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乡村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 培养审题析题能力

2019-11-04吴武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编题题意审题

吴武淳

(闽清县井后中心小学,福建 闽清 350800)

乡村孩子由于生长在农村,见世面少,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陪伴,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孩子既无课前预习观念,更无课后复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笔记不爱做,学习懒思考,书写很潦草,大多数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校外学习缺乏有效引导。对于理科——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更是难以得到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这些情况,针对乡村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行为。教学中,培养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主要由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编题能力三方面构成,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就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乡村孩子的年龄及学习特点,在生活中寻找乡村孩子熟悉的数学素材,将蕴含着数学问题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让其真正体会数学的特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指对题目提供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分析、采用、并处理好数据之间关系的能力。审题能力的培养既要乡村孩子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也要乡村孩子有认真读题、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而这种能力的获取是在教师分析、指导,以及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与积累,反思与巩固中逐步形成的。

1.培养观察题意能力。心理学认为,人在观察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思维活动。小学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总是以各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孩子面前,但由于乡村孩子的特殊性——所处环境和年龄特点,孩子们常被情境图中艳丽的色彩以及那些惟妙惟肖的卡通等表象所吸引。因而,在指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乡村孩子,关注题目中的有用信息,理解数量关系,避免无关信息的干扰,更不能在表面华丽的情境中流连忘返。

2.培养动口读题能力。解题前,要引导乡村孩子把题目读一读。低年级乡村孩子读题尽量做好三到“眼到、口到、手到”,小嘴读到哪,眼睛就要看到哪,小手就要指到哪。中、高年级乡村孩子,如果仅做到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还不够,读题应该“动脑思考,动手标记”,思考题目的大意、信息间的关系;把重点的词句画出来,把省略的词句添出来,从而加深对题意的理解。如“鸡兔同笼”问题,要让孩子读出题目中隐藏的信息:“一只鸡有两条腿,一只兔有四条腿”。

3.培养复述题意能力。复述题意是对审题更高一步的要求。就复述题意而言,对待乡村孩子,一定要有一个简单到复杂,单个题目到多个题目的过程,孩子进入情境,用自己语言有感情地正确复述题意,可以进一步促进孩子学会分析问题情节、理清获取的信息关系,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数学数量关系,并从中反映出乡村孩子对题意理解的准确程度,进而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审题能力。

二、培养分析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乡村孩子解题能力非常重要,它应当成为乡村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也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让孩子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捋清数学条理,引导孩子感知。数学题目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条件信息、问题信息与运算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感知题目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弄清楚解答问题时所必需的元素,并将有效的信息从问题中抽离出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例如:A组收集了矿泉水瓶109个,比B组少56个,比C组多42个。C组收集了矿泉水瓶多少个?教学时,可以引导乡村孩子理一理:①谁比B少?②谁比C多?③A比C多,也就是C比A怎样?④题目中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干扰信息?⑤要求“C组收集了矿泉水瓶多少个?”必须知道哪些已知条件?

总之,“比少”“比多”的问题,是在乡村孩子学习了“大于”“小于”“同样多”之后安排的。解答此类问题,不能见到“多”就用加,见到“少”就用减,而应该认真进行分析。

2.抓住问题关键,寻找解题方略。有些问题具有迷惑性,乡村孩子抽象思维较弱,很容易在分析问题中迷失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帮助乡村孩子抓住问题关键,透彻分析,寻找方略。例如:有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站相向开出,在离A站70千米的地方相遇后,两火车仍匀速前进,两车到达对方起始站后马上返回,又在离B站30千米的地方相遇,问A、B两站相距多少千米?(如下图)初看题目似乎缺少一些解题必要的条件,比如,甲、乙两车的速度或走一定路程所需的时间,但抓住关键,仔细分析,原来问题是可解的。原来,第一次相遇时,A、B两地的距离就是两火车所走的路程之和,这时甲车行驶了70千米。第二次相遇时,甲、乙两车合走的路程是A、B两站距离的3倍,甲火车行驶的路程也应是70千米的3倍,算式是:70×3=210(千米)。可甲火车走的路程,实际是A、B两站的距离加返回的30千米,因此A、B两站间的距离为210-30=180千米。

