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问”让学生的思维如瀑激荡

2019-11-05钱艺林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壶口瀑布游记小节

钱艺林

主持人语

5月6日至8日,来自江苏各地的500余名一线初中教师齐聚美丽的宜兴外国语学校,参加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9年江苏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及研讨活动。5门学科,40节课,说课评课,对话研讨,活动现场智慧碰撞,精彩纷呈。我们分两期精选部分一等奖教师的教学设计及专家点评文章,以专题的形式再现精彩,敬请关注。

《壶口瀑布》属于游记类散文。针对该类文本,笔者除了抓住文体基本要素(游踪、所见、所感)进行教学,更意在揭示文字后面的深层内涵,通过不同角度问题的铺设和引发,组织学生开展思维训练活动,让游记类文本教学走向深入。

一、体现源本性方位视角的询问

“源本性方位视角”指向的是学生最根本、最本质的需要。学习游记就是一场特殊的“旅游”。教学本课,笔者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同学们,有没有想過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文本没有人的参与就是一堆无用的信息,参与度越高,所获信息量越大。学生进入了文本才能发现、探究,文本主旨走进了学生心里,他们才能收获、成长,故“人”“本”融合度越高,教学效度就越高。笔者结合该篇所属单元导言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等表述,激发学生“求知欲”“生命成长”“精神完善”等深层动机。意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他们能自然结合自我实际和成长需要,将学习内驱力引到更高的层域。

二、于游记“不经意处”的巧问

上课伊始,提问过重过轻都不好,而宜巧。一开始,笔者发现了两个“不经意处”。第二小节中:“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第三小节中:“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这不是直接描写瀑布,而是借用他人的话,似是“闲来一笔”。但是文章中居然接连出现两次,且无论是描写内容还是方法基本一致。这就值得去关注、揣摩了。在微型小说创作中,有一种方法叫“相似性思维”,是指作者机智地通过“相同的底蕴”而建立起不同时空材料之间的艺术联系。不难看出,这两处就是带有“相似性思维”的创作,极具探究价值。但如果直接从写作技巧、文学创作去设计问题,学生很可能失去探究的好奇心,且因难度过大而无所适从。于是笔者首先问了一个寻常但又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两处“有人说”的句子去掉也读得通,但真的能去掉吗?这样,避开抽象的写作手法的讨论,通过简易的比较阅读,引发学生用“已有经验”点燃思维。果然,学生自然被引到了景物特征和写作手法的分析上,然后教师顺势讲到“相似性思维”的创作手法,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又获得了文学熏陶。

三、顺着游记脉络的叩问

游记散文的景物特征变化是文章的脉络。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曲径通幽中接近答案。基于先前的两处“有人说”为什么不能去掉的提问,学生知道了瀑布的主要特征是“凶险无比”。笔者顺势而为,针对本游记的写作脉络叩问:“凶险无比”是作者最初对壶口瀑布的感受,那么一直是这样的印象吗?后面哪些句子集中写了他的感受?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进一步地深入探究,让其本着对求知欲不断满足的愿望潜入文本中,获得文本整体感知。

指向整体把握游记脉络的教学问题铺设,要让该环节不再是孤立的存在,它除了和后面的教学要建立系统的逻辑关系,还要从前面的教学环节自然地“生发而出”,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探究、审美和验证。

四、以简驭繁的浅问

游记类散文往往描写内容丰富,句式多变,方法多样。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要让学生充分领会有一定难度。如《壶口瀑布》第四小节,笔者发现瀑流的路线是有变化规律的,于是设想由作者的“游踪”引申到瀑布的“流踪”,意图让学生发现该小节的层次和写作规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流踪”的寻找并不理想。于是笔者调整了思路,由创设性提问改为“浅问”:本小节可以分为几层?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积极寻找行文规律进行判断推理,果然很快分清了层次,并且有了对写作规律的发现。于是师生共同总结出:该小节的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散到聚,虽未明写视角,却隐含其中,层次清晰。

五、游记欣赏背后的追问

游记类散文的文句欣赏是教学过程的主打,但因为其美景、美句多存,往往易诱导师生单纯欣赏,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只是在写得美的“其然”上下功夫,而对于为什么写得美的“所以然”多有忽略。

笔者教学时力求避开以上弊端。黄河水“柔中有刚”部分描写生动传神。在提问了“哪些字表现了‘柔中有刚”后,笔者继续追问:“柔中有刚是如何炼成的?”无独有偶,接下来作者又描写了瀑布的“伟大性格”,于是笔者在提问了“瀑布的伟大性格是怎样的”之后,继续追问:“这‘伟大性格又是如何炼成的?”两个“如何炼成的”追问,带领学生由景物特点的表象审美,进入深层的理性审美。

文本的审美教学,要有问题层级铺设,“赏”“析”并进,在进一步追问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思维进入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是由情到思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被不断激活、训练提升的过程。

六、指向精神成长的拷问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垫底”。但从语文学习到精神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融合化学反应,而绝非简单相加的数学过程。壶口瀑布的性格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教师以说教式传递给学生是省时省力的,但效果可想而知。笔者在阅读到瀑布“柔中有刚”的特点时生发了联想,耳畔隐约传来《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文本中“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和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两者是多么相似啊!于是,笔者设计了意在引发学生情感深刻体验的问题:同学们读一读这里,想到了国歌中的哪句歌词?大家唱一唱,再读一读;读一读,再唱一唱。国歌雄壮的旋律与精彩的文本水乳交融。学生在反复唱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那种看似柔弱下的不屈不挠,壶口瀑布蕴藏的民族精神彰显而出。

在教学的最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正反方辩论的环节:既然黄河遇到如此多的“崎岖坎坷”,那么这些到底好不好?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好的,因为它成就了黄河的伟大性格”。笔者充当了反方:既然是好的,为什么人们的祝愿都是“一帆风顺”“平平安安”?这下子学生的思维真正进入了思辨的激流。

思维是语文课堂的核心要素。“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提出的问题就是扔出去的石头,这块块石头的质地、大小,扔的角度、远近、落点等取决于问题的铺设,它让学生的思维或激活,或聚焦,或拓展,或激扬,如曲水流觞,如瀑流跌宕。笔者以《壶口瀑布》的教学点滴体会为例仅是管窥一斑,游记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课堂思维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研究。

(作者为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教科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壶口瀑布游记小节
壶口瀑布的美
快把我哥带走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我想去壶口瀑布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节节草的秘密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