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亚里士多德感觉观与思想观

2019-11-01刘甘生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6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理性思想

摘  要:亚里士多德被称为近代心理学的先驱,他运用形式质料说的形而上学体系来处理有关灵魂和肉体关系之后,进一步用同样的框架来解释感觉和思想。亚里士多德把感觉和思想都解释为形式接受,而非质料接受,认为它们都是某种变化,而且是特别的变化,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感觉和思想,只有动物,包括人类,才是感觉变化的主体。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而只是一种潜在的存在,人们只有在进行思考时,思想才得以实现,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思想和感觉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感觉;思想;理性

作者简介:刘甘生(1989-),女,汉,黑龙江肇东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哲学专业2017级,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2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及其相关著作中,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感觉、情感和欲望等心理现象,他认为感觉是通过媒介而引起的,感官接受的是感觉对象的形式,而不是其质料,关于这个表述,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腊块”比喻:“腊块接受指环图章的印纹而排除其质料”。关于感觉,亚里士多德研究的一个重点是感觉是如何发生的,感觉的传导是否需要媒介,感觉对象和感觉器官的关系等。

一、感觉有五种

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有五种,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他将这五种感觉分为三类,其中视觉和听觉为一类,这类感觉,从感觉对象到感觉器官之间,都需要一个传导媒介。第二类是触觉和味觉,是由感觉对象直接作用于感官引起的,不需要媒介。第三类是嗅觉,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

亚里士多德认为视觉对象和视觉器官之间产生作用需要一个传导媒介,这个媒介就是光。他认为眼睛里和瞳孔是由水构成的,而水是透明的,所以能够接受光线。如果一个人患了眼疾,成了盲人,那他的眼睛就失去了对光线的感受。在这五种感觉中,他认为视觉是人类认知的主要功能,通过视觉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一个最直接的认知,了解诸多事物之间的差别。

其次是听觉,听觉的对象是声音,声音是对象物体发出的声响,通过媒介传导到受体的耳中,这种媒介就是空气或水。亚里士多德认为听觉最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不同的声音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如恐惧、喜悦、愤怒等。

关于味觉,他认为是有味的物体直接作用于舌头所引起的感觉。认为舌头具有某种传输渠道,會使人通过这个渠道来感受酸甜苦辣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触觉是物体作用于人体的任何部位所引起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是舒适,可能是疼痛。亚里士多德认为是人体有一种传导的介质,可以使心脏对刺激做出反应,在这里,心脏的作用被其夸大,认为在所有动物中,心脏对感觉器官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实际上是人的大脑在起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触觉是所有感觉中最重要的,是其他感觉的基础,如果没有了触觉,其他感觉就不可能存在了,同时动物拥有了触觉,就拥有了欲望。人能够准确判断出各种触觉的性质和强度,这也是在各种感觉中,唯一高于其他动物的感觉。

最后一种是嗅觉,它的特点是感觉器官和对象物体之间必须以空气为介质,但又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不同的气味同样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能够同时接受多种感觉,触觉和嗅觉可以结合在一起,听觉和视觉也可以结合在一起,这种综合印象,就是知觉。有没有知觉,就是植物和动物的区别所在,“动物之所以是动物就是由于具有知觉,人们根据知觉的有无来区分某一存在是否是动物”。“动物一定被赋予了知觉。因为自然不作无益的劳作,一切依本性而存在的事物都是为了追求某种事物,如果能够位移的躯体没有了知觉,那么它就会死亡,不可能达到其自然能力所要追求的目的”。知觉还不同于思维,思维有对错之分,而知觉则不分对错,能感受到的都是直接的、正确的感觉。比如正常的动物都会趋利避害,根据不同的感觉做出相应的回应。而思维则不一样,每个人的理性判断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思维的结果就会有对有错,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还会有不同的思维理解。

