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辉煌之路:新中国外交35件大事

2019-11-01任远喆魏冉

世界知识 2019年19期

任远喆 魏冉

2015年9月3日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图为阅兵式上,空中编队飞过北京上空。

1 “三大方针”确立新中国外交基调。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形象地提出“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方针,通过联苏抗美、确立新的对外关系准则、清除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特权等政策,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从新中国成立到1950年11月,有6个亚洲国家和12个欧洲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2 抗美援朝扬和平之威。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六·二七”声明。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翌日,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略决策。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署。抗美援朝的胜利有力打击了美国的干涉主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得到印方赞同,并写入1954年4月29日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该协定在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整体首次成为国际关系指导原则。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6月28日中印两国总理、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都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共同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国家间关系,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至今仍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3年12月15日,苏联新任驻华大使尤金博士向毛泽东主席呈递国书。

1954年4月24日,周恩來总理率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抵达日内瓦。

4 新中国首次亮相多边国际舞台。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讨论朝鲜问题政治解决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与会。这是新中国首次亮相国际会议。通过中国代表团及其他与会国的努力,会议达成协议,恢复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打乱了美国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缓和了国际形势,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 中印边境冲突。1950年4月1日,中国与印度建交,然而边界问题一直未能完全解决。1959年8月印度单方面挑起中印边界流血事件,中国边防部队进行了自卫反击。1962年10月20日,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为谋求边界问题和平解决,中国军队被迫自卫反击,并速战速胜速撤。

6 打开亚非合作之门。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13国。在访问非洲十国期间,周总理提出中国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以及中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13国之行加深了中国同这些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人民的友好合作和团结反帝事业,为亚非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和八项原则,为中国处理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确立了基本准则。

7 中法建交。1964年1月27日,中国同法国(时为戴高乐政府)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这是中国同西欧关系的重大突破,对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是沉重打击。55年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法关系一直走在中欧和中西方关系前列。

8 中苏关系从论战到破裂。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苏联单方面公开恶化同中国的关系。1960年7月苏联突然做出撤回在华专家的决定。1962年12月至1963年3月,中共中央连发七篇文章批判苏共领导。尔后苏共中央发表公开信攻击中国共产党。1963年9月至1964年7月,《人民日报》《红旗》陆续发表九篇文章对公开信予以回应。1965年莫斯科“三月会议”的召开标志中苏两党关系完全破裂。1969年苏联蓄意制造珍宝岛事件,中苏边界问题激化。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会见访华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1955年4月19日,印度尼西亚万隆,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发言。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

9 “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1955年中国领导人做出独立自主研制战略核武器的决策。1960年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967年中国分别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在美苏争霸背景下,“两弹一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垄断,对维护中国国家安全、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中国立即宣布,中国发展核武器纯粹是防御性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不扩散核武器,主张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

10 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2758号决议,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11月,以乔冠华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受到热烈欢迎。这是中国、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在此问题上主持正义的其他国家经过长期斗争取得的巨大胜利。

11 中国影响力走进非洲。1970年10月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正式开工,1976年7月竣工。这条铁路成为连接坦桑尼亚、赞比亚的主要交通干线,是中国对非洲国家援助的典型项目,也是“南南合作”的典范。整个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始终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旧殖民体系的斗争,并从政治、军事、经济上对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给予支持,非洲兄弟国家则为推动中国重返联合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1970年毛泽东首次明确表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强调:“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从而明确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以及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永远不称霸。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第一次向世界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并宣布:“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永远站在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一边”。

13 中美“破冰”、建交。从1955年8月到1970年2月,中美保持着接触,共进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破冰之旅”。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9年1月,应卡特总统邀请,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访美,揭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14 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政府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8月12日,双方在北京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23日互换批准书正式生效,为中日关系全方位发展奠定了基础。

