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三毛死亡意识的形成

2019-11-01孙晓峰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6期
关键词:三毛

摘  要:死亡,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文学研究的不断开拓,作家之死成为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三毛,一个在港台、大陆及海外华文读者中享有盛誉的知名作家,一个被无数青少年热爱、迷恋的传奇女子,在她48岁那年,结束了自己浪漫、传奇的一生。是什么使得她走上了不归路?本文就三毛的多灾多难的人生经历、性格的缺陷和人生追求的难以实现三个方面来分析三毛的死亡意识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进而了解三毛死亡的必然性。

关键词:三毛;死亡意识;原因

作者简介:孙晓峰(1991-),男,汉族,河南濮阳人,就职于安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02

三毛,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对人生、对社会都充满爱的人,一个在上半个月可以还说出像“生命真是美丽,让我们珍爱每一个朝阳再起的明天”这样美丽的句子,却在下半个月就可以用丝袜亲自结束自己生命的女人。她的死成了文学界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人们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如此热爱生命的性情女子最终却逃不过自杀的命运。本文从以下几点中管中窥豹,分析三毛的死亡原因。

一、多灾多难的人生经历

(一)童年受辱

三毛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一些小错误而受到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她脸上吐口水的羞辱與体罚,心灵受辱,从此就不顾一切地“逃离”学校。母亲发现后,每次都把她送到学校门口,但她却不到教室,偷偷地跑到六张犁公墓,把自己和外面的热闹世界隔开。受辱失学的创痛、自我与社会的相挤,让年少的三毛身心俱疲,心力交瘁。“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我会消失的,消失得无影无踪。活着的不再是我,我已不复存在了,我会消失……”[1]。这是年少的三毛最真实的心理感受,那一年,三毛也一度自杀。在那样小的一个年纪就因为心理承受能力不够而选择自杀的行为,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都到了需要看心理医生的地步,可见当时年少的三毛心理脆弱到了何种地步。这样的经历怎没可能会不影响到她以后的生活?实际上,三毛的死与她年少时的自杀经历是分不开的。好多事情有了第一次,往往就会有第二次,而事实上三毛的一生中总共出现过三次自杀的行为,而最后一次也就是她生命的终结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毛的死亡意识从她少年时期已经产生了萌芽,也就是说她的少年时期也是她死亡意识的萌芽时期。

(二)情感挫折

人生在世,难免忧患,而三毛的人生却好像总比别人更多一些坎坷和挫折。相偕前往印刷厂挑喜贴的德国未婚夫心脏病猝发死亡,当爱的人一锤一锤地被钉入棺木,三毛痛得只想随所爱的人一起去。情关难闯,心如死灰的三毛在朋友家第二次自杀,从死神手里被再度拉回的三毛,带着伤心与失败的印记“逃”离了让她触景生情的台湾,开始了她一生长达二十二年的流浪生涯。在这二十二年中,三毛认识了她一生的挚爱,也就是她的丈夫——荷西,受尽苦难的三毛终于过上了幸福甜蜜的婚姻生活,然而幸福是短暂的,荷西在一次潜水意外中身亡,三毛崩溃了,坚强如她,却也再也承受不了这个打击。眼看着所爱之人又一次离去,三毛思夫心切,加上因为写作导致的生活作息不规律,她的身体状况也糟透了,面对这样一个生活现状,三毛终于又一次自杀了,这是三毛的第三次自杀,也是她的最后一次。

二、性格缺陷

三毛表面上看是一个大大咧咧、乐观开朗,并且内心十分坚强的女子,实际上她是一个心思十分细腻、内心十分柔弱的女子,一个敏感而感性的女人。敏感使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使之成为她作品的素材来源,但是敏感也会使她更多的感触到生活中的一些瑕疵和不美好。她的敏感使她比别人更容易受到伤害,事实上她的性格方面的缺陷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她的死亡意识。

(一)细腻敏感

三毛曾经写到过她在德国留学时候的因为一次德文成绩十分差,她找朋友哭诉,结果朋友对她说了一句:“将来你是要做外交官太太的,你这样的德文,够派什么用场?”[2]因为这句话三毛抱起书本就走了,之后也很少理睬那个同学,可见三毛内心深处的敏感与脆弱。其实说白了她朋友说的那句话也许根本就是无心的,就是说话过于直白了,却伤到了当时对事物极度敏感的三毛,使她的心理防线瞬间崩溃,于是把自己包裹的更加严实,心理防线更加牢固,也更加紧绷。

