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化管理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研究

2019-11-06史历张利娜陈建君徐丽霞陈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0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原发性人性化

史历 张利娜 陈建君 徐丽霞 陈东

现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日渐严重,导致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原发性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疾病,该病短期难以彻底治愈,需要长期维持服药和生活调理[1]。对于社区患者来说,管理水平对改善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2]。作者采取人性化管理模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1 月~2017 年2 月本中心收治的300 例原发性高血压社区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无精神疾病和明显的肢体功能障碍。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 例。观察组男89 例,女61 例;平均年龄(62.3±12.9)岁;平均病程(5.1±0.8)年;高血压分级:1 级61 例、2 级71 例、3 级18 例;危险分层:低危56 例、中危43 例、高危30 例、极高危21 例。对照组男85 例,女65 例;平均年龄(62.5±12.6)岁;平均病程(5.2±0.9)年;高血压分级:1 级65 例、2 级68 例、3 级17 例;危险分层:低危58 例、中危45 例、高危27 例、极高危2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用药指导、饮食指导、情绪指导、运动指导和病情监测等。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人性化管理,具体如下。①分级管理。为每例患者制定电子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生活习惯、身心健康程度等[3]。根据资料对患者的高血压风险程度进行分级(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实施分级管理,低危患者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促进患者康复;中危患者在低危患者基础上增加对相关危险因素的药物干预,促进高血压病情的好转;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在中危患者基础上加强对血压和相关生理指标的监测,至少维持病情不再恶化,在此基础上促进病情逐渐改善。此外要注意的是,在管理程度上也有所加强[5],如生活方式中的饮食指导,低危患者普通饮食即可,中危患者则要同时注意饮食对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高危患者除注意饮食对危险因素的影响外,还要更加关注其对血压本身的影响。②动态管理。注意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记录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以便能及时调整管理目标和内容的重点。如中危患者转变为低危患者,其管理目标就变为促进康复。如果患者营养指标明显下降,则管理内容的重点就为在尽量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改善患者体质。定期对相关生理指标进行分析,并注意与前一阶段或几个阶段的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能尽量准确客观的评估病情变化,同时对前阶段的管理方法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并在下一阶段持续完善;此外注意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指导,以便患者能够在持续的指导下尽量维持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年后,统计两组管理满意度、血压(SBP、DBP)下降程度和心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情况。管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量表,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情绪指导和服务态度5 项,每项10 分,满意度越高,得分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管理满意度评分为(46.3±3.4)分,高于对照组的(42.8±6.1)分,SBP 和DBP 下降幅度(22.4±5.6)、(12.5±2.9)mm Hg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8±3.2)、(8.7±2.1)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6.7%(10/1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3%(23/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n(%)]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高血压绝大部分属于原发性,其和继发性高血压不同,后者一般在原发疾病改善后,高血压病情也得到缓解;前者则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治愈。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主要在于各种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和视网膜脱落等,是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的主要原因[6]。因此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管理目标是在预防和减轻各种并发症对患者伤害的基础上,尽量改善高血压基本病情,因此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药物治疗和病情监测,需医患双方共同配合;②健康生活的培养,需患者去实施,但同时还需要医护人员进行指导。

人性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从临床体会来看,良好的服务态度对于提高患者的主观感受是很重要的,但仅有好的态度还不够,而应该更注重管理层面的人性化,避免机械化管理[7,8]。因此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加强:①分级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合理分配医护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患者得到最为需要的服务;②动态管理。以健康档案为依托,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活调整予以动态的追踪观察和指导,使分级管理的具体内容能够得到落实和逐渐完善,从而使患者能够在持续监护下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由于管理方式更人性化,兼顾了不同患者的不同基本病情和个体化需求,所以患者的接受程度更高[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管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了人性化管理的可行性。观察组SBP 和DBP 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了人性化管理的有效性,其管理目标基本已经达到。本次只统计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未统计其他并发症,是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可以迅速危及患者生命,属于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但已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性化管理能相对减少并发症。

综上所述,人性化管理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社区患者的管理中,患者满意度高,血压下降幅度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低,对改善患者病情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原发性人性化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维生素D及钙补充影响POP人群心脑血管类疾病发生的临床调查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枯骨逢春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基于人性化的养老建筑设计分析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