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尚“和”心理研究综述

2019-11-05周红梅

科技视界 2019年28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心理

周红梅

【摘 要】为了厘清尚“和”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从概念上阐述了尚“和”与心理和谐、人际和谐等概念的关系,从研究方法上介绍了目前研究尚“和”心理常用的研究工具,总结了尚“和”心理的研究领现状,进而提出了尚“和”心理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尚“和”心理;研究方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B84-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8-015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8.072

【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seeking “harmony” psycholog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eking “harmony”, psychological harmony and interpersonal harmony.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tools commonly used in the study of seeking “harmony” psycholog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n seeking “harmony” psychology,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seeking “harmony” psychology.

【Key words】Seeking “harmony” psychology; Research methods; Development tendency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长期以来,关于尚“和”的研究多散见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从心理学角度对尚“和”进行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讨阶段,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有关尚“和”心理的文献加以整理、归纳,并针对尚“和”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尚“和”与心理和谐、人际和谐

汪凤炎、郑红[1]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第四章“中国人的尚‘和心态”中,从心理学角度对“和”进行了语义分析,他们认为,从字义上来看,和的本义有两种——“调味”和“调声”,即要做出美味的汤需要将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调配成一定的比例,要演奏出一段美妙的音乐,需要将五音六律协调好一定的比例,否则,我们很快就会感到厌倦。如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我们将所有的东西或人都整齐划一,那我们的生活将枯燥乏味,没有任何意义。

汪凤炎[2]从“和”的含义中,总结出“和”的精义思想,认为“和”包含了对应于道、儒、释三家的“天人之和”、“人际之和”、“身心內外之和”,这个含义和十几年来研究者们研究较多的“心理和谐”概念类似,许多研究者[3-4]认为心理和谐包含了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所以从这层含义上来看,传统文化所讲的“和”与“心理和谐”概念等同。

但是,随着儒家文化的盛行和时代的变迁,“和”的含义逐渐被理解为人际之和,即尚“和”逐渐成为人们平衡人际关系的根本行为准则[1]。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所讲的尚“和”与心理和谐中的一个维度“人际和谐”关系密切,但是笔者认为这二者之间仍然有一定区别,“人际和谐”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多指人际和谐状况,而尚“和”更多的指对“和”的认同和崇尚,是动态的,更像一种内在心理机制。

2 尚“和”心理的研究方法

关于尚“和”心理的研究方法,常用的有问卷法或量表法。如汪凤炎、郑红[1]在《中国文化心理学》中使用的问卷调查法,该问卷包含12个问题,最后可以得出被试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并能得出人群中支持某种观点的百分比;常丹[5]2014年在其硕士论文中编制了适合大学生群体的《大学生尚“和”心理测量量表》,将尚“和”心理分为四个维度,即尚“和”心理认知、尚“和”心理情绪、尚“和”心理动机、尚“和”心理行为;也有研究者[6]认为台湾学者吴佳辉和林以正于2005年编制的中庸思维量表中的部分题目也可以代表尚“和”。

不过有些研究者认为尚“和”心理作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潜意识,通过问卷或量表测得的结果有可能受到社会称许效应的影响,于是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用内隐的方法研究尚“和”,如刘欣、汪凤炎[2]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测大学生的尚“和”态度;陈浩彬、刘洁[7]通过被试对尚“和”联想词的分类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大学生的尚“和”结构。

3 尚“和”心理的研究现状

对于尚“和”心理的研究,理论综述部分居多,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和”的含义、表征形式和影响因素,以及应该如何看待尚“和”、贯彻尚“和”的策略等方面。

总体来说,中国人的尚“和”心理表征,首先是以“和”为贵,生活中能“和”尽量“和”,因而他们为了“和”有时会放弃自己的观点,表现出随大流、迁就或主动猜测别人的想法去迎合别人。因为他们以“和”为贵,所以内心是害怕争的,而这种畏争的心理在他们出现不和的时候会企盼和事佬出现。

尚“和”心理作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潜意识之所以存在至少受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方面,长期以来多数中国人靠农业谋生,人口流动性不大,人与人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熟人圈,在熟人圈中,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自然形成了尚和不尚争的习俗。另一方面,中国长期受儒道释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大,这也无形中让个体注重人际关系之和。

关于尚“和”心理的价值,一些研究者[7-8]认为,尚“和”虽然能让人际交往和谐,但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会使人缺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所以他们认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尚“和”。

但汪凤炎[1]、常丹[2]则认为不能绝对地认为中国人只崇尚“和谐”,不注重竞争,中国人在讲“和”的时候也蕴含有“争”的意义在里面,因为“和”有“真和”与“伪和”之分。真和是从内心尊重理解对方,通过民主协商或适当竞争达到协调一致,而伪和常因怕争而出现面和心不和或以同代和。所以,真和是可以有竞争的,而且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良性竞争。

尚“和”研究的另一个方向就是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基本上还集中在尚“和”的结构、问卷的编制、尚“和”别认同的程度及其对创造力的影响等方面。

关于尚“和”的结构,常丹[5]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尚“和”心理包含认知、情绪、动机和行为四个维度,而陈浩彬、刘洁[7]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尚和结构包括个人自身的性格与品德、人际交往的素质与修养、人际交往的态度与倾向、人际交往的行为品质等。

关于尚“和”的被认同程度及尚“和”与创造力的关系,刘欣、汪凤炎[2]及常丹[5]测得大学生尚“和”总体水平较高,普遍认同以“和”为贵,并且还发现尚“和”心理在年级上没有差异,但在城乡上有差异,农村大学生的尚“和”总分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朱佳佳在其硕士论文中用中庸问卷的部分题目测量尚“和”心理时发现,尚“和”心理对员工的创造力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

4 尚“和”心理的研究方向

总体来说,尚“和”心理的实证研究已经初露端倪,这也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大方向,不过,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思考。

第一,问卷编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以往研究中关于尚“和”心理的结构意见不一,有通过语义、文化分析得出尚“和”结构的,有通过实证研究聚类分析得出的,以后需要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探讨的结果确定尚“和”心理的结构,从而编制出更完善的问卷。

第二,对“和”的理解要进一步明确化。以往研究对尚“和”心理的价值看法不一,主要原因是混淆了真“和”与伪“和”,将来的研究应该首先在概念上对“和”进行明确界定,进而编制出区分真“和”、伪“和”的量表,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尚“和”与创造力等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研究群体进一步扩大化。原来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生活背景使得中国人重视尚“和”,而现代社会的变迁,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的条件下,人口流动较大,尚“和”的现状如何呢?尤其是以前的研究多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而更能代表中国人尚“和”现状的应该是大学生以外的群体,以后的研究对象应该多集中在各行各业的群体。

第四,应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化。中国人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中国人的把周围的人分为熟人圈和陌生人圈,那么人们对待这两个群体的尚“和”态度一样吗?以后我们的研究能否在真和的基础上,了解大学生尚“和”现状,进而进行干预教育,从而让更多的大学生达到真正的尚“和”。

【参考文献】

[1]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111-143.

[2]刘欣,汪凤炎.中国大学生内隐尚“和”态度研究——来自SC-IAT的证据[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383.

[3]刘婷,秦琴,张进辅.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维度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14-20.

[4]李志勇,廖军和.和諧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和谐问题探析[J].心理学探新.2010,30(4):3-7.

[5]常丹.当代大学生尚“和”心理测量量表的编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10-15.

[6]朱佳佳.反馈寻求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尚“和”心理的调节作用[D].镇江:江苏大学.2014:19-33.

[7]陈浩彬,刘洁.“尚和”的结构:当代大学生“尚和”内隐观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28-31.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