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与文化的动态和谐关系

2019-11-01刘璐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6期
关键词:文学文化

刘璐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时代背景、文体及内容的分析,浅析了文学与文化的动态和谐关系,即文学与文化相互影响,协同发展。

关键词:《少年维特之烦恼》;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2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范畴。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种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隐性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也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1]。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作家内心情感和心灵世界,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学属于人文学科,与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可以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2]。

文学与文化的区别是明显的:文学的形态是具体的,可被人所感知,而文化却是潜移默化的与人产生联系。文学与文化的联系是动态和谐的:文学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文化的强力媒介;文化是文学得以茁壮成长的肥沃精神土壤,也制约着作家的精神境界。总之文学与文化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深层次的动态平衡关系。如果把整个文化系统看作一颗谱系树,那么时代文化就是树干,而文学作品就是树枝,文学作品因为文化而诞生存在,文化因为文学作品而丰富美丽。文学作品的作用和特点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通常文学作品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文学内容与文化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不论是情节,人物形象,对话等都能觅到文化的踪迹。文学形式与文化的关系似乎是隐蔽不直接的,但却同样与文化息息相关,而且是深层次的内在产物。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用书信体写成的小说,即以书信的方式来开展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描绘心理,塑造人物形象的文体形式。使用此种文体符合当时时代对于真实反映社会和抒发主观情感的文化需求。

18世纪,在文艺复兴成果的影响下,德国的启蒙运动提出了平等和自由的理念,这剧烈地震动了当时的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在这段时期,封建王公贵族暴戾剥削,残酷无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思想也遭到了压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狂飙突进运动应运而生。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废除阶层等级差距,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专制暴政进行揭露和抨击;他们称赞天才,歌颂自由,赞美爱情。这次运动的矛头直指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专制制度,反对社会等级偏见和不公,反对封建社会“不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对个人的束缚,反抗社会、道德和美学的束缚,而反抗的方式就是通过抒发个人主观情感来对社会进行揭露,以此来引发读者的共鸣。这次运动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和反抗性,而《少年维特之烦恼》正是受这次运动理念的影响,在作品中极大的表现了具有时代性的狂飙突进精神,不仅直接体现在内容中,也间接体现在其书信体的文体上[3]。

书信是人们交流的一种通讯方式,私密性是其自然属性,而这种私密性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书信体小说的特点在于将这种本属于私人交流性质的秘密的东西向公众开放,这种真实性,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体现为对现实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观念的真实描写和通过维特的自述来抒发的作者真实的主观感受,在读者那里就会得到反响和扩张,从而呼喊民族意识的觉醒并且促使当时的年轻人摆脱封建传统偏见的束缚,思想解放,奋起反抗。书信体小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叙述故事,塑造形象,写人叙事都以“我”的亲身经历,亲眼见闻展开,使人感到亲切真实。采用独特的书信体不管是表达人生痛苦还是欢乐都能够淋漓尽致的释放个人情感,这就使歌德可以自由的借维特的口直接陈述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黑暗现象,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不用担心像普通小说一样被情节结构所限制,也不用忧虑他人对自己态度情感的质疑,完全是用一种自由开放的方式来进行。这与歌德在狂飙突进运动中所主张的情感要自然流露的思想是一致的。

下面来论述一下维特的内容与文化的关系。维特出身于市民家庭,才华横溢。有一次他结识了一位叫洛蒂的美丽姑娘并且深深地爱上了她,但是洛蒂已与别人订婚。在当时传统的社会维特自知自己的爱情终究不会有好的结果,于是他绝望地逃离洛蒂所在的地方,到了一个公使馆去担任下级官员。可是他在那里除了得知了洛蒂结婚的消息而默默悲伤,又经受了一次沉重的精神打击。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很赏识他的才华的伯爵,而恰好那天伯爵家有很多达官贵人和他们的夫人在聚会。这些贵族阶级高傲的认为,维特的市民阶层的出身是不能和他们同处于一个宴会上的,因为这样会损坏他们的体面和身份。于是他们便有意地用各种举动来明示暗示。伯爵见到这种尴尬的局面,便婉言请维特离开聚会。维特虽然自尊心强,但是性格软弱的他也只是最终气愤地离开。次日全城都在议论维特被赶出伯爵府的事情,维特感到十分屈辱,便断然辞去了公使馆职务表明自己抗议的决心。维特最终还是回到了洛蒂身边,因为他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同,只能在他所爱的人的身边才能感到慰藉。失意的生活、无果的爱情、闭塞的封建小镇、社会阶级的差距,处处充满着偏见和不平等。而且对于像天才一样的他来说,自身才华无人赏识,空有才华无处施展,他发觉自己在社会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他现在处于一种矛盾中:一方面他性格软弱,无法积极反抗,摆脱不了社会中封建等级和封建观念的束缚;而另一方面他思想已然解放,精神自由的他已经做不到茍且偷生了,最终促使了他的自杀。