二、感觉和思想是一种变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和思想是一种特别的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一种感觉或思想,只有动物,包括人,才能作为这种变化的主体。那么,这种变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变化呢?举个例子,“一片篱笆当它被漆成白色时它就发生了变化,但它并不能感知它自己的这种改变,一个人看着油漆工把邻居的篱笆漆白,他能感知这种变化。到了晚上,临睡时他想,或许他也应该把自己的篱笆油漆一下。这时他再次发生变化,只是这种变化是就是思想性的变化。”

关于感觉,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既在于被运动,也在于被作用,是一种形式接受,如同腊块接受图章节制的印记而不接受它的铁或金。腊获得了金质物或金属物的印记,但无关于它是金的或金属的。与之相似,感觉在每一情况下都被具有颜色、味道、声音的东西作用,但无关它的质料,而关于它的性质,和它自身的比例一致。”

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在于一种感官与它所感觉的客体的相似。这里所说的相似,是指获得在感官中把握到的与客体相似的比例,比如,一个篱笆的质料木头保持不动,但它的颜色比例传递给了感觉者。就是感觉主体与可感性质的同构性。比如一个具有健全感官功能的人,站在正被油漆的篱笆前,他受视野范围内的颜色和运动的作用,致使其感觉器官与篱笆的颜色成为同构性的,这样他就感觉到白色。

对于感觉者与客体的同构性,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在字面上形式的传递,比如当一个人站在一幅白色的油画前,那么这个人的眼睛就相应的变为白色。当然,这也许在生理上是解释不通的。另一种理解是将“同构”看成是结构上的相同,而不是字面上的性质的典型例现。比如一座城堡和它的同比例模型,模型本身并不是真的城堡,但它却表现了城堡,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同构性的。这就是说,感觉主体分享了对象的结构,并没有典型例现它们,正如人们在看红色的花时,眼睛并没有相应变成红色,只是与其在结构上变成了同构性的。

三、理性是潜在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将思想和感觉做了比较,“如果思想与感觉相类似,那么思想就在于以某种方式受到思想客体的作用,因此,思想的功能必然是这样的:在未被作用之时,已经有了接受一种形式的能力;也就是说,它是潜在地是这种客体但又不是真是。正如感觉的功能對应于感觉的客体,理性对应于思想的客体”。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思想的变化是一种潜能向现实的转变,如一个人通过学习,从他具备这种能知的状态转化成现实的知的状态,这种变化不是一种破坏,是向着事物的本质运动。因为“人本性是求知的动物”。人们努力的进行改变,就是努力地将自己的一种能力从潜能变为现实。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是不依存于肉体和思维对象的,是纯粹的,永恒的,同时又是非混合性的,因为理性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物质性器官。理性不像感觉,不必在客体对象的作用下才能思考,它可以在需要思考的时候才进行思考,比如一个人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得出了自己对一件事物的新的见解,那么此时的理性在完成思考任务之后就又恢复到了潜在的状态。它之所以有潜在的状态是因为它虽然不依存于人的肉体和思考对象,但它却受这两者的影响,这种受限制的状态,被称为“被动理性”,只有与人的肉体分离之后,它才能够显示其本性的存在,成为完全独立的,这种存在被称为“主动理性”。

亚里士多德还在另一方面对思想和感觉进行了比较,人的感觉是受限制的,如果感觉客体过于强烈,那么就会对感觉器官造成伤害,就超出了可感的范围,比如过大的噪音会伤害人的耳膜。但是却没有什么客体是不可以被思想的,无论任何东西,人们都可以对它进行思想,思想没有局限性,不受思考客体性质的限制。当然,尽管理性是无限的,可以思考一切本性可思考的事物,但具有思考能力的主体又都是有限的,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所有的事物。思考的主体只是具备这个能力,并不是真的要思考全部的思想对象。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灵魂论[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

[2]【美】克里斯托弗·希尔兹,亚里士多德[M].余友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9。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

[4]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后,希腊哲学史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理性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