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经典的美

2019-11-05张晗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比喻赏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至理名言。

生活中确实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可以说它包罗了人类社会中诸多美的形态,生活无处不艺术。而经典的文艺作品经过时间的打磨,岁月的沉淀,越发焕发美的光辉。因此,我们在阅读经典作品时,要深入分析领悟发掘它的美。

一、强化经典作品主题美的开发;引导发掘其现实意义

优秀的经典作品犹如一坛陈年老酒,往往能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健全人格,陶冶人的情操,“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又如杜甫的《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师能从当时作者那忧国忧民的愁怀出发,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却看妻子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爱国情怀,愁与喜都系着国家的命运,多么崇高的品德啊,这就是美。

二、重视经典作品语言美的品味,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一)、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美的境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优秀的经典作品,特别是抒情味浓厚的的诗歌散文,必须反反复复地朗读甚至成颂,从朗读中体会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如《敕勒歌》一诗,我们能用抑扬顿挫,奔放豪迈的语调读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么,通过视听形象,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副辽阔、富饶、壮美的草原图画,读者自然而然的体会到一种阔大恢宏,明快宽广、一望无际,义气昂扬,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意境,从而令人神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再如我们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中读出杜甫的朝气蓬勃;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读出苏轼的逆境中的豁达乐观;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读出鲁迅的铮铮铁骨。我们要充分利用经典中存在着“语言美”、“人物美”、“思想美”、“意义美”、“心灵美”、“自然美”、“社会美”、“写作特点美”,甚至“标点符号美”等等的美,探求这些作品所蕴含的美感,通过体验、意会、移情,达到“意美以感人,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效果,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并付之行动,使“真”、“善”、“美”高度统一。又如徐志摩的那首“绝唱”《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反复的诵读这首诗,诗中的那整的节奏,优美的韵律和华美幽雅的词句就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这种美好的形式就足以令人流连忘返了,所以能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征服。

(二)、学会语言鉴赏方法,自觉地欣赏美

要赏析的语言一般都有一定的特色,我们在赏析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赏析对象的特点,这就是语言赏析的方向。通常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1.词语的使用是否准确、生动;2.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如衬托、讽刺、欲扬先抑、前后照应等;3.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4.使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如记叙中的议论、抒情、描写等。"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的诗往往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作者仿佛纯客观地描写昔日显赫大族王导、谢安家的燕子,如今也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家门,不是直接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而是将怀古之悠情寓于看似琐碎之小事之上,看似平淡然引人深思。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自然总是美”正因为如此,作品往往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爱“美”之心:自然美,社会美,崇高美。再如长江黄河万里滔滔东归大海,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雄伟气魄,孕育了中华儿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巍巍泰山的绝顶耸立接地摩天,历经千年万年挺然屹立傲视苍穹;激励着人志向高远,不断攀登。

三、借助经典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感受经典的博大精深

怎样的“形象”才是美?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内容的分析,挖掘其形象内涵。树立形象美的典范,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作者并没有描写到总理的穿着和外貌,但在读者面前,总理的形象却是那么美,那么的高大,而且将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总理能树立高大的形象是怎么来的呢?是他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并付之行动的结果。人的美并不仅仅是外表的美,最主要的还是心灵的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她的外表可谓是“恍若神妃仙子”了,但内心歹毒,阴险狡猾,“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无恶不作,她的形象有谁说她美呢?反之,《巴黎圣母院》那个外貌奇丑的打钟人,由于他的心灵那么的纯洁,他的形象在人的心目中却永远是美的。学生如果能接受以上的分析,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辨别美与丑,且在实际行动中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具有善良的心地、广阔的胸怀、诚实、磊落、经得起坎坷、容得下委屈、朝气蓬勃、秀外慧中的美好的形象的人。

又如作品《爱莲说》,这是一篇借物咏志的抒情散文,文中运用了比喻和讽刺的修辞方法,把菊花比喻为隐士,把牡丹比喻为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为君子,热情的赞颂了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暗讽了喜爱牡丹,贪图富贵的人。作为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比喻手法及君子形象,让学生掌握这种写作手法,并体会坚贞不屈的可贵气节的同时,这也是美的体现,是一种气节美、高尚美,学生们应该具有这种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则是对一些追逐名利的人的鄙视,是批评的美,作为新一代的年青人,千万不能向这类追求富贵,追求外在美的人学习。人的美除了心灵美,精神美外,还应该有社会美,因此,正确理解社会美的内容,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热爱祖国的强烈愿望。

“登山则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我们去感悟经典作品中的美,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作者简介:

张晗,徐州医科大学2016本临床定向4班。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比喻赏析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读经典作品的体会
买椟dú还珠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比喻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共鸣经典 感应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