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马大迁徙
——谱写生命的华章

2019-11-06供稿

学生阅读世界(喜欢写作文) 2019年11期
关键词:角马鳄鱼导游

肖 贞/供稿

生命如此可贵,以至于在人类历史上,关于生命的审视与探讨从来不曾远离文学与艺术的视野。那么,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生命?我们对生命有过哪些思考?生命是人类的特权,还是隶属于天下万物的“众生平等”?本期“作文大变身”,肖老师将与大家来一场关于“生命”的写作练习,重拾这一历久弥新的话题。

原文

我与角马的一面之雅

题目有点文绉绉的,让读者感觉好像是“我”与角马喝了次下午茶似的。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求智校区五(4)班 刘翊绮/文

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非洲大草原。

坦桑尼亚草原跟老舍笔下那一碧千里的草原略有不同,现在非洲正是旱季,所以草是枯黄的。在草的映衬下,天更蓝了。

黄、蓝交映很漂亮,但表达无新意,须锤炼。

星星点点的斑马群,为荒凉的草原增添了生机。空中时不时传来秃鹫的鸣叫,它们扑腾着翅膀,落在树杈上,寻找着腐烂的动物尸体。远处,一头狮子正趴在树底睡觉。

在等待数日后,我们来到马拉河边看传说中的角马大迁徙。

一下子就“等待数日后”,过渡突兀。

角马一年四季都在为了水草而不停迁徙。

七月正午的太阳灼烧着焦黄的草地。在马拉河之畔,一群角马正面临着一场生死之战。为了河对岸的绿色草原,在生与死之间,奇迹就此诞生。

一片乌黑的角马蓄势待发,在河中,有它们的绊脚石—鳄鱼。生死之战即将打响。打头的角马先下去试水,刚踩进水里,后面的角马便如泉涌般倾泻而下。两端是年轻强壮的角马,中间则是年幼和衰老的角马。有些运气好的,跨过了生死之间的深渊,有些则被鳄鱼死死咬住。这是我第一次感到死亡离我很近。但这就是自然之道,不是吗?场面之悲壮,声势之宏大,见者无不动容。

此段的问题在于解说过多,而描述稍欠,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角马固然害怕鳄鱼,可是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这样做。未来危机四伏但又满怀希望,这或许就是生命的魅力。

与前一段语意衔接得不是很好。

初评: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评论文章时曾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而在众多写“动物”的习作中,刘翊绮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恰恰在于她不局限于写动物的外形习性、人与动物的互动故事,而是恰到好处地提炼出了角马大迁徙中“向死而生”的凝重主题,再次引发了我们关于“生命”的冥想与沉思。

文章主题颇具新意与深度,然而,在文学表现的技巧方面则略有欠缺,就是所谓的“质胜于文”。不足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前两段的景物描写较为平庸,未能充分调动五感,给读者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既是非洲大草原,如何写得富有画面感,让人读来耳目一新,有身临其境之感?这非常考验小作者的观察能力及白描功夫。

二、几处段落间的衔接,缺乏铺垫,显得生硬唐突,影响了整篇文章的气韵流畅。

三、“角马大迁徙”一处写得中规中矩,无法给读者带来震撼的视听效果。究其原因,作者过多借鉴了纪录片的解说词风格,却不料,文学语言非但不是解说词,反而要呈现出电影一般的镜头感。

四、对于主题的提炼稍显模糊。不管是标题的“小清新”,还是结尾的“感叹”,都离核心主题尚欠最后一小步。

修改文

角马大迁徙

直陈主题,一目了然。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求智校区五(4)班 刘翊绮/文

飞机的轰鸣犹在耳边回响,定一定神,我却已置身于空旷、辽远的非洲大草原。

不叙述,一听觉、一视觉,瞬间让读者置身情境。

目前正值旱季,七月的烈日榨干了每一棵树、每一根草的水分,仿佛一位激情过剩的油画家,在非洲大草原恣意地泼墨挥毫。土黄色的颜料四处流泻,直到极远的天际,与澄澈的碧空形成完美的撞色。

妥贴的比喻、独特的拟人,景物一下子便“活”了。这一切,与老舍笔下那“一碧千里”的绿色海洋多么迥异啊!