而当时德国的现实状况究竟是如何的?正如恩格斯在给《北极星报》编辑部的第一封信中曾这样生动的描写:“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搞到舒服。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农民、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遭到了双重苦难—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景气。贵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了他们日益庞大的支出。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没有教育,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有社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也没有,除了卑鄙和自私什么也没有;一种卑鄙的、奴颜婢膝的、可怜的商人习气渗透了全体人民……”[4]总的来说就是政治四分五裂,经济落后凋敝,文化闭塞压制,贵族专横剥削……

在如此背景下德国有识青年以启蒙运动的思想为基础开始以笔为矛、以作品为剑进行反抗。他们用“天才”和“力量”打破封建专制的束缚,要求自由和人权,要求做一个自然的人,反对封建统治扼杀人的才能和天性,压抑人真实的情感。他们不满现实,以奔放和热烈的感情来表达对等级偏见、不自然的生活和过时的传统见解的抗议。这些青年是叛逆的,是反叛的,是不符合于现实却又是符合于时代潮流的。就像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1771年5月15日的信表明了维特对于封建等级观念的反抗意识和观念,12月24日的信发出了市民阶级知识分子要求社会地位平等的呼声,还揭露了贵族的伪善。1772年1月8日的信揭露了日常生活习俗中人们斤斤计较,拘泥于小节,却忘记去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这实际上反映了歌德对小市民目光短浅的反感;2月17日的信嘲讽了当时贵族官僚的工作作风。[5]

狂飙突进运动作家们崇尚自然、赞美天才和儿童。他们认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享受到淳朴而真实的美好,只有儿童是天真而单纯的,只有天才才具有站在时代前列的觉醒者意识。所以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有描绘洛蒂妹妹们的天真可爱,有强调维特的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也花了大段大段的笔墨来描绘春夏秋冬美丽的自然风光。当然《维特》风格的显著特点就是讲维特内心丰富的情感与自然四季的风景相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比如小说开头美丽春天、秀丽山谷、鸟兽昆虫、河川树木、平和安宁的描写就可以看出维特当时内心的快活与轻松之情。而在小说后半部分经常所见的秋之肃杀、冬之凄凉与维特当时内心的压抑与悲凉也息息相关。抒情与写景的交融让读者沉迷于作者所塑造的气氛中,真切地感受到维特内心的情感的变化。维特是当时青年一代的代表性人物,他是觉醒了的知识分子,是天才,有着浓厚的市民阶层道德和尊严。在当时的社会中,他不仅要与专横傲慢的贵族王公们接触,还要向小市民一样过着狭隘闭塞的生活。这种个人与环境的冲突使他感到无力和矛盾,无力改变现实,也看不到自己和社会的前途,但是自己又不想在这样的生活中苟延残喘。所以他选择了自杀。这与当时青年们的苦闷与抑郁心情产生共鸣,这大概也是之后青年们纷纷模仿维特的穿着甚至模仿他的自杀的“维特热”产生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狂飙突进运动的时代文化背景造就了像《少年维特之烦恼》之类的文学作品的诞生,它们借由书信体直抒胸臆,它们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批判社会现实。而这些文学作品又进一步深化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思想主题,推动了时代文化的深入人心。时代文化是文学的摇篮,是孕育文学作品的丰腴土壤,它为文学作品注入灵魂,是退居在文学作品表面内容之后的深刻内涵。文学是时代文化的产物,是时代文化的缩影,它反映了时代文化的特征,满足了时代文化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时代文化的发展。文学打着时代的烙印,充满着文化意蕴,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动态和谐,相互影响,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客家传统文化对“客都”梅州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何尚武;-《嘉应学院学报》-2011-03-28.

[2]美术与文学的关系探究,劉倩;-《美与时代(中)》-2016-08-15.

[3]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魅力解读,徐宏;-《中国校外教育》-2014-03-30.

[4]透过维特式的爱情看维特之烦恼,李芬芬-《咸宁学院学报》-2003-09-30.

[5]《德国文学史》(上卷),余匡复,118.

猜你喜欢

文学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谁远谁近?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文学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