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宗教爱情悲剧

2019-11-01姚炎嫣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6期

摘  要: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情感。但是在中世纪的西方国家,受到宗教压迫,人们却开始回避爱情,这是一个让爱无法正名的悲剧时代,但是即便面临着这样的时代,人们却依然不放弃追求爱情,在西方的文学作品当中,人们对于爱的苛求与歌颂,也渗透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更深刻、更形象的体现。但因这一时期的宗教背景,西方文学作品中对于爱情的描述也充满悲剧色彩,这使得这些敢于表达爱情见解的优秀作品更具魅力,这是本文研究的目标。

关键词:西方文学作品;宗教爱情悲剧;悲剧分析

作者简介:姚炎嫣(1973-),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1

在中世纪的西方社会,宗教盛行,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压制着人类追求美好爱情的本性。“神性”的要求,决定着人类与自身渴望爱情的本性必然要有一场艰苦卓绝的抗争,宗教的约束,会有爱之人的人生染上浓郁的悲剧色彩,这样的悲剧色彩,在当时的文学作品当中也有体现。而本文将从《巴黎圣母院》、《红字》这两部作品出发,深入分析这些作品的魅力,思考作品中的宗教爱情悲剧,体会人们对于爱情的期盼,聆听作者对于爱情的泣血歌颂。

一、扭曲、变态的爱情—人性悲剧

以上曾谈及西方社会中世纪的宗教背景,在十九世纪的法国亦是如此,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其举世闻名的著作《巴黎圣母院》当中,便根据当时的宗教背景,塑造出了一个代表着宗教形象的典型角色,即副主教克洛德,他毫无疑问是阻挠爱情的典型反面角色,但是他身上所有的,不仅仅是牧师的虚伪,同时也有人性压抑的悲哀。纵观十四世纪后期的欧洲,资产阶级为了抨击教会精神的独裁及禁欲主义,发起了人文主义运动,人们为了追求爱情,已经勇敢迈出了抵抗的脚步。而克洛德生而为人,虽然一直过着无欲的清修生活,以节制欲望为荣为乐。但是在他遇到了在巴黎街头曼舞的艾斯美拉达后,作为一个人的欲望开始觉醒,他被自己难以控制的强烈爱情日以继夜折磨,忍受着生不如死的情感酷刑,他的理智和自身的爱情在不断撕扯,巨大的痛苦围绕着他。作为神职人员,他认为自己不应动情,但他虽然作为副主教,也同样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所以他处于一种无法解脱的境地,感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发自内心感到质疑:“究竟,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这并不是他的错。”但是思想与情感的割裂,使得他的情感即便无法控制的倾泻出来,也是十分扭曲的。带着十字架的副主教克洛德,终究没有真诚表达爱情的勇气与能力。他已经深刻了解到宗教的这种约束是非人道的,但是另一方面又憎恨其人类的本性与欲望,甚至憎恨自己热爱的人。在爱而不得的痛苦当中,他开始利用极端的手段去侵害自己所爱的艾斯美拉达,劫持、诬陷、直到将挚爱之人送上绞刑架。克洛德在情感的压抑之下,做出了最具毁灭性的错误决定。这是克洛德的人生悲剧所在,对于自身情感的压抑,最终将其变成了无情的、扭曲的魔鬼,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二、愧疚、自责的爱情—处境悲剧与克洛德的悲剧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优秀著作,其与《巴黎圣母院》在對爱情悲剧的描述上有着很大不同。该作品描写了神职人员亚瑟·丁梅斯代尔与海丝特·白兰与的爱情悲剧。与《巴黎圣母院》不同,这是个两情相悦的故事。但是两者的爱情之路却举步维艰。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因犯通奸罪,却拒绝供出另一方所以被清教徒政权关进监狱,终生戴上通奸的首字母,红色的A字,作为劝诫世人的标本示众,受到人们的侮辱与鄙视。海丝特是丈夫出走,长久感受不到爱情的独居人,丈夫失踪后,博学多识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给她的生活带来了阳光。她爱慕这个牧师,追求最真挚的爱情,这本是作为女人的正常需求,但是她却受到了清教政权的严惩。丁梅斯代尔作为牧师很早便立志献身宗教志向。但是,教条虽然能够一时局限丁梅斯代尔的生活,但是在认识海丝特后,他意识到真爱的存在,他的本性开始苏醒,最终他遵循自己的本性,与海丝特发生了关系。但是一时的激情,并不能使其彻底摆脱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影响,他的宗教意识,使其将自身视作一个罪人,认为自己应当受到惩罚,但同时又因恐惧受到惩罚而不敢公开自己的所有行为。他不敢与海丝特共同戴红字示众,同时也恐惧得不到上帝的宽恕。他在密室当中,为了悔罪用鞭子不断抽打自己,但是却得不到良心的安宁,而后他的地位有了进一步提升,这更使他陷入了矛盾当中,他近乎丧失了所有理智,内心备受折磨,终究心力交瘁,成为了宗教的牺牲品。可见两部作品都在描写因宗教背景而不得善终的爱情,这与宗教的影响有着脱离不开的关系,我们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深入思考,即便不与作者或是角色处于同一时代,也能够感受到爱情无法抒发、无法结果的痛苦,感受到非人道的束缚对于人性的负面影响,引以为鉴,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想必也是作者的追求,想必作者渴求终有一天我们能够自由表达爱,毫无恐惧的接受爱,这便是其追求的理想局面。

结语:

在中世纪,西方文学作品的悲剧色彩普遍是十分浓厚的,这与当时西方社会的发展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宗教的压制,使得人们的爱不得抒发,使得很多人之间的爱情无果而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样的风气最终被摒弃,但是我们从那一时期的文人作品当中,依然能够体会到作者因渴望社会进步而发出的呐喊,为爱而发出的呐喊,因此才有了以上的讨论,让我们通过这些作品重新思考爱,感受爱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马春花. 少数民族文学与英美文学创作中的宗教理念比较[J]. 贵州民族研究, 2017(6):141-144.

[2]高红梅. 西方文学中圣杯意象的流变及其价值[D]. 东北师范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