15 “和平与发展”时代观下的外交大调整。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的伟大历史进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对中国外交政策做出重大战略性调整。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1985年6月举行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对世界大势和周围环境的分析,中国在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外政策上实现了两个重要转变,即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改变了过去奉行的“一条线”战略。党的十三大报告把邓小平反复论述的思想明确概括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这一论断为中国调整国家发展战略与对外政策提供了正确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16 中美发表《八·一七公报》。1981年里根政府对华采取“双轨”政策,向台湾大量出售武器,破坏了中美关系发展大局。中美双方代表就美售台武器问题进行多次谈判。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发表《八·一七公报》,为最终解决美售台武器问题奠定了政治基础。在公报中,中国政府重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政府重申“无意侵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并声明它准备逐步减少售台武器,并经过一段时间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八·一七公报》与《上海公报》《建交公报》一道,构成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为中美关系提供了政治基础。

1972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周恩来总理与田中角荣首相交换文本。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图为中国代表团在现场欢笑庆贺。左为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右为中国恢复合法席位后的首任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

1984年12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访华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17 打破西方制裁。1989年后,西方国家妄图通过制裁对中国“以压促变”。面对严峻局面,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高屋建瓴提出冷静观察、稳住脚跟、沉着应付等指导性思想和方针策略,最终领导中国打破了制裁。1990年至1992年,中国先后同印尼、新加坡、沙特、以色列、韩国等国建(复)交,形成第四次建交高潮。1993年11月中美元首在美国西雅图会晤,中美关系走出僵局。

18 沉着应对苏东剧变和冷战终结。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1989年至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俄罗斯联邦是苏联的继承国,中俄两国继续发展双边合作,中国并同新独立的14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先后建立外交关系。中俄1992年确认彼此是友好国家,1994年决定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9 中美關系在曲折中前行。1993年至1999年中美关系曲折发展。“银河号事件”、台海危机、“炸馆事件”等对中美关系造成严重冲击,两国在人权、知识产权、最惠国待遇、台湾问题上剧烈摩擦。1995年5月美国政府不顾中方坚决反对,公然同意李登辉访美,中美关系陷入低谷。同年10月,中美元首在纽约会晤,美国重申“一个中国”政策。1997年至1998年,中美元首实现互访,两国同意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20 广泛建立伙伴关系。1990年,中国面向21世纪与世界各国探索新型伙伴关系”。除与美俄外,中国于1996年同巴基斯坦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巴全面合作伙伴关系”。1997年同法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与东盟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同欧盟确立“全面伙伴关系”目标;与韩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与日本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此外,中国同一些拉美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一系列跨世纪伙伴关系定位,中国努力构筑起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框架。

21 历史遗留边界问题取得重大进展。1994年至1999年,在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中国同“上海五国”机制成员国签署系列文件,为妥善解决与四国之间的边界问题奠定基础。其中,俄罗斯继承了1991年签署的《中苏国界东段协定》,并先后同中国签署《中俄国界西段协定》《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至此,两国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1999年至2000年,中国同越南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陆地边界和北部湾划界问题。此外,中国还与印度分别于1993年、1996年就保持边界和平分别签署两个协定,为维护边界安宁提供了法律基础。

22 成功“入世”拥抱经济全球化。1999年中美两国政府代表团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入世”为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方面坚持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另一方面又对可能遇到的风险保持清醒认识,加强防范,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发挥建设性负责任的大国作用,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稳定舵、发动机。

23 推动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进入新世纪,亚洲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中国角色愈发凸显。2001年2月博鳌亚洲论坛成立,迄今已举办18次年会,成为亚洲区域合作的重要对话平台,为亚洲及世界的和平、繁荣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年6月,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2002年11月同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体现了中国致力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政治意愿。同时,中国与东盟启动自贸区建设。2003年10月中国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此后,中国积极参与、引领“10+1”“10+3”等合作进程,与东盟等国一道打开东亚合作新局面。

