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内篇?齐物论》的艺术特征

2019-11-01陈睿思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6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庄子

摘  要:《庄子·内篇·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本文试对其进行赏析研究,并总结了《齐物论》四个方面的文学艺术特征。

关键词:庄子;齐物论;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陈睿思(1998-),女,山东省曲阜市人,本科,内蒙古大学在读,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03

《庄子·内篇·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本文围绕其奇幻的想象、行文的音乐性、寓言和对话的使用以及颠覆与重构这四个方面,试对其进行探讨。

一、奇幻的想象

《庄子》向来以其奇幻的想象见长,《内篇·齐物论》也明显体现了这一特征。庄子一旦进入了想象的世界,便是无拘无束的,他已然得到了语言上的自由。文字任由他笔端汩汩而出,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齐物论》开篇就是南郭子綦的形神游离,“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1]”,从肉体躯壳中挣脱最终忘我,这既是南郭子綦从现实到达忘我境界的过程,也是文章构造的世界从世俗一步奔向想象的过程。此后,《齐物论》的行文便彻底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议论说理和寓言的安排也无需考虑固定的文章结构。

此外,大胆的虚构是构建这种奇幻想象世界的必要材料。庄子提出“地籁”“人籁”“天籁”三个概念,通过南郭子綦对颜成子游提问的回答,描写了鼓动万窍的“大块噫气”,还提及了崔嵬山林与百围大木,夸张而壮美;为了表现“利害”之别的微不足道,庄子又通过齧缺和王倪两个虚构角色塑造了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处变不惊的至人形象;在文尾说明“物我交合”的道理之时,庄子不仅仅将影子拟人化,甚至还塑造了“罔两”这一“影子的影子”的形象;以及“庄周梦蝶”的故事,如梦似幻,至今广为称颂。

正是这种奇幻的想象的存在,才使得说理性的《齐物论》并不沉重板滞,反而炫美而灵动。

二、行文的音樂性

《齐物论》的行文有一种音乐美,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渐变的气势、主题的重复与回旋、形式上的起伏变化和余音绕梁的结尾。

(一)渐强的气势

《齐物论》在行文时,正如音乐中的渐强,随着想象或者说理的深入,文章节奏逐渐紧凑急促,一层层递进最终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

例如,在描写“地籁”时,“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2]”庄子首先解释了风的形成,又用问句来设置悬念。此后,他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了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万种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3]”,大小不同,形状各异,但是依然没有直接解释“地籁”,似乎都在静静等待着风的到来。最终,庄子令风和窍穴互动起来,“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穾者,咬者,前者唱于,则随者唱喁。[4]”风生地籁,万窍怒号,之前停滞的水塘似乎迅速转变成了水流湍急的大河,箭头倏然飞去,嚎叫声、鸟鸣声、树木摇动的声音此起彼伏,强盛的气势扑面而来,也就进入了这段想象的高潮。

在说理方面,《齐物论》的气势也是渐强的。例如: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也?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5]”

从“百骸、九窍、六藏”到“其递相为君臣乎”这一段,庄子先从人的身体部位开始谈起,说明身体各个部位之间是没有轻重之别的;身体的各个器官之间无法区分“臣妾”和“君臣”,那么世间的人呢?世界上果然有“真君”存在吗?从“如求得其情与不得”到“无益损乎其真”这一段,就从微小的身体器官过渡到了人世间的社会结构;最终,从“一受其成形”至末,庄子揭示出只要是人类,必然有消亡的一天,因此从全局上看,全人类都是没有差别的。层层递进,步步紧逼,这种渐强的气势无疑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主题的重复回旋

《齐物论》的主题向来众说纷纭,笔者赞同陈少明《“齐物”三义——<庄子·齐物论>主题分析》[6]所提出的观点,认为其主题是“齐物论”、“齐万物”与“齐物我”。“齐物论”提出要超越知识、超越语言,抛下所谓“真伪是非”的标准,认识到各种不同的认识和说法之间其实是没有对错高下之别的;“齐万物”旨在揭示万物本质拥有一致性,同时尊重事物的差别,人类并非世界的中心;“齐物我”则是在“齐物论”和“齐万物”完成之后,最终达到“物化”,也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从如何认识“物论”和万物的认识观转向探讨万物尤其是人该以何种方式存在的生存观。

这个主题就像是音乐的主旋律,贯穿《齐物论》的始终。

一种回旋的方式是从说理,推出和主题相符合的结论;然后再次从其他角度说理,依然推理出和主题相符合的结论。主题就因这多次的推导而反复出现。

举隅如:“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7]

