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白先勇小说的悲剧意识与文学的碰撞

2019-11-01林丽容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6期
关键词:白先勇文学

摘  要:朱光潜先生曾说:“悲剧感是崇高感的一种形式”。[1]悲剧作为一种高尚的审美形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挣扎,苦难,纠结用一种饱含关心的方法表达出来。从古到今,许多优秀的文学家,都曾经将这种悲悯的情怀和悲剧意识融入到小说的创作之中。当然白先勇也是其中的一位。他在他的小说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剧,而贯穿全文的精神脉络是他对人物的命运的关怀与怜惜。他用个人的悲剧去诠释整个历史的悲剧,反映了苍凉时代的底色下个人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无奈和痛苦。

关键词:悲劇意识;文学;白先勇

作者简介:林丽容(1998.4-),女,西南科技大学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01

(一)当悲剧意识遇上文学

当人类产生的开始,人类受困于恶劣残酷的自然环境,汹涌袭来的洪水猛兽使他们的生命脆弱如同一张薄纸,生老病死的无奈与冰冷逼迫人们思考魂灵的最终归所和质疑本我的存在价值。[2]可以这样说,悲悯个人生命的忧虑意识随着生命的出现就一同产生了。在这之后,人类的文明一步步向前发展,人们又面临着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利益团体,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挑战与冲击。许多的个人因为战争而变得流离失所,因为疾病而饱受摧残。人类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都面临着一些人类无法预知的威胁;肉体与灵魂的矛盾便注定了悲剧意识将和人类同在。

而最初当文学作为一种载体去传达感情的时候,就摆脱不了这种固有的悲剧意识。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却不自知;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之后被罚在山的顶端每天遭受鸟禽啄食内脏的痛苦;赫拉克勒斯立下了十二件功绩,最后却被轻信谎言的妻子给毒死。

当然,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同样有这样的故事:鲧偷取天帝的神土去堵塞洪水,治水失败后被天帝杀死;精卫溺亡在东海,死后却化作神鸟投石填海;夸父逐日,道渴而死……人们将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无奈注入到文学作品当中,借着神话故事来表达自己置身于大自然强大的力量中的举步艰难。

随后出现的一些作家把悲剧意识与文学结合得更加彻底和纯熟,不管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李尔王》,还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汤显祖的《牡丹亭》读来无不叫人垂思泣下。[3]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这一阶段,作家讨论的就不再是关于生存问题,他们转而将注意力投向人类的生活状态,借着人物的悲剧命运来表映在时代浪潮里人类的身不由己和无可奈何。悲剧意识在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中不仅仅表现为感知生命的痛苦,并且融入了浓厚的人文情怀,思考着将以怎样的方式来面对生命的痛苦。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有的原本崭新而美好的东西,经过生活之手,开始变得扭曲而残缺;所有的指引未来的希望和方向,经过命运的打磨,就只剩下了一些苟延残喘的叹息和沉默。而尼采却提出了一种“酒神精神”“最高享受的秘决,就是去生活在危险之中!将你的城市建立在维苏威火山的山坡上!将你的船驶入浩瀚无涯的海域!要活在与你相匹敌的人物甚至与自己交战状态中!”不同的作家对生命的理解不同,但植根在其中的是相同的悲剧意识,在他们的笔下,有些人是被生活拖拽着向前行进,有些人却奋用反抗和命运抗争,但屈服也好,反抗也罢,始终都摆脱不了苍凉的底色。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有对悲剧意识的多角度诠释,才有了悲剧之美。

(二)白先勇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白先勇曾经说过:“我写作是因为我希望用文字将人类心灵中最无言的痛楚表达出来,我想这是我写作的真意。”的确如他所说的那样,始终贯穿他作品的,是浓厚的悲剧意识。他作品中的人物,可谓是无人不冤,有些在社会最底层里苦苦挣扎,有些是表面看着光鲜实则内心痛苦,有些失掉爱情而无心再活,有些漂泊在异乡而孤单寂寞。无论是在时代跌宕下荣华不再有的没落贵族,还是主流的生活的叛逆者,皆在白先勇笔下唉声叹气,流着一群人甚至一代人的眼泪。

白先勇以《寂寞的十七岁》和《台北人》为例子,抒发了他那富有深意的悲剧意识,表达了女性的悲剧情感和许多从台湾到海外的华人的动荡不安和痛苦哀嚎的灵魂。

悲剧意识并不是时代的专利权,即使从横向的角度看,在每个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仍或多或少的体现了出各种各样的悲剧色彩,《寂寞的十七岁》就讲了一位家世很好、但性格孤僻、的少年——杨云峰的悲剧命运,在家里无法面对对他期望甚高的父亲、在学校无法跟同学老师自如地进行交往,甚至到了自己跟自己通电话的地步,在一次意外的受伤中,得到了一个好心同学魏伯炀的帮忙,可杨云峰对魏伯炀的友情逐渐发展成了超出一般友情的感情,随后的闲言碎语让他们彼此疏远了,情感依靠随即又被寂寞替代了。

即使家世优越,即使没有直接地感受过强烈的漂泊异乡的悲剧体验,正值风华正茂的杨云峰,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悲剧情感,这是为什么?因为个体成长需要被爱所滋养,光有外部环境和物质的保证,远远不能够填补无人关爱、无人引导、无人理解的洞。

参考文献:

[1]何兆武,一条通向康德体系的新路——读《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学术月刊》,1995(1):38-44,1995年1月3日.

[2]唐忆荣,《浅析白先勇小说的悲剧意识》,2019年1月3日.

[3]赫长海,《论老舍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3期,1994年6月4日.

猜你喜欢

白先勇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白先勇与《红楼梦》
旅美作家白先勇的家国情怀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白先勇:我有一颗天真的老灵魂
白先勇称《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白先勇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文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