24 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改革与发展重要跃升。2002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报告对中国新世纪新阶段所处历史方位进行科学判断,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确立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方略步骤提供了客观依据。此前,2001年中国妥善应对美国“9·11”事件造成的影响并首次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重视融入国际社会,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外交实践,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25 发起并主持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进程。朝鲜半岛核问题升级后,中国政府积极斡旋,发起并主持六方会谈,推动对话和平解决。2003年8月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在北京举行了第一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2005年9月第四轮六方会谈一致通过了六方会谈启动以来的首份共同声明,即“9·19共同声明”。这是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半岛核问题曾取得的最重大成果,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26 “和谐世界”外交理念提出。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全面介绍并深刻阐述“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和外交理念。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国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外交理念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内政在外交上的延伸,也是中国外交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27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2008年8月8日,北京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204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派团参加盛会,8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来华参加开幕式及相关活动。“奥运外交”彰显了中国树立文明、民主、开放、进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体现了中国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新的提升。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隆重举行。

2006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也是上合组织正式成立后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峰会。

2019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图为会谈前两国元首紧紧握手合影留念。

28 海外利益保障成为更高外交议程。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之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维护中国公民和机构在海外的安全与合法权益,积极构建海外利益保护体系,中国公民和企业的海外合法权益日益得到切实保障。2007年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成立。2008年亚丁湾护航首次动用军事力量维护国家战略利益。2011年利比亚撤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撤侨行动。2015年也门撤侨首次动用军舰执行撤侨任务。中国还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协助撤离外国公民。

29 坚定不移维护主权安全。2012年,中日围绕钓鱼岛问题争端升温,中方在与日方的各层次接触磋商中严肃表明了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严正立场和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2013年1月菲律宾向海牙常设仲裁法院单方面提起所谓的“南海仲裁案”,妄图否定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美国则利用仲裁案搞地缘政治,加剧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中国在维护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的完整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呼吁域内国家推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极大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

30 倡议“一带一路”,创设亚投行。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中国已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9年7月13日,亚投行成员增至100个。截至2019年7月31日,已有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194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欧互联互通,中国—中东欧“16+1”(2019年4月希腊加入后成为“17+1”)、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两点政治共识、七个重点合作领域)、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次区域合作扬帆起航,全方位深化互利共赢。

31 “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导理念。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习近平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首次在全球多边舞台全面阐述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2017年2月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合国重要文件。

32 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地位确立。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7年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8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是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指明方向。習近平主席作出重要历史论断,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33 中国成为全球治理改革引领者。面对不断蔓延的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风潮,中国坚定站在历史发展的正确一边,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014年以来,中国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发展与合作议程,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应对共同挑战的能力。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呼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引导形成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的成果并提供“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有力担当。

34 中美在接触、斗争与博弈中走向竞合。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达成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共识。2017年4月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海湖庄园举行会晤,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向前发展。2017年11月特朗普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至两国元首大阪会晤双方达成共同努力推动以合作、协调、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的共识。美国新一届政府就任之后,中美关系开局基本平稳。然而,2017年底至2018年初,美国接连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战略报告》《核态势评估报告》等战略文件,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者”,并在经贸、台湾、南海等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损害中方利益的举措。尤其是不顾中方坚决反对,执意挑起中美经贸争端,不断采取各种升级举动。中美关系基本形态发生转折。中方不想打贸易战,但面对美方损害中方利益的单边保护主义行径,中方不得不做出必要反制,捍卫自身合理合法的权益。

35 中俄关系提质升级。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建立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习近平强调要以互信为基石、深化利益交融、促进民心相通、更加担当有为。普京总统对此表示完全赞同。中俄关系经过70年风云变幻考验,已成功走出一条正确的大国、邻国相处之道,树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

2019年9月4日,浙江杭州,《印象西湖·最忆是杭州》表演。该演出在2016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文艺演出原场地上演,保留了峰会文艺演出的基本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