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照片引出的故事

2019-11-01沈肇圻

中国船检 2019年9期
关键词:检验局资深办事处

沈肇圻

偶然翻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相册,发现一张船舶检验局上海办事处领导和部分老船检人在船舶检验局上海办事处名牌前的合影,其中还有几位正好在上海出差的船舶检验局的老同事(见图)。

当时,按照谢中峯局长的指示,船舶检验系统开展了设计革命化运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与船舶检验局上海办事处一起拟定验船作风整顿方案,回京报批后在全国验船系统推行。胡恩如工程师(后排左起第1人)就是参加这方面工作的,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到1965年1月结束,春节前返回北京。另一部分则是组成钢船建造规范修订工作组,在上海邀请相关单位参加。船舶检验局办公室副主任杜民在完成验船作风整顿方案拟定后也加入了规范修订工作。还有资深验船师梁善庆(前排左起第2人)也从北京赶到上海,先参加验船作风调研后,参加了规范修订工作。照片中还有船舶检验局上海办事处邵丹卿主任(后排右起第6人)、马家骥副主任(后排右起第5人)、毕剑桥党委书记(后排右起第4人)、戴钟圣资深验船师(后排右起第3人),朱政勤老验船师(后排右起第1人),陈泰挺电气验船师(前排右起第1人)、钱培英资深验船师(前排右起第2人)、陶尊禄电气验船师(前排右起第4人)。人数不多,显然不是船舶检验局上海办事处全体人员。

我虽然没有参加设计革命化运动,但照片中却有我。我于1964年末按照交通部的决定,参加了上海港务局第八装卸作业区四清工作队,工作队由交通部、东海舰队海军部队、大连海运学院组成。工作队让我担任秘书组组长。因此,我正好也在上海。

虽然回忆不起来确切的日期,但可以肯定的是照片大概拍摄于1964年12月。从照片中看到,照片的拍摄地点正是上海海关大楼的北侧门。

上海海关大楼,坐西朝东,面向黄浦江,大门是铁栅栏的大铁门,南侧与另一高楼相邻,北侧则是汉口路。可是,老船检人都知道的,船舶检验局上海办事处的地址应该是四川中路330号。可是为什么上船舶检验局上海办事处的名牌会挂到了汉口路海关大楼呢?这又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

据资深验船师戴钟圣回忆,1956年年中,他们结束了在苏联船舶登记局大连办事处的实习,集中到北京待分配。时间不长,通知他到上海港务局港务监督船舶登记科工作。同时分配到上海工作的还有钱培英资深验船师等人,报到地点在外滩港务监督小楼旁停泊在黄埔江的趸船上。办公室小,人多,他被安排在附近广东路招商局大楼的办公室,钱培英则在海关大楼二楼。

还记得,1957年梁善庆和我出差去上海商谈起草第一套验船规范,上海参加商议的还有老验船师陆赞能和钱培英等人。商谈的结论是:根据当时我国造船、航运和验船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要白手起家写出我国自己的验船规范,根本没有可能。还是在苏联船舶登记局验船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作点修改,比较现实。商议的地点就在上海海关大楼二楼办公室。

此外,1956年底在苏联船舶登记局上海办事处实习结束的沈宝生资深验船师报到后安排在附近上海港务局职工学校内办公室。上海船舶登记科分在四个地方办公,显然极不方便。于是调整到了四川中路,在330号租了一层楼,后来又扩充半层。

何时搬迁。曾经问过几位上海的老船检。年代久了,说法不一。有人说1959年、1960年,也有人说1962年。最后戴钟圣和钱培英两位资深验船师给出了一个切实的时间,1959年是他们两个人结婚的年份,那时候已在四川中路办公。婚姻是大事,我想每个人都不会忘记。

