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方位护理干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

2019-11-06吴佳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0期
关键词:髋关节血栓下肢

吴佳桧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深静脉血液的异常凝结,其是一种静脉回流阻塞性疾病,也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1]。本研究分析了全方位护理干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70 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 例。实验组患者中男18 例,女17 例;年龄51~82 岁,平均年龄(63.24±7.6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0 例,女15 例;年龄52~83 岁,平均年龄(63.67±7.7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全方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基本干预: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肢的血供和足背动脉的搏动、颜色和皮肤温度,询问患者是否有患肢肿胀和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②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科学、通俗的教学,告知患者病因、手术方式和护理要点、常见的并发症(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易感因素和预防方法,提高了医患之间共享疾病风险的意识。③围手术期指导患者多喝水,进食低脂肪、高纤维蛋白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感冒。④正确使用抗凝、溶栓、解聚药物,并避免在静脉输注期间在同一肢体上重复穿刺。禁止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植入下肢,避免穿刺损伤血管壁,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3]。⑤VAS 用于评估髋关节置换治疗患者的疼痛水平,并按照指示使用镇痛或镇痛泵。同时,对患者进行下肢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疼痛。⑥术前对症支持治疗。纠正酸碱平衡紊乱、高气道反应。术后输注抗凝治疗是基于患者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的原因。合理使用医用弹力袜,良好的牵引护理,适当的臀部训练和步态训练,以避免长时间卧床休息导致的血液循环不良。⑦为患者提供成功案例,增强信心,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⑧肢体锻造:早期功能锻炼对于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很重要。当患者在手术后返回病房时,护理人员抬起受影响的肢体并保持30°中立位置,逐渐过渡到90°外展。当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尽快下床,促进股静脉回流。⑨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肢的状况,包括皮肤的温度、颜色和弹性,患肢是否肿胀或麻木,测量患肢的平面周径。密切注意引流管的通畅性和引流的性质、颜色和数量。⑩高危人群应避免通过下肢穿刺进行治疗和监测。机械干预:患者接受空气波压力装置治疗,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护理前后VAS 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独立能力评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0%(35/35),低于对照组的80.00%(28/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独立能力评分比较 手术前对照组患者VAS 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独立能力评分分别为(6.05±1.26)、(61.23±5.21)、(66.21±5.16)分,术后分别为(4.23±1.01)、(82.78±1.66)、(81.55±1.91)分;术前实验组患者VAS 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独立能力评分分别为(6.01±1.42)、(61.01±5.22)、(66.66±5.79)分,术后分别为(1.01±0.21)、(96.21±2.21)、(95.01±2.21)分。术前,两组患者VAS 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独立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独立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35±2.79)、(7.35±2.80)d,均短于对照组的(8.35±2.11)、(12.13±2.8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d)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86%(1/35),低于对照组的20.00%(7/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骨外科手术,可以帮助髋部骨折患者恢复其生理运动功能,提高其的生活质量。然而,受影响肢体的凝血因子处于高凝状态,导致血流速度缓慢,并且在手术操作期间过度拉动血管,使得患者术后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研究指出其发生主要与下肢静脉血粘度增加或凝固、静脉腔狭窄和血液反流障碍有关[2],因此如何降低术后血液粘度,改善凝血功能,并采取减少和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措施,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3,4]。通过有效措施控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因素,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身心问题,及时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问题和疼痛引起的生理问题,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通过使用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5-8]。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会后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干预效果确切,能够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猜你喜欢

髋关节血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