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起天安门前的56根民族柱

2019-11-06谭志湘

民族文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化部满族少数民族

谭志湘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刻,我想起了天安门前的56根民族柱。

那是2012年的国庆前夕,71岁的我拉着73岁的先生直奔天安门广场。

华灯初上,秋风带着凉意。广场上已是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大喇叭里播放着我们这一代人熟悉的歌曲:“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大屏幕上,出现形形色色的人群,个个衣衫靓丽,神采飞扬,加之视频色彩浓重,大红大绿,红光,橙光给人炽烈的感觉,仿佛秋风也失去了凉意,变得灼热起来。

广场上矗立着56根民族柱,格外耀眼,我就是为一睹它的丰彩而来。56根灯柱象征56个民族,根根灯柱耀眼:凤尾竹下,穿着筒裙翩翩起舞的少女,是傣族灯柱;绿色的草原,雪白的羊群,身穿蒙古袍的男人女人,是蒙古族灯柱……这是56座民族丰碑。

56个民族56朵花,56朵花绽放在天安门广场,霎时,天安门广场变成了花的海洋。我拉着先生的手在花丛中徜徉,在每一根民族柱前伫立,每一根民族柱都尽显不同民族的丰彩神韵。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审美,民族气质……都蕴藏其中。藏族、蒙古族、壮族、回族、满族、傣族、彝族、瑶族、朝鲜族……各具色彩,真是丰富多姿,美妙瑰丽。我是研究少数民族戏剧的文艺工作者,此刻,我的耳边响起了藏戏的“说雄”,满族戏主要伴奏乐器八角鼓,傣戏中的芒锣、象脚鼓、葫芦丝……蒙古剧中的马头琴、长调、呼麦……各种声响,还有朝鲜族唱剧那极有力度、极具特色的演唱,彝剧中多次出现过的个性强烈的“敬酒歌”:“阿老表,阿表妹,你要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尽情享受少数民族艺术的魅力。先生并不明白我的喜悦与激动,他走一路,看一路,兴奋一路,对每一个民族柱显现的文化内涵赞不绝口。民族艺术是具有感染力的,它能吸引人走进它,了解它,喜爱它,并心甘情愿地为它作出奉献。

56个民族,在共和国诞辰之际,以这种形式,聚首在天安门广场,不管是天南还是塞北,不管民族人口是多还是少,更不管经济发展如何,56个民族,不分彼此,共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举杯,这样的盛举,历史上何曾有过?民族之花一夜之间共同绽放,如此灿烂辉煌,何曾见过?我仿佛走进了神话世界。

我的工作,我的经历,让我目睹了民族戏剧之花芬芳四溢的过程。

当改革开放新时期到来之际,百废待兴,文艺界拨乱反正任务艰巨,然而,对少数民族戏剧的关注很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84年,文化部召开了:“少数民族题材剧目创作座谈会”,贺敬之同志出席了会议,丁峤(回族)副部长主持会议,参加座谈会的大多是来自边疆的戏剧工作者,其中有少数民族剧作家、评论家、研究家,大多是来自基层,我与来自第一线做少数民族戏剧工作的同志,聆听诗人部长的讲话,我这个在北京工作的满族同胞和大家一样,心里暖暖的,无比兴奋。虽然满族的民族色彩已经不那么显著,但民族情结、民族情感还是融于血液之中,对少数民族自有一份情感,一份爱。

这一年的夏天,国家民委、文化部在云南举办了“少数民族剧种录像观摩演出”活动。第一次集中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风采,藏戏、壮剧、满族戏、布依戏、侗剧……参加了录像演出或是剧场演出,展示了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让人眼睛一亮,为之振奋。

这一年,隶属文化部的一级社团——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宣告成立。我是学会的一员,做了十二年会长,心甘情愿为学会,为少数民族戏剧事业做奉献。

1985年,由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戏剧题材剧本评奖”活动启动,后冠名“孔雀奖”,为优秀民族戏剧剧本的诞生助力。

1991年至2016年,由国家民委、中央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至今已经举办了五届。此活动五年一届,演出地——北京。2001年,第二届会演江泽民总书记率政治局常委出席开幕式,并接见演出团代表。第三、第四届胡锦涛总书记,第五届习近平总书记率政治局常委观看了开幕式演出,于演出前接见参加会演的代表,并合影留念。这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次民族团结的盛会,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节日。

……

凡此种种,体现了党中央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关心爱护,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的关心爱护,体现了在民族平等基础上的民族团结。对于少数民族文艺工作的意义作用,我理解不深,真正让我认识民族文化工作的意义是中央统战部王兆国部长的一席谈话。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接到中央统战部电话,邀我参加一个茶话会,时间是元宵节前几天。茶话会那天我见到了满族小说家赵大年,回族表演艺术家蔡明……还有奧运金牌获得者中的少数民族运动员。总之,这是一个文艺界与体育界少数民族代表共庆元宵的团圆盛会。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王兆国部长的讲话,他说:当下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不大。我们处于正常发展状态,安定团结。为什么?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执行了中央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同志们的工作意义重大啊!……

王兆国同志和大家一一握手,合影留念。他走到我面前时,问:“你是那个单位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我说。

“搞艺术研究的?好。你拿着小本子一直在记,这是文化人的习惯吧?”他笑着说。

“我是做戏曲研究的,特别关注少数民族戏剧。”我说。他点点头,重重地握了握我的手。

王兆国同志的话使我茅塞顿开,我从没想到,做少数民族戏剧工作与国之安危有着如此联系。后来,在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的会议上,在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戏剧活动中,我一次又一次重复着王兆国讲话,希望大家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共同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和我的团队——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在文化部、国家民族和地方政府的领导支持下,自2007年始,已举办了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在喜迎国庆70周年的日子里,在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

会演,增近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感情。

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与广西百色市政府,田林县委、田林县政府共同举办了中国壮剧(田林)节。田林是北路壮剧的诞生地,是个多民族聚居区,有壮、汉、回、瑶等民族,壮剧深得老百姓喜爱。在壮剧节的开幕式上,我感触尤深。各个乡的业余壮剧演出队,穿上戏装,举着牌子绕广场走一周,就像运动员入场式一般。县委书记说:“如果说过去各民族之间还有一些小摩擦,现在通过演戏等文化活动,增加了交流,增进了感情,真是民族团结,一片祥和。我们还要办瑶剧节……”

201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亲自带队到内蒙古、青海调研少数民族戏剧发展情况与存在问题,汇报时,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委等领导出席,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做了报道。党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关心处处可见,工作做在实处,可感可见。

党的阳光雨露使民族戏剧之花光荣绽放,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藏戏《文成公主》《藏王的使者》,傣剧《刀安仁》,满族戏《洪浩》,朝鲜族唱剧《沈清传》……

祖国繁荣昌盛,民族艺术之花灿烂多姿。

责任编辑 郭金达

猜你喜欢

文化部满族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少数民族的服装
2014文化部“春雨工程”
《少数民族舞》等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