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鱼水情的“老西藏精神”先遣连
2019-11-06周文强
周文强
阿里先遣连纪念碑。摄影 / 陈无诤
阿里,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处西藏西部,是一处重要的边防要地,曾经孕育诞生了一个先进集体——先遣连,并出现了具有代表性里程碑式的先进个人,如孔繁森、刘继华和王慧生等。
1950年7月31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毛泽东“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新疆军区决定派一个连的兵力,先期进入西藏阿里地区,执行“侦查情况、发动群众”的先遣任务。
1950年8月1日,由汉、回、藏、蒙古、锡伯、维吾尔、哈萨克等7个民族136人组成的先遣连,在总指挥兼党代表李狄三,连长曹海林等人的带领下,从新疆于阗出发,开始向阿里进军,胜利完成把五星红旗插上阿里高原,和平解放阿里3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壮举,用生命和意志谱写了一篇光耀日月的壮丽英雄史诗。
先遣连进军阿里
1950年7月31日,根据中央进军西藏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以一团一连,独立组建一支由多民族组成的先遣连,进军藏西阿里。
同时,调派工作得力的军政干部充实连队,强化干部战士素质,积极学习党的民族方针政策,补充武器弹药、通信器材装备,选派业务能力较强的医务人员。每名指战员均配备两匹战马,增发皮大衣、大头鞋和皮帽等。
进军前,先遣连三番五次派侦察兵,沿进军藏北的方向侦查道路,了解沿途的民风社情、自然地理、气候状况。随后派出部队、民工加紧修建通往藏北的公路,动员和田地区的各族民工,役使万余头骡马、骆驼、毛驴和牦牛,组成驮运大队,全力保障先遣连进军后的后勤供给。
1950年8月1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普鲁村,召开了先遣连进军藏北解放西藏的誓师大会。
在团党委委员、保卫股长、党代表李狄三率进藏先遣连136人誓师后,副连长彭清云高举“向西藏大进军”的红旗,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情怀,翻越海拔高、地域宽广、人烟罕至、气候寒冷的昆仑山区,历经28天,行程近千公里,进抵藏北改则海拔5000多米的扎麻芒保,坚守10个月。
1951年初,先遣连获得“进藏英雄连”集体荣誉称号,全体指战员各记“一等功”一次。6月1日,新疆军区追授李狄三“人民功臣”荣誉称号。
其间,大雪降临,后期难以保障,指战员们以兽皮制衣、做鞋,寻找盐巴,猎获野生动物为食,砍伐刺柴做燃料、取暖,修建了地窩子、战壕、碉堡、交通壕。在忍饥挨饿中,抵抗不知病因的高原疾病。
其艰难程度,绝不亚于红军时期万里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先遣连指战员以高昂饱满的政治智慧、热情,挫败了敌对政治势力妄图把解放军饿跑、赶走的图谋,赢取了当地牧民的支持与信赖,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非凡壮举,把五星红旗插上阿里高原,为祖国统一,领土完整,西藏和平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和平解放普兰
从人民解放军制定的“多路向心”战略和四支先遣部队进军解放西藏的角度看,“先遣英雄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期间,最早进入西藏境内的一支部队。
在先遣连挺进途中和驻守扎麻芒保时,海拔多在5000米上下。先遣英雄连在驻守扎麻芒保至和平解放阿里全境期间,付出惨重代价,前后牺牲了包括最高指挥李狄三在内近一半的63名指战员,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贡献。
1951年5月28日,“先遣英雄连”与副团长安志明带领的后续部队在扎麻芒保会合,当安志明看望先遣连最高指挥李狄三时,李狄三已经说不出话来,只是用眼神示意,坚持到后续部队的到来,当日病逝于军营中。
随后,先遣连和后续部队由当地熟悉盐粮古道的藏族牧民做向导,沿着盐粮古道继续前进。在安志明带领下,挥兵南下,长途跋涉,翻越冈底斯山脉东部的久玛隆垭口谷地,进抵巴噶大草原,休整10日。其间,又牺牲10多名指战员。
1951年6月29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从新疆翻越昆仑山进军西藏阿里的先遣连和后续部队,高举五星红旗,翻越冈底斯山脉的垭口,走过玛旁雍错和拉昂措之间的盐粮古道。