草原上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间静寂极了,仿佛时间已经融化。

既是写景,又是过渡。远远地,一群星星点点的斑马跃入视线,给这荒芜的草原增添了一线生机。空中不时传来秃鹫的哀鸣,它们扑打着翅膀,停在树杈上,寻找着腐烂的动物尸体。几只狮子懒洋洋地趴在树阴下休息。

一行人正觉有些乏味,导游走过来,神秘地说:“过几天我们再来,会有角马大迁徙!”

我一听,每个毛孔都变得兴奋起来,心心念念期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终于盼到了那天!我起了个大早,不停地催导游赶快上路。很快,我们便乘上越野车,向角马大迁徙的必经之地—马拉河畔飞驰而去。

马拉河还没进入视野,先听到一阵“隆隆”的轰响由远而近碾压过来,仿若夏日里的雷声震耳,又仿若钱塘江的潮水轰鸣。

未见其景,先闻其声。声势之浩大不言自明。

驶过一片树林,先见马拉河畔腾起蘑菇云一般的尘土,定睛一看,一群乌黑的角马有如离弦之箭,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一路狂奔,仿佛徐悲鸿的《万马奔腾》图瞬间活了!

此为远景+群像,于“蘑菇云”后定睛看见角马群,才是情理中事。徐悲鸿的《万马奔腾》图恰到好处!

“这一波角马是打前锋试水的。”导游在一旁费力地解说着。

我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只见一只只角马背上都闪烁着光芒,白色的胡须并成一缕,不时往下滴水。它们的蹄子强健而有力,像机械轮子一样不停地向前滚动。

距离拉近,给角马几处特写。

“在这里它们会遭遇自己的天敌。”导游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传过来。

我把视线转向河内:十几条鳄鱼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角马们,阴森森地静待它们下水。

很快,打头的一只角马先冲了下去,紧接着,后面的角马像瀑布般倾泻而下。

动词及比喻的运用让人印象深刻。

突然,中间一只角马被鳄鱼一口咬住,血水四溅,很快与河水融为一体。我打了个冷战,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地直面死亡。

而与此同时,一只年幼的角马,正努力奔跑着,它将头上的角直直地对准鳄鱼,似乎随时准备要与它大战三百回合。这画面,让我有些不寒而栗,仿佛自己已化身为一匹角马,在生死之间的恐惧中苦苦挣扎—要放弃吗,还是为了一线微茫的希望拼尽全力?

“害怕了吗?”导游注意到了我的反常,“不用怕,这就是自然之道。”

我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将这幕悲壮的画面永远定格在了脑海里。

生命,是神圣的;生命,是可敬的;而这一群角马,就是生命的代言人。

生而为人,我们也将勇克困难,不负此生。

经过前文铺垫,结尾主题呼之欲出,毫不牵强。

点评:

小作者将“角马大迁徙”这一场景写得壮观而激烈,读之令人动容。其中,我们小读者可以提炼出哪些写作妙招呢?

妙招一:天地华章,孕育“生命”。

一些同学误以为,生命只是属于人类的特权,关注生命就是关注人类的生老病死。这样的理解实在过于狭隘了。要知道,天地万物,一草一木、一牲一畜,无一不是生命,对生命有了宏观的认识,笔下呈现的自然景观才会“万物有情”。

妙招二:显微镜下,彰显“生命”。

不管在何时何地,请随时携带着“显微镜”,仔细观察并认真分辨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将这些差别体现在文字中,可以是一个动词的精确表达,可以是一个形容词的到位渲染,也可以是一个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妙招三:融情于境,顿悟“生命”。

如果说,前面两条的观察点主要着眼于物,那么,最后一条则要敞开心扉,审视和剖析“生命”,与生命来一场直抵心灵的交流。

猜你喜欢

角马鳄鱼导游
飞天角马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被“欺负”的小角马
“三不像”角马
黄希川
鳄鱼
鳄鱼
网约导游
鳄鱼为什么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