还有一个确凿的证据。四川路有南、中、北三段,四川路横跨苏州河,形成了那个时候的南北主要通道。马路两侧是非常热闹的商业区,马路西侧稍稍往北是当时中央商场。330号不是大楼,门脸很小。已有单位挂了名牌,没有合适的位置再挂牌。更主要的是,1962年要接办苏联船舶登记局上海办事处的工作,苏联验船师熟悉上海情况,万一要来看看接办单位的所在地,那就显得寒酸。原来就在海关大楼办过公。更何况那个时候,船舶检验局上海办事处还有些事情挂靠在上海港务局,海关大楼是上海港务局的,名牌挂在那里也不为过。

在介绍老照片的过程中已经说到船舶检验局上海办事处的一些情况,在这里顺便回忆一下那里早期的情况。

早在1950年,那个时候我还在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学习。学校规定,三年级暑假要安排学生去相关单位实习一个月,为四年级写毕业论文做准备。造船工程系人手少,代理系主任王世铨教授就把联系实习的事交给我这个班长来办,并且提出了可以联系单位的建议名单,其中就有上海船检。

那个时候,上海船检就在外滩上海港务监督一幢小楼边上的趸船上办公。记得只是一间大办公室。接待我的是时任上海船舶登记科的马家骥副科长。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为管理上海港,上海市军事管理委员会决定,成立上海港务局,办公地点就在上海海关大楼。为审批港内岸线使用、港内水上交通、船舶进出港管理,尤其是执行外轮监督,专门设立了港务监督,就在外滩边上的小楼。港务监督下设岸线管理科、引水科、监督科和船舶登记科等。

那个时候,国民经济尚待恢复,上海虽然有大小船厂,但只是造小船,数量也不多。由于缺少物资,修船量也不大。有数的一些货船或沿海客船,从属上海海运局,他们技术力量雄厚,安全主要由他们自己掌握。为执行外轮监督,那个时候,监督员主要来自海军转业,外语水平不适应,都要船舶登记科派验船师去协同。主要是查验船舶证书是否有效,对消防、救生设备做一般巡视。由于修船面临物资紧缺的问题,在掌握上只要在港内,或者稍稍扩大到我们管辖的水域,能够安全航行,就得过且过。要求多了,弄不好,收不了场。

科内人数不多,但是都非常有经验、有水平。科长邵丹卿自不必说,轮机方面有应翊钢和朱政勤,都是船上轮机员出身,并且在船上担任轮机长多年。他们还常接受岸上劳动部门邀请,对陆上锅炉和受压容器进行安全检查,很受尊重。而陆赞能则是锅炉方面的专家。船体方面有徐传淮,在船体结构力学方面有专长,还熟悉船舶吨位丈量。驾驶专业也从事船体检验,有江树德和梁兆融。尤其是江树德,他的磁罗经校正,可以说是一绝,名气很大,不少船长专程从外地把船开来上海,请他进行校正。那个时候,磁罗经是安全航行的保证。他还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客座教授。电气方面则有黎大森资深电机员,还有几个年轻人。

就专业技术来说,那个时候,外轮监督的具体工作比较多,有实习内容。但是登外轮,需要经过专门的审批。学生要在这方面实习就更难难。实习虽然未能安排,但接待介绍却很有意义。不仅对我是启蒙,还按王老师的决定,在班里作了传达,大家也取得了很大收获。

我籍贯上海,也曾有机会回上海工作,即使在北京船检工作的那个时期,也经常出差上海。不少任务是与上海的同事们共同完成的。写船检故事时,几次提笔,想写船舶检验局上海办事处的成长发展经历,记录下一些老船检人和老同事的工作业绩,总因点点滴滴,未能成系统。于是写下了这篇这“老照片引出的故事”,以求抛砖引玉,也算了却一桩心愿。

猜你喜欢

检验局资深办事处
船用产品检验制度的探索建立
交通运输部正式履行渔船检验和监督管理职责
捉迷没藏好
信用卡资深用户
以党建凝心 向扶贫聚力
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纪事
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的建立及其活动
资深重装备来一套
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知多少
梅克保一行到湖南省纤维检验局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