阿里噶尔本地方政府派来的代表以及普兰宗本一千人,专程来到多油村曲登切莫组的吉吾场,迎接解放军,献上哈达、酥油茶和青稞酒,热烈欢迎解放军胜利进军至雪山环绕中的普兰县城,和平解放普兰。
7月15日,在普兰老县城召开了和平解放普兰的庆祝大会,参会者有原阿里地方政府正副噶尔本、普兰宗本、各级官员及僧人、农牧民群众400多人,阿里噶尔本代表地方政府派出身着普兰宣切(孔雀飞天)盛装服饰的妇女,阿里噶尔本和普兰宗本及僧俗各界人士、乡村百姓数百人夹道热烈欢迎解放军的到来。
他们载歌载舞,敬献上青稞酒、酥油茶和哈达,庆祝普兰和平解放。在大会上,解放军最高指挥安志明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热烈庆祝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正式宣告普兰宗和平解放。阿里噶尔本也发表讲话,热烈庆祝普兰和平解放。
会后,新建普兰边防连,建立党支部,派出小分队,骑上战马来到强拉山口,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脉。
8月3日,从普兰出发的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阿里首府噶尔昆萨,正式宣告阿里全境和平解放。
积极建设新普兰
过去,普通百姓见到刚刚到来的解放军官兵,都要立刻起身、趋前,恭敬地脱帽、弯腰、吐舌,以示尊重、表达问候和祝福吉祥。
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坚决贯彻中央统战工作指示精神,着力宣传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相应开展了对僧俗百姓的宣传工作,让他们知道解放军是为了普兰百姓的解放而来,同时对上层人士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工作。
他们坚决执行中央精神,了解民情、守卫边防、自力更生、修建营房、开垦荒地、修渠引水,种植青稞、豌豆、萝卜、白菜和土豆,带动百姓转变观念,从此开启新普兰的经济建设。
解放军官兵驻守普兰期间,严格遵守部队作风,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据多油村亲眼看到解放军官兵的老百姓讲,边防连派出的小分队路经石砌的水磨坊,刮取青稞加工后残余的糌粑粉,放到碗里,将就凉水,用无名指搅拌一下,就放入口中,权且充饥,表明当时的官兵吃不饱。
据先遣连副连长彭清云的妻子口述,先遣连进驻普兰后,为了和当地百姓建立友好的关系,从小事做起。
指战员们见到农家的孩子头发很长,就把他们抓过来,强按住头,给他们剃发。看到他们穿得很差,就把自己仅有多余的衣物、鞋子给孩子们穿,从而建立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情关系。
据与先遣连同期的老兵袁国祥将军讲,他在阿里军分区当政委期间,了解到先遣连指战员在扎麻芒保的墓葬情况,会同阿里地委、行署,通过各界人士的捐资36.8万元,出义工500多人次,重新大规模维修改建了烈士陵园。
随后,组织人员,把烈士的遗骨、遗物迁移到阿里地区,以便安葬这些在和平解放阿里期间牺牲了的指战员,供后人凭吊缅怀先烈,以此感恩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奉献出青春、不惜牺牲生命所做出的贡献。
吉让老百姓的回忆更加接地气:来到贡嘎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边防连指战员,把自带的白面馍馍亲手递给老百姓,老百姓头一回吃上了白面馒头,感觉非常好吃。
活佛带队勘察普兰
科迦寺(萨迦派允许娶妻生子)活佛才旺南木加的妻子的回忆非常生动。
当年,边防连派出的小分队从普兰县城骑马、骑骆驼或者徒步,背着钢枪第一次到科迦村后,身穿老式土黄色的军装,戴着棉军帽,脚上穿着棉布鞋,打着绑腿,腰部系有宽的军皮带,耳朵上有护耳,肩部斜挎有水壶、干粮袋。历经风吹日晒,脸红扑扑的,双手粗糙甚至皲裂。小分队就住在他们家,家人给贵客敬上酥油茶和青稞酒享用。
解放军通过藏族翻译,聘请活佛作为向导,踏勘普兰的山山水水,帮助解放军尽快了解普兰的方方面面。作为乡村有文化的活佛,看着诚心求教的解放军,把自己所知道的普兰情况娓娓道来,详细讲解了普兰的山川地貌、历史、民俗、文化、边贸、边民和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
第二天,活佛带领小分队,骑上战马,先后到过斜尔瓦通道、柏林山口、丁嘎山口、强拉山口、松多山口、拉孜拉山口、藏拉山口、甲尼玛市场。