从“夫言非吹也”到“则莫若以明”,庄子用几个连问,指出“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的不合理性,最终推导出“莫若以明”的结论,与其用自己的成见去给其他观念定是非,不如从事物的本然出发去求得明鉴;紧接着,从“物无非彼”到“故曰莫若以明”,庄子又从“彼出于是,是亦因彼”,事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一角度出发,论证了“莫若以明”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最终殊途同归,统一的主题便不停地反复与回旋。

另一种回旋的方式是较为隐蔽的,体现在寓言与主题之间的呼应。前一种是直接说理来说明某种道理,阐释主题;而使用寓言则是一种更为含蓄委婉,却也更生动的呼应主题的方式。

《齐物论》大小寓言大约有8处,分别是南郭子綦的“三籁”、猴子的“朝三暮四”、尧问战与舜、齧缺的“不知”、王倪的“至人”、瞿鹊子与长梧子、罔两与影子以及庄周梦蝶。这8处寓言每一则都可以被摘录出来独立成篇,但是他们表达了共同的主题:“三籁”在本质上没有差别,他们的发动者都是自身;两种喂养方式看似不同,猴子最终得到的橡子总量不变;人类所喜恶的一切,并不一定為其他物种而喜恶;影子的影子因为没有做到“齐物我”,没有达到合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而感到焦虑不安;庄周彻底忘我,达到了物化的境界……所有的寓言都在强调“物论”之间、“万物”之间是没有差别的,强调进入“齐物我”境界的重要性。

因此,主题像是主旋律一样在文章的一明一暗中反复回旋,也造成了《齐物论》行文的音乐性。

(三)节奏的起伏变化

《齐物论》全文并非流水式顺流而下的,而是利用多种写作手段造成了音乐般的起伏变化。

首先,在说理或者铺排描写时,混合使用长短句,使得文段看起来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如,“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穾者,咬者,前者唱于,则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8]”这一段描写“地籁”的文字,多个短句连用,造成一种短促、急切的节奏和一种斩钉截铁的力量感;而其他长句,就使得文段节奏变得舒缓、平稳和绵冗,具有一种深邃的柔性美。

其次,问句和陈述句交替使用。如,“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9]”庄子在说明事物没有绝对的“是”与“彼”的区别,因为事物的两面都可以互相转化。已经使用陈述句下结论,后又要继续用问句追问,进一步指出,不仅事物的两面可以互相转化,而且他们本来的界限就是不存在的。问句除了连问外,还有大量的设问,他们与陈述句交替出现,文段的节奏也就有了丰富的起伏变化。

最后,寓言和直接说理互相穿插。《齐物论》围绕“齐物论”、“齐万物”和“齐物我”这三点逐渐展开,每次不固定地在说理前、中、后插入精辟生动的寓言故事。具体的故事和抽象的说理紧密结合,生动的形象和抽象严密的论述浑融一体,说理层层深入,富有层次感。

(四)余音绕梁的结尾

《齐物论》使用“罔两问景”和“庄周梦蝶”这两则寓言作为结尾,实在是意味深长。“罔两问景”是影子的影子不满于影子的随波逐流而感到不满,“庄周梦蝶”是庄周与栩栩然蝴蝶物我交合。这两个故事形成了一种对比,罔两由于没能做到“物化”,没有达到“人我两忘”的境界而产生烦恼,庄周却正因进入了“混而为一”的境界而欣然自得。这其实是对前文的一种升华和总结。前文论证了“齐物论”和“齐万物”的合理性之后,在这里提出了“怎么做”的问题,从认识论转向对于生存状态的探讨,提出要达到“物我两忘”、互相交和的终极目标。使用寓言,将欲言之意隐匿其中,避免了“言不尽意”的尴尬,又达到了余音绕梁、使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三、寓言和对话的使用

寓言是一种“代言”的形式,但是在思想内容上,终究还是作者本人的意思。那么作者何必还要大费周章去写作寓言呢?理由众多,前人也多有论述,例如魏宏灿就在《庄子寓言的艺术特征》[10]一文中提出庄子使用寓言是为了“借外论之”和增强生动性和趣味性,最终目的都是使自己的说法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

除此之外,寓言还往往通过两个人的对话开启,这又是何意呢?笔者认为,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一种分裂,目的就是使得文章涵义层层递进。在开启对话的两人中,一人扮演读者的身份,站在一般人的角度去提问,问的问题往往代表了世俗的一般看法,例如“三籁”这则寓言中的弟子颜成子游、问战于舜的尧和影子的影子罔两。而另一个人往往就扮演了庄子自己,变成了庄子思想的拟人形象,例如南郭子綦、王倪和影子。

作者提前设想了读者可能会出现种种疑问,通过讲述寓言的中心人物之口一一进行解答。同时,随着读者代言人的追问,中心人物的解释也就层层深入。这样,一来一往之间,将世俗的、浮于表面现象的观点和作者持有的观点直接摆放在一起,更直观看出前者的不足与后者的深刻,还完成了自身说理的逐渐深入。