3.共同探索研究,多元分析提高。个体的思维总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多留出一些时间让乡村孩子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来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一片空地上,用篱笆围成一个长18米的长方形牛栏,怎样围面积最大?根据题目信息“空地上”,明白围成的牛栏是不靠墙。因此,围成长方形的牛栏的周长应是18米;牛栏长与宽的和是18÷2=9(米);可周长是18米的长方形有很多种。那么面积最大的那一个有多大呢?可以让乡村孩子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把围成的几种长方形列举出来,再算出各自面积。如下表。

通过探究,学生很容易发现,当长为5米,宽为4米时,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是20平方米。聪明的乡村孩子还能够说出:边长为4.5米时,面积20.25平方米,是最大的,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培养编题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乡村孩子自编问题,这不仅可以使乡村孩子弄清基本数量关系,掌握各类问题的结构及其特征,还可以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促进思维创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自编问题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1.看关系编题

看关系编题就是给出数量关系或等式,根据所给的数量关系或等式编出各种数学问题.例如: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例题编。编题:爸爸把5万元钱存入中国农业银行,定期2年,年利率是2.75%。到期时,他得到的利息是多少元……

看关系编题的第二类就是看图编题,小学数学常有图案题,即根据所画的图总结出其中关系而编出相应的问题。例如:看右图编出一道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看图编题主要环节有:“看图——编题——解答”。其关键是:看懂线段图。⑴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线段图。⑵弄清楚每一幅“情境图”表示的意思。⑶根据数量关系,把线段图表示的意义用文字表述出来。(如图1)已知:六月份是36吨,七月份是六月份的,问题:七月份多少吨?编题:某物流公司六月份运送货物36吨,七月份运送的是六月份的,七月份运送货物多少吨……

图1

2看词问编题

看词编题就是给出几个关键词,根据所给的词编出各种数学问题。例如:降价。看词编题的解题关键要弄懂词意。先引导学生理解“降价”词义,降价就是现价跟原价进行对比,把原价看作单位“1”。然后,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已有的实践、体会和感知来编自己熟悉的应用题。编题:苹果iPhone手机现在售价4800元,比原来降低了。降价了多少元……

看问编题的特点是给出一问或几问,根据所给的问题编出各种需要或可以解决的数学问题。例如: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面积”两个字,它可以表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等平面图形,通过引导分析,学生自然而然编成求平面图形的面积。编题: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cm,下底是6cm,高是5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看算式编题

算式是由数和式组成,看算式编题分两步走,首先是看数编题,即就是给出几个数,根据所给的数,编出各种数学问题。例如:给出两个数240和20%。根据20%这个数字,可以确定是六年级的内容,设想240和20%的关系,如果是相乘关系,那么240就是单位“1”的量,如果是相除关系,那么240就是20%的对应量。编题①:某小学有240人,六年级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0%,六年级有多少人?编题②某小学六年级有学生24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0%,全校有学生多少人?其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能力,先依据数字确定要编成乘除加减中哪类关系应用题,再确定编成几步应用题。

其次看算式编题就是给出一个算式,根据所给的算式编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例如:(540-450)÷450。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已有的运算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450看作单位“1”,求540比450多几分之几,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除法解答。编题:某学校有男生540人,女生45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总之,教师应培养乡村孩子审题能力、分析能力,提高编题能力,让乡村孩子理解、掌握数学问题的原型,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孩子理解了数学问题的结构特点,才能真正提高乡村孩子的解题能力与水平。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还是一种常态,乡村的留守儿童是个相当大的群体,我们作为农村的教师,一定要根据乡村孩子的特点,设计学科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果。

猜你喜欢

编题题意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三招”学会审题
教师自我提升的一个力擎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小学数学训练学生编题的好处及过程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