在前往关隘要道和边贸市场时,活佛一边行走一边讲解,与解放军风餐露宿,通过亲身接触、了解到认可:金珠玛米是毛主席、其产党派来为真心实意来解放普兰,帮助百姓脱离苦海而来的,是来守卫祖国边关、巩固国防的最可爱的军队。
赤德村百姓回忆的故事非常生动:在桥头市场上,解放军刚到普兰时,骑马和骆驼,风尘仆仆、面色疲倦、肤色粗糙、手背皲裂,就临时在老县桥头和古宫寺庙附近搭建小帐篷,或者在洞穴里临时栖息。
为了修建边防连阵地和解决指战员居住、生活的问题,部队首长和普兰宗政府沟通协商后,允许解放军到科迦村岗孜组的大山沟里砍伐树木。但只能用间伐的方式砍伐树木,以便获取修建营房、马圈、碉堡和战壕的木材。
边防连派出指战员采取间伐的形式,砍伐了很多粗壮的树木,雇请老百姓用牛、马、驴、骡子运输。现今,到岗孜沟,我们还能看到当年解放军间伐树木的印记,表明砍伐过后的树木,至今还活着。
在边防连的阵地上,尚能看到粗壮的木材。普蘭的树木,当地人称“江玛”,翻译成汉语,就是普兰柳树——属于多年生,根深枝多,若是水源丰富,长势良好,高达三层楼高。砍伐后,要保证主干依旧能够继续发芽抽枝,不至于因砍伐而死亡。同时,解放军当日记工、结算工钱,每名民工每支付以一个银洋。老百姓则自带食物,解决吃喝问题。
普兰军民鱼水情
在修建营房、马圈时,解放军专门聘请本地的建筑工匠作为技术指导,指点如何参照普兰民居、城堡的建筑方式修建。
边防连的营房受制于材料的匮乏,根据保暖的实际需要,按照驻守改则县扎麻芒保的方式,利用当地的鹅卵石、土坯和木头修建了浅地层、厚实的半地下房屋。为了打制土坯,部队就地取土背石。
由于山上没有水源,部队想方设法派出人手,组织畜力从山下驮运孔雀河的水到山上,一是保证营房、水窖、战壕和碉堡的用水问题,二是保证解放军的长期用水问题。修建时所有雇用来的民工,都是当日结算工钱,直接发放袁大洋。
我初到普兰工作时,各个村落的老百姓都会自发组织起来,每逢普兰新年、春节和八一建军节期间,老百姓都会带上青稞酒壶,一路上敲锣打鼓,一边唱歌跳舞,走到山上的边防连去,慰问驻守此地的指战员们。给边防连送去吉祥如意的歌舞,奉献出老百姓发自心底最美好的祝福。
这些歌舞有的是传统表达吉祥,有的则是根据传统曲调编制新词,歌唱新社会新风尚的新歌舞,有的是老百姓借助于内地、拉萨传过来的新歌舞,为解放军表演,给指战员们敬献青稞美酒。
边防连也会派出能歌善舞的指战员,拿出自己擅长的军体武术,回敬给老百姓,双方共同表达出浓浓的新年祝福。同时,边防连也会给祝福的百姓送去各种罐头,感谢村民们的祝福。
普兰县文化局的旦增群培是仁贡村人,他告诉我,解放军第一站就是仁贡村夏季草场,未过多停留。后来,为了做饭取暖,专门组织人员到仁贡一带毗邻拉昂措多刺柴(学名爬地松)的地方打柴火,刺柴周身多刺,不易砍伐,扎在身上非常疼,尤其是手要拉拽,极易被刺扎伤,砍伐后,需要适当晾晒,以便减轻重量,多用牛、马和骡子运输。
巴嘎乡雄巴村吉乌寺庙附近和岗萨村年岁较大的牧民曲珍,给我讲述了解放军初到老巴嘎的情况。当年,解放军在藏北牧民向导的引领下,翻越冈底斯山脉的久玛隆山谷垭口(今冈仁波齐雪峰东边,老巴嘎对面山口),刚到老巴嘎(宁巴)时,分别驻守在老巴嘎和鬼湖拉昂措湖畔坡地两处地方,形成犄角呼应之势。
由于初到普兰,解放军指战员有的高原反应较重,有的指战员在翻越冈底斯山脉时牺牲了,被就地掩埋在附近。由此,严重影响了进军速度,不得已聘请当地的年轻人给解放军的伙房打杂、背水,给伤病员护理,同时探查了解当地政治、军事、经济和老百姓的基本情况。在此驻扎休整十天后,解放军才得以继续向普兰进军。
身先士卒刘继华
1987年,我毕业分配到普兰工作,偶然听朋友讲,女士们高个子的人——就是随同后续部队与先遣连一同进军普兰的贡保(阿里军分区副司令员)。因为我刚刚参加工作,尚不了解普兰和平解放的情况,未能与贡保交流沟通。
不过,我经常看到贡保站在阿里军分区普兰服务社的大门前,一站就是老半天,一直向着东侧的边防连所在地眺望。后来才感悟到他是在回忆过去,怀念那些与他一同出生入死战斗过的战友们,只是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进驻普兰后的解放军,为了安葬牺牲的指战员,征得普兰政府同意,在孔雀河流经新县北侧的三角状地带,把进军普兰途中牺牲的指战员遗体安葬于此。
后来,在历次平叛剿匪、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英雄人物均安葬于此,为后来建立烈士陵园、缅怀英烈,打下了基础。
刘继华在担任普兰县委书记(1986—1991年)之前,曾担任过札达县的县委书记,据和他有过交往的老百姓、司机、干部、职工和专家介绍,他很早就来到阿里工作。在各县工作期间,先后为当地修建了数条乡村、边境道路。
