成为大学生逃避学习、沉迷网络的罪魁祸首。当学生在网上学习时,各种诱惑对学生的注意力有着强烈吸引,而学生的意志力薄弱,这时往往容易放弃已有的学习目标,而将注意力转向网络其他方面,导致其自主学习中断。三是部分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获得知识。尤其是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教师安排的课外自主学习、课堂发言与讨论不积极,参与式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五)评价学生学业的主体、方式和内容较单一

根据调查,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对学生学业的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其一,注重结尾评价,忽略过程评价。往往在课程结束后只采用期末考试或考查评价学生的课程知识掌握情况。即使平时成绩占有一定的比例,部分教师也是凭自己的主观感受给学生打分,未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如自主学习态度、课堂学习参与度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进行考核评价。其二,注重记忆性考试,忽视能力和素质的测评。考试内容绝大多数是教材上的记忆性知识,一般采取闭卷考试,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程度,而探究性、创造性和扩展性知识的考试题很少,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素质,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等的评价没有受到重视。学生只要完成了学分要求就可以取得学位,这种评价难以适应对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三,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作为对学生学业的唯一评价主体,学生作为评价客体被动地参与评价过程。

二、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改进策略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主要问题,作者通过大量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探索新时代下解决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思路和有效策略。其中,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教师应与学生深入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2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 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并必将改变全球教育教学方式[2]。“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是新时代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须重点开展的一项工作,具体策略如下。

(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身心已基本成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尊感比较强,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大学生不但希望获得知识,还希望有心灵上的关心,希望能与老师有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但现在一门课下来有老师都叫不出几个学生的名字,请问,我们对学生够“爱”吗?爱需要感情投资,需要精神交流,需要思想碰撞[3]。如果没有积极的情感投入,课堂就如同没有花香的草地。有学者认为,“校长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就有希望;教师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能办好”[4]。

现在大学的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都是在以“教”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因而以“教”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作为高校领导首先应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改革,更需要整个学校系统参与,应组织一次“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的大讨论,让师生员工都了解改革的意义和途径,使他们逐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学校从上至下自觉主动地给予改革支持,才能促使改革成功。

(二)加强大学生学习投入管理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而人天性懒惰。学生的学习投入从自身来讲主要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生的意志力以及他人的鼓励紧密相联。而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就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认同感,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同学读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而是被迫选择的。进入学校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感到迷惘与困惑。学院应定期组织讲座、论坛,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通过专业发展激励学生立志;组织与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优秀校友沟通交流,找出自己的差距,通过各种榜样、名人名言等让学生认识自我、审视自我、督促自我。学校要创造机会和平台,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激发其对专业的热爱。在导师的帮助下做好大学阶段的生涯规划,坚持制订学习计划,包括学期、月、周的计划及每天的安排,坚持完成。大学生的意志力较为薄弱,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有时更需要老师带领前行。当发现学生有以下表现:课堂上学习热情下降(原来喜欢坐前排,而现在选择后排座位)、上课经常睡觉、作业抄袭、成绩下滑、口中经常带有无助和没有价值的字眼等,教师或管理人员应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學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减压,师生关系也会进一步升温。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研究中自主学习。校院两级领导要紧密联系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状态,分析学生学习投入不足的原因,制订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制度,形成有利于学习的积极氛围。学校应建立学生学习的支持服务机构,如学生学习指导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学业辅导机构、学习管理系统等。将学生辅导与学术指导、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参考牛津大学导师制下学生学习模式[5],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优势潜能,进行学习设计和规划。

(三)实施“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

要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教师负有重大的责任。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只有改变教师才能改变课堂,否则一切改革都只是皮毛而已。大学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有教育学知识。学校要通过建立教师发展中心、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系统化培训,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转变“只要懂专业就可以教好书”的观念。

在海量信息和传播迅速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课程,主动学习知识?课堂作为本科教学改革的主阵地,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首先,教师应营造包容性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主动表达真我。包容性课堂的营造离不开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互动方式有寓教于乐型、案例分析型、情境模拟型等多种形式;不同互动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课堂性质、班级人数来决定。其次,教师应关注学情。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内容,还应评估学生先前具备的知识以及班级学生学习和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方式。最后,实施“先学后导”教学理念下的小班课教学。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应以自主、探究、交流、参与为核心理念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必须体现“先学后导”的教学原则。传统教学是“先教后学,边教边学”的模式,这种模式目前还广泛地存在,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挥,降低了学习效果。“先学后导”中的“学”是指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充分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领会和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任务。而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老师对学生不作要求,学生往往凭自己的意愿,没有目的性的、单纯浏览堂课要讲内容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意味着学生在课前基本完成记忆和理解的任务。先学后导中的“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传授,而是指教师在课中跟学生充分互动,进行启发式教导[6]。上课时学生们带着课前完成的作业来到教室,教师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的观点和思想相互碰撞、相互质疑、彼此矫正。在这过程中,教师会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有充分展示、暴露问题的机会,就能找到“教”的节点。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到知识,还可以促进生生交流。“先学后导”模式就是把相对容易的低阶学习能力放在课外,而在课堂上集中培养相对困难的高阶学习,即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能力,这是真正的翻转课堂。课后还要布置作业和练习,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培养其应用与创造能力。在这三步中,课前预习是关键。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就无从谈起。“先学后导”几乎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围绕学生的“学”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活动,真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采取“先学后导”理念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比传统教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6]。

小班课教学是国际一流大学里常见的一种的教学方式,一般占70%以上[7]。小班课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型或情境模拟型的交流,可以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小班课教学实际上就是“先学后导”教学理念的体现。我国部分高校正在探索的“大班授课 + 小班研讨”方式,探讨的重点是“小班研讨”,它将是我国今后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8]。即使无法实现小班教学,大班上课也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寓教于乐型式教学。无论是大班还是小班教学,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否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参与,这就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同步利用慕课(MOOC)资源,也是小班课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9]。

(四)改变学业评价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0]。其一,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过程评价。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如课堂学习参与度、作业考核、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性测评与期末的测试构成最终的评价体系,并制订各部分的占分比例。打破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仅在考前一至二周突击学习的习惯。教师也可以通过测评来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方法。其二,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构建由師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适当增加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结果更可靠。其三,重视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记忆性的知识需要考核,但不作为考核的重点。需要着重考察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批判质疑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等。考核内容除了教材上的知识,还可以超出教材的范围,可以发布有争议观点和理论的无标准答案的考试题,以考核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其四,更加重视质性评价方式。改变以往以应试为主的考核模式,增加过程考核,鼓励学生多看多写多交流,增加阅读、写作和交流在成绩中的分量,通过论文写作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综上,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对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同时通过深入学习和参考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先进经验,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该研究为解决目前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策略,对提高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满足新时代对本科教育教学的新要求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8]刘献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2):19-24.

[2]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3]唐少清,刘春玲等.基于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9):20-22.

[4]郑南宁. 以什么样的教育培养学生[N].光明日报,2011-4-29.

[5]畅肇沁.牛津大学导师制下学生学习模式探索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63-67.

[6]“先学后导”教学模式之我见[EB/OL]https://m.xzbu.com/9/view-4946651.htm

[7][9]宋鑫.“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北京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27-30.

[8][10]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19-22.

(责任编辑:宇美臻)

猜你喜欢

院校评价课堂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欢乐的课堂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写字大课堂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