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析

2019-10-30罗亚军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9期
关键词:保护模式活态代表性

【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过程中,基层县市(区)承担着重要角色。正确的保护工作理念、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措施,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发展的关键。笔者根据前人积累的保护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基层保护工作实践,将适合于基层应用的五类保护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基层应用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非遗项目自身的特点,结合这五类保护模式,选择、借鉴和创新最完美、最科学的保护模式,最终实现非遗项目保护的初衷和目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过程中,基层县市(区)承担着重要角色,全国近三千规模的县市(区)是我国非遗保护的主力军。因此,基层保护工作者正确的保护工作理念、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措施,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发展的关键。笔者根据前人积累的非遗保护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基层保护工作实践,将适合于基层应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作一个探索和分析。并总结归纳为:静态展示保护、活态传承保护、学校教育传承保护、生产性传承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五类保护模式。本文中提到的保护模式只涉及到县市(区)级基层,对于国际和国家层面保护模式如立法保护、行政保护等宏观层面均不涉及。

一、静态展示保护

静态展示保护是相对于以人为载体的“活态传承”保护而言的,这里的静态展示是指不直接以“人”的传承活动为载体的保护模式,主要包括:成果出版物展示、实物场所展示、应用数字化技术展示等。

(一)成果出版物展示

基层县市(区)通过对本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调查、抢救性记录等方式,系统挖掘、整理、编辑一批非遗资源,出版一批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非遗书籍、影像等出版物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的代表性项目都可以出版相应的保护工作成果。例如传统音乐类项目,我们可以编辑出版曲谱、唱词、音视频示范;传统戏剧类项目,可以编辑出版剧目剧本、唱腔唱段、曲牌、戏剧表演等;民间文学类的故事和传说,我们可以编辑文字版的故事传说集,也可以录制音视频版故事传说集等。非遗成果出版物是档案保存、宣传、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技艺研究的基础。成果出版物不仅是项目保护成果的体现,也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快速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展示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二)实物场所展示

通俗地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工具、道具、用具、用品、产品、服装行头、乐器、曲谱、文字等,“场所”主要指定期举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或集中展现相关的表现形式的场所或空间。非遗实物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和佐证。例如,巴东县非遗保护中心收藏的百年前的皮影戏实物屏幕光源“三芯灯”,我们可以通过“三芯灯”了解到,在没有电灯的年代,皮影戏屏幕光源是如何操作的,这对皮影戏在巴东县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佐证依据。在民间,非遗实物广泛存在,通过征集、购买、赠送等多种形式,将收集的实物按照非遗项目类别分类,并标注名称、年代、来源、用途等基本信息来展示。相对实物来说,非遗场所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保存完好的较少,但有条件的基层县市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性的辅助手段进行弥补,例如利用照片、视频、动漫或模拟场景复原等手段进行场所再现来展示。

总之,应用数字化技术展示是未来基层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展示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现代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突破了很多束缚和限制,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可以轻易实现跨时空传播,其效率和优点并存。相信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的投入和地方财力不断的增强,这项新技术会在基层县市(区)逐步推广和普及。

二、活态传承保护

非遗活态传承简单的理解是指,以人为载体而开展的展演、展示、传承、文化交流、培训等“活态”的传播活动。相对于“静态展示保护”而言,活态传承保护更注重强调“人”本身,即以“人”为核心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一)加强代表性传承人保护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绵延不绝的核心,加强传承人的保护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基础和关键。基层县市(区)应以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为突破口,将传承人的传承补贴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长而逐年递增。基层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地方情况制定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和考核评价机制,按期公示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和带徒授艺情况,建立切实有效的传承人奖惩制度,完善传承人管理机制。同时,基层文化主管部门应为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提供相应的资助和支持,为传承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文化交流等活动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基层文化主管部门、有关保护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濒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收集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实物,建立代表性传承人个人档案。对传承人进行定期培训,明确传承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基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计划,将代表性传承人的各项技艺列入重大文艺活动、重大节庆活动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提供展示平台,多方式、多渠道鼓励传承人开展有特色的传承活动。

(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寨、进景区活动

基层县市(区)可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组织相关传承人,选择一批适合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寨、进景区进行展演、展示和表演的非遗项目,使非遗广泛融入百姓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寨、进景区活动,是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真实体现。

(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文化交流活动

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以传承技艺为核心的表演、展演、宣传等活动,以各类艺术节、民俗活动、节庆活动为平台,开展相应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民众自觉参与到非遗保护过程中,增强全民保护意识,打造本地区非遗名片,提升优秀传承人的知名度,以传承人为轴心驱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三、学校教育传承保护

基层县市(区)可以组织文化和教育相关部门编写适合学校应用的非遗教材,教材需体现知识性、通俗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建立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的教育传承体系,在本地区学校系统全面推广。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非遗进学校进行组织和协调,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定期组织与非遗相关的知识竞赛、演讲、演出、趣味课堂、文化交流等活动。

基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提供政策性保障,并结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出台关于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保护的相关政策和办法,支持各学校开展教育传承保护教学,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普及率高、范围广、影响大的优势。基层县市(区)学校教育传承保护,不仅仅要注重其传承的功能,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了解和引导的视野,帮助学生在意识观念上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引導学生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爱,把适合校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知识、保护意识带进日常教学。以教育传承的模式,从孩子们着手,才能真正持久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四、生产性传承保护

非遗的产生、形成与民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及社会认可分不开,要使其具有生命力,能被传承、弘扬下去,就必须让它在百姓生活、生产中继续发挥作用,在“生产”中传承保护。例如,很多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非遗项目可以结合市场进行生产性传承保护。在生产性传承的实践过程中,以有效传承其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基层县市(区)地方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对非遗产品、服务和项目的生产性保护进行资助和扶持,使非遗传承与经济效益有机共生,实现生产性传承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

五、合理开发利用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合理的原则,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所有旅游形态中最长盛不衰和最能产生高附加值的产业。旅游开发带来的资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补充和保障之一。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的关系,是非遗保护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开发利用应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防止滥开发、过度开发。充分尊重本地区民族文化情感和民风民俗。

综上所述,以上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是经过基层实践而总结的部分经验,但它并不代表保护工作的全部。随着全国非遗保护的逐步深入,新的保护模式会不断涌现,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大发展、技术革新、自然环境大变迁等诸多原因,基层县市(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非遗项目自身的特点,结合以上五类模式,选择、借鉴和创新最完美、最科学的保护模式,才能实现项目保护的初衷。只有这样,基层县市(区)的非遗保护工作才能健康、蓬勃、稳步地发展。

作者简介:罗亚军(1973-),男,汉族,专科,湖北省巴东县文化馆副馆长,湖北恩施州非遗保护和武陵山(鄂西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专家库成员,群文馆员,主持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猜你喜欢

保护模式活态代表性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致敬经典
域外信用的立法模式对我国信用权保护的启示
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楚雄彝族民间艺术档案保护模式研究
日本民俗保护与工艺文化的“活态”发展
新农村建设导向下耕地保护研究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