他经常带上司机、简单的炊具、食物、衣被、帐篷,下乡考察修建道路沿途的地形地貌,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备的测量仪器、标杆等工具,实地精准测量,获取各种数据,为修建道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第一手资料。修路期间,不顾高原反应、狂风寒冷、身体好坏,跑前忙后,指挥当地百姓为自己家乡的未来而修建道路。
通过任劳任怨的言传身教,和普通的老百姓相识相知,打成一片,结成朋友,让老百姓真正体悟感知,懂得他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而来的,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人,而是实事求是的人。
在野外工作期间,他搭建帐篷,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以老百姓的利益为上,真心实意地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刘继华在机关里的房屋,用部队上的子弹木箱作为桌子,用卡垫沙发作为接待客人、自己吃饭的饭桌。从不麻烦派给他的公务员,自己到山沟里用水壶提水、做饭,绝对不给别人添麻烦,真正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从不抱怨,亲力亲为,带动身边的人,做好身边的事。
发挥“老西藏精神”
在他退休的那年,普兰县给他派了一辆车,用于帮助他搬运行李。
第二天,司机来到他的家里,屋门大开,县里给他配备的办公用品摆放的整整齐齐,一个清单放在上面,刘继华书记已经走了。
心细的他,就用这种默默无言的行为方式,告别了他深爱的这片土地。据老百姓讲,他头天就找到一辆私家车,约定好明天走。第二天,他把自己简单的行李(修路用的仪器、标杆)搬到车上,悄悄离开了普兰。
这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县委书记,视身外之物为粪土,却把老百姓的利益看得很重,是一位值得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他下乡出差,走村入户、深入基层,都是自带食物,或是在老百姓家里吃了饭、喝了茶,都会付钱,绝对不沾老百姓的丁点便宜。
他把人民的安危冷暖系于心中,做好对贫困户的粮油、衣物救济、救助工作。会同县里各个单位、部门,认真研究发展农牧业生产的思路和措施,边贸市场、交通道路的改造,农牧民如何脱困,学校教育,拥军爱民,凸显出自我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在普兰工作期间,先后修建了科迦村至斜尔瓦、仁贡村经拉昂错至巴嘎乡西边的乡村公路,方便了人员、货物往来,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实际困难。1990年,荣获了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称号。
今天,勤劳善良能干实在的普兰百姓,为着美好的明天努力打拼,在城乡打工、做边贸生意、搞运输、开商店、经营藏餐茶馆水吧、种植大棚蔬菜,学习技能,自觉自愿把孩子送往区内外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期盼他们学有所成,将来返回家乡一展身手,亲手绘制出一幅更加绚烂的新普兰画卷。
2000年后,普兰县委、政府总结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之路,与时俱进,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经贸发展,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富裕和谐美丽的新普兰。
他们深入田间牧场,了解百姓所需所想所求,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精神和俞正声主席“依法治藏、长期建藏”的精神,深入了解普蘭县情,总结经验,面向未来。
同时,制定切合普兰实际发展的宏伟蓝图——“富裕和谐美丽的新普兰”。坚持把维护边境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经济跨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民生工程建设作为第一选择,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作为第一要求,努力实现工作目标,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普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