四、颠覆、重构与再颠覆

《齐物论》在文章结构上,是先颠覆人们惯有的认知,再重构一种新的话语,最后又一次否定自己的重构。

对于世俗所认同的常识,庄子首先罗列出来,并对其进行否定:“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11]”“吾闻诸夫子”“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这里借名孔子,代表这是其他人尤其是儒家所主张的观点,庄子令长梧子用“丘也何足以知之”进行了否定;

在颠覆了这一原有的世界观之后,庄子常用寓言或者直接说理重构一个世界:“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12]“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我姑且给你胡乱说一说,你也就胡乱听一听。庄子笔锋一转,立刻投入对于“参万物而一成纯”的世界的描绘。在这个世界中,万物都糅合古往今来的变异、沉浮,浑成一体而不为纷杂错异所困扰,相互蕴积于浑朴而又精纯的状态之中。

但是重构之后,庄子进一步解构了自己上一步重构的世界,进行了再颠覆:“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13]”倘使我和你展开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那么,你果真对,我果真错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果真对,你果真错吗?难道我们两人有谁是正确的,有谁是不正确的吗?难道我们两人都是正确的,或都是不正确的吗?长梧子看似是退了一步,否定了自己之前提到过的“参万岁而一成纯”的世界,其实是以退为进。长梧子认为,即使和辩论胜了,也不是真正的对与错,因为到了真正“参万岁而一成纯”的世界,对与错这个概念都变成了一致的、无差别的。

除此外,还有后文谈及昭文、师旷和惠施的例子:“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14]”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乐律,惠施乐于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说是登峰造极了!庄子先赞美了他们的学问,但是立刻谈到他们不尽如人意的结局:“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15]”他们都爱好自己的学问与技艺,因而跟别人不同;正因为爱好自己的学问和技艺,所以总希望能够表现出来。他们将那些不该彰明的东西彰明于世,最终没有取得好的结局。这里欲抑先扬,先赞美三人的学问技艺,最后进行否定,因为“不用”还是“庸(用)”这种观念是人为和功利的,是后天形成的观念,是人加诸于事物之上的一个标准,所以这个概念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所以要去除“不用”和“庸(用)”的界限,去观察事物,这样才能达到“明”。

庄子在《齐物论》中,通过先否定一般世界的表象,构建一个想象的世界,这个想象的世界一般是带有寓言性质的,用来揭示表象之外的现实;当读者已经接受了这种重构后的世界观之后,庄子再一次将其解构,推翻,颠覆。这种颠覆不是完全在否定前者,而是一种更深入的递进。用寓言和想象的世界颠覆世俗世界的常规,也就是否定常识,揭开表象;等到读者进入表象背后,站在更高角度看待问题时,庄子会再一次进行颠覆,提示人们进入表象背后的背后——也就是更为抽象的世界。

结语:

在《庄子》奇幻的语言的洪流里,所有人都被卷入一场盛大的遨游。不论是在思想性上,还是在文学性上,《齐物论》这篇散文都是当之无愧的精品。

注释:

[1](清)王先谦集解,方勇校点:《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页12.

[2](清)王先谦集解,方勇校点:《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页12.

[3](清)王先謙集解,方勇校点:《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页12.

[4](清)王先谦集解,方勇校点:《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页12.

[5](清)王先谦集解,方勇校点:《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页14-15.

[6]陈少明:《“齐物”三义——<庄子·齐物论>主题分析》,中国哲学史,2001年4月,页40-46.

[7](清)王先谦集解,方勇校点:《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页17-18.

[8](清)王先谦集解,方勇校点:《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页12.

[9](清)王先谦集解,方勇校点:《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页18.

[10]魏宏灿:《庄子寓言的艺术特征》,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1月,页54-61.

[11](清)王先谦集解,方勇校点:《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页30.

[12](清)王先谦集解,方勇校点:《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页30.

[13](清)王先谦集解,方勇校点:《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页31.

[14](清)王先谦集解,方勇校点:《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页20.

[15](清)王先谦集解,方勇校点:《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页20-21.

参考文献:

[1](清)王先谦注,方勇校点.庄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2]白延辉.自由的追寻——庄子《齐物论》赏析[J].名作欣赏,2012(23):14-16.

[3]魏宏灿.庄子寓言的艺术特征[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1):54-61.

[4]陈少明.“齐物”三义——《庄子·齐物论》主题分析[J].中国哲学史,2001(04):40-46.

[5]邹云鹤.试论《庄子·内篇》散文的艺术特征[J].江汉学报,1963(02):37-44.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庄子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