三毛的敏感一方面是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她女性作家的身份是分不开的。很多女性作家一般都有细腻敏感的性格特征,她们一般比男性作家更加擅长情感的描写与刻画,更加擅长对周围事物的灵敏的捕捉。作为女性作家的三毛,继承了女性作家一贯的写作特征,加上她比别的女性作家复杂的多的生活经历,她自身敏感的性格特征也比别人要鲜明的多。

(二)执着

三毛自己说到过:“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份执着,拚命探求,而得不到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3]。三毛是聪明、敏感的,她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的追求也过于执着,因此她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比别人更为通透,对自身的生存状况也十分清楚,也正是因为她的通透、她的对世间事物的了悟,才使她对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的追求更为迫切和坚决。在最终作出决定的那一刹那,她才没有了有一丝一毫的犹豫,也没有遗憾,毅然决然的“离开”了。

“命运的悲剧,不如说是个性的悲剧”[4],这句话一点也不错。敏感使人精神紧张,执着使人认准一条路就一头扎到底。三毛的敏感与执着,最终使三毛走向了死亡,所以三毛的死更多的是性格的悲剧。

三、人生追求的难以实现

三毛的死固然有其性格的原因,但是人生追求的难以实现却是她死亡意识最终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三毛的一生寻寻觅觅,不断地追求着一个“完美”的人生。她说过,“只有真诚与热爱,是我永不放弃的品质。如果有一天,这两样也被我化掉,那我不活。”[5]

俗话说欲望所在,即是烦恼所在。三毛渴望家庭的温暖,渴望身心的自由,但是她却清清楚楚地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挚爱的离去,病体的折磨,自由受限,她几乎一无所有,她追求的“完美”已经不可能实现。她感到深深迷茫和恐惧(她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生活没有意义)。三毛不想活的没有意义,她不想活的空虚无助!孤独、寂寞扑面而来,她不敢面对自己“一无所有”的样子,没有了爱情,自由也追逐不到,她的所有理想将停滞不前。抱着对生活严谨的热爱的态度,她接受不了只有空壳的生活,她不接受“不完美”!所以她果断地选择了“离开”,为她的心中的“完美生活”殉葬。

四、三毛的死亡观

如果说“爱”像毒品,人会上瘾,那么同时三毛也是爱着死亡的。她在自己的作品中谈到死亡的地方很多,对于这个问题,她从不逃避,可以说她对死亡这个话题的钟情是显而易见的。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欲望,只要你不想死,那你就会畏惧死亡,一旦你对死亡摸清看透,对世界无牵无挂,你就不会畏惧死亡,也可以说“死亡”是勇敢的人的成熟的抉择。

三毛的死我们也不能简单的以“自杀”来定论,这是对她的侮辱,因为她本人也是不赞同自杀的。“如果自杀可以解决问题的话,那么世界上沒有活人。我跟你讲,这世界上不是只有你想自杀,许多人都想自杀。不要肯定三毛绝对没有如你一般的身历其境过,她深切地懂你,原因你去想。她活得下去,你也活得下去。她不自杀,你不自杀”[6]。这是三毛在一次回复别人的书信时说的,她以自己为例,劝解那个“女孩好好的活下去”,她还年轻,不能轻易地就把“死”挂在嘴边,她还有很多事情没做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三毛是不赞同轻易自杀的。但是不赞同轻易自杀,不代表她反对自杀,不代表她反对死亡。三毛从来不反对死亡,但是她反对毫无价值的无意义地死亡。人活着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只要一天还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可以做,就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活着。生命不在于活多久,而在于活的意义达到与否。三毛“自杀”与她不赞同自杀是不矛盾的,三毛的选择是成全自己生命的意义,给自己的一生做一个绚丽的收尾,她去追寻自己的“梦”去了。

三毛的死亡并非像大家认为的那样“突然”。三毛作为一个成熟的女性,自己有能力思考自己将来走什么样的路,有能力做出自己认为最合理的决定,哪怕是死亡!因此,我们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过度解读三毛的死亡,我们可以为她的早逝、为她的才能感到惋惜,但我们不能用怜悯的眼光去看她,因为她是一个强者,一个为了坚守自己所要的生活而不惧死亡的勇士!

注释:

[1][2][3][4]三毛著.三毛全集 雨季不再来[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03.

[5][6]三毛著.亲爱的三毛[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06.

猜你喜欢

三毛
我与《三毛流浪记》
犟牛“三毛”
我和“三毛”比童年
远方
橄榄树
智斗
都飞走了
抛锚
三毛:沙漠寻梦情未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娓娓道来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