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规划分析平台建设与研究

2019-10-30丁燕杰关丽王怡冯学兵

城市勘测 2019年5期
关键词: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合一

丁燕杰,关丽,王怡,冯学兵

(1.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38; 2.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8)

1 引 言

近年来,北京市陆续开展了智慧城市、“多规合一”、总体规划修编等工作,为城乡规划转型提供了历史机遇。随着海量测绘地理空间数据的不断迅速积累,数据应用及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必须加快推进管理步伐,推进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探索“多规合一”的具体思路,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推动总体规划实施,建立相关规划衔接协调机制,满足新的发展形势,让城市更加宜居。

以“多规合一”工作要求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指导,从满足规划业务的应用需求出发,“城乡规划分析平台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有效整合城市多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构建以二维空间框架数据和规划业务数据为核心的规划空间数据中心,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并通过精准的空间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多维信息评估方法搭建城乡规划分析平台、建设智慧用地综合分析系统。希望以此为抓手,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促进城市地理信息资源的统筹开发与广泛共享,在提高城市科学决策、精细管理、高效服务、低碳运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

2 总体建设框架

2.1 总体设计

城乡规划分析平台建设坚持数据、管理、服务、应用相分离的架构原则,在保持灵活性和扩展性的前提下,实现空间基础信息数据的整合、管理和共享。建设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数据资源建设(包括空间数据库)、城乡规划分析平台、智慧用地综合分析系统建设,总体架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总体架构图

2.2 建设目标

(1)实现对“多规合一”工作的支撑

推动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高度衔接统一,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由于规划种类繁多、标准不一,往往交叉重复甚至矛盾冲突,迫切需要优化整合。“多规合一”的发展趋势是用地标准的统一、指标体系的建立、空间管控的一致、管理职能的清晰以及规划体系的探索。“多规合一”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实现更透彻的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更广泛的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分析与决策支持。

(2)实现对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支撑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现已成为城市规划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通过总规修改可以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改善规划成果和质量,纠正实施中的偏差,保持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和统筹作用。本项目梳理了近年来区域城乡规划工作的进展情况,对其实施成效进行分析总结,是实现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重要基础,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完善了规划评估制度。

(3)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北京市“城市病”的特征愈发凸显,传统的城市研究数据已跟不上城市高速发展的需求。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自然要素和社会人文要素统一到空间平台,并利用地理信息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实现对城市发展的实时分析,对于完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解决城市病突出问题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3 建设内容与方法

3.1 建设内容

城乡规划分析平台以“多规合一”工作要求和总体规划修编为指导,从满足规划业务的应用需求出发,建设内容包括“1库+1平台+1个典型应用系统”:构建以二维空间框架数据和规划业务数据为核心的规划空间数据资源库,并通过精准的空间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多维信息评估方法搭建城乡规划分析平台、智慧用地综合分析系统,为“多规合一”建设及高端的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体系提供全面的数据、业务和技术支撑。

(1)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库建设

完成了基础地理数据、框架数据、专题数据等3大类、13中类、228小类的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以 1∶2 000、1∶10 000地形图为基础制作完成了电子地图,整合加工了规划、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保、市政基础设施等各类专题数据。成果数据准确度高,大幅提高了数据的现势性,为智慧城市建设及精细化管理奠定了空间数据基础,为地理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3]。

(2)城乡规划分析平台建设

开发了城乡规划分析平台,设计理念先进,界面友好,提供“一站式”空间信息服务,解决空间信息的持续更新问题,系统功能实用性强,解决了基本业务需求问题,在多规合一、公共配套设施布局、疏解整治促提升、辅助规划决策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创新了城乡规划工作模式,对区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

(3)智慧用地综合分析系统建设

开发了智慧用地综合分析系统,设计理念先进,将基础地理数据、规划、国土、公共设施等专题资源要素叠加,形成一套能够对各类用地信息进行综合决策分析的平台。为区域可利用地分析、项目选址分析、城市“疏堵治乱”、规划业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数据分析方案,实现规划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科学化、智能化。建立了良好的运行维护更新机制,智慧用地综合分析系统运行稳定。

3.2 应用场景

(1)基于城市计算技术,挖掘规划、国土、产业、建筑、人口等多源社会经济数据的信息内涵,深化“多规合一”工作。将规划、国土、产业、建筑、人口等资源要素叠加在一张图上,通过双屏联动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现状与规划等多种情况的对比分析,形成一套能够对各类用地信息进行综合决策分析的平台,在统一的空间平台上建立各类规划的衔接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5,6]。

(2)实现重点区域规、建、管一体化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对重点区域的规划、审批、建设等流程进行梳理,包括重点区域的规划设计、城市设计、规划审批信息,建设施工的图纸、现场施工情况,运营管理信息等,并按项目进展进行全生命流程展示。形成衔接各个环节的综合管理平台,创建、管理及共享同一完整的工程信息,减少工程建设各阶段衔接及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丢失,提高工程的建设效率。

(3)聚焦集体经济,实现人、地、经济的全方位综合分析,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集体经济系统承载着大量的低端产业和流动人口,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依法治乱、淘汰低端中任务很重、难度很大。通过平台可充分了解集体人口的分布现状,可以尽快实现拆违治乱、生态建设、环境改造、集体土地开发利用,通过集体财政收入统计分析,可以促进形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产业发展格局,取得高端建设项目新突破,加快产业转型。能够更好地发挥集体经济系统自身主力军的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

(4)通过整合利用规划专题数据(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实现规划用地综合查询统计分析、逐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动态维护、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可利用土地动态管理和项目选址等功能,实现及时动态的可建设用地监管,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水平,增强规划决策的科学性[7,8]。

(5)基于时间轴和层次序列技术,基于地形图和遥感影像实现城市时空历史动态演变。利用街景与二维电子地图、地形图、影像图等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加直接的地图查询方式,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动态演变规律。

(6)建立城乡规划建设等相关信息的一体化运行体系。实现对区域绿色出行网络分析、公共服务设施分析、公共空间分析、职住平衡分析等功能分析,解决百姓最为关注的城市问题,提升生活品质,为城市病提供解决建议。

4 结 论

通过研究城乡规划分析平台,为“多规合一”及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基础,着力解决城乡规划管理突出问题,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为打造“品质生活,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平台的建设任重道远,平台建设现仍继续逐步开展。

(1)建议今后由二维空间框架平台向三维分析平台转变。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只具有二维平面环境管理手段,无法把建筑单体效果与其在现实环境中的协调性和区域景观进行比较推敲,为解决这些问题,未来需进一步细化、建立三维规划分析系统,打造地上地下三维现状场景,实现二三维数据一体化,全面提升超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9]。

(2)加强BIM技术在“规、建、管一体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中的应用。二维设计对复杂项目的空间描述能力有限,BIM系统通过建立富含海量建筑数据信息的可视化模型,对重点区域的规划、审批、建设等流程进行梳理,减少工程建设各阶段衔接及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丢失,能够大幅度提高工程的建设效率,提升规划决策的准确性[10]。

(3)推动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开展“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工作。深入研究总体规划及规划审批档案的实施情况,对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及改进措施,分解量化,层层落实,强化监督,确保执行有力[11]。

猜你喜欢

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合一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人剑合一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基于绩效的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探索——以石家庄市为例
让城市总体规划的“龙头”舞起来
论沈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与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