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震区清平镇生态环境特征及对策

2019-10-29

山西建筑 2019年18期
关键词:清平汶川泥石流

冯 光 兴

(核工业二八0研究所,四川 广汉 618300)

2008年汶川地震对震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地震产生的大量崩塌滑坡物源为后期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提供了丰富的松散物质来源,对震区的生态环境恢复起了严重阻碍。清平镇位于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震在清平镇造成了数百处大大小小的滑坡崩塌堆积体,如典型的文家沟大滑坡[1]。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使得震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清平镇地质灾害频发,居住条件极为恶劣。为研究地震对清平镇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和遥感影像相结合,分析了地震前后清平镇生态环境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生态环境恢复的具体措施。

1 清平镇概况

清平镇位于四川省绵竹市绵远河左岸的山区,绵竹市西北,与周边茂县、北川、安县毗邻,距离绵竹市区约32 km。地理坐标为:N31°30′~31°40′,E103°58′~104°09′,总面积302 km2(见图1)。清平镇下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 905人,其中农业人口5 571人。研究区属于高山河谷地形,海拔800 m~4 300 m,区域内降雨充沛,气候湿润,自然环境较好,植被茂密,但生态环境脆弱性强,易受各类自然灾害的影响。

2 震前生态环境特征

2.1 良好的自然环境

清平镇属于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4.4 ℃,年均降雨量1 500 mm,水资源十分丰富,无霜期长。这样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很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由于特有的高山河谷地形,空气清新,工业污染少,且山高林立,树木繁盛,夏季最高温度在25 ℃左右,为绵竹市有名的郊区度假胜地。乡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动植物、矿产、水能等。土地资源共15万亩,其中林地占14万亩,达到93%;水能蕴量10万kW,可开发量达6.5万kW,占65%;森林资源41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0%;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以珙桐、水杉、银杏、杜鹃、熊猫、金丝猴为代表的野生动植物共计2 400余种,中药材1 400多个品种,木材30多个品种,野生蔬菜20多个品种;区内矿产资源以磷矿石为主,蕴藏量资源丰富。可见,清平镇地震前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2.2 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人文环境

清平镇距离绵竹市36 km,距离汉旺镇20 km,地震前,清平镇内各地之间有村道互通,对外有省道和公路相通。交通条件便利,方便了人民互相之间以及对外交流。人文环境是指一定区域历史与文化氛围及人们特有的生活环境。包括:邻里、饮食、艺术、话题,还有历史、传说、八卦等[2]。清平镇在史籍中便有记载,古为蜀山氏地,西周时隶属于蚕丛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交融后有力地推进了清平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而清平镇人文来源于清平镇的历史传统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清平镇区域特色的人文环境。当代清平镇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当地政府把关注民生、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着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把清平镇打造成了一个文明、和谐、幸福的温馨家园。民风民俗反映了一个乡镇的文化底蕴,是人文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居民生产生活的集中体现。清平镇民风淳朴,家庭内部和和睦睦,邻里和谐,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由此可见清平镇拥有祥和的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增色,使清平镇在汶川地震前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周边城镇人员度假休闲的旅游景点。

3 震后生态环境特征

3.1 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

受汶川地震影响,加之清平镇主要为高山峡谷地貌,强震引发了区域内数百处地质灾害,产生了丰富的松散堆积物源,大量的崩塌、滑坡堆积体产生并堆积在山区沟道内,从汶川地震当年起,在强降雨作用下沟道内的崩滑堆积体形成泥石流冲出沟道,淤埋和冲毁公路、线缆等基础设施,损坏房屋,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区内最大的滑坡文家沟大滑坡,形成了超过5 000万m3的松散物源堆积到沟内[1],在后期的降雨过程中暴发了多次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特别是2010年8月13日,由于强降雨的作用,清平镇场镇附近走马岭沟、娃娃沟、周家沟、滴洞沟、洞子沟等同时暴发泥石流灾害,淤埋了大半个清平镇场镇,使场镇损毁,交通受阻,而通往外界的公路也被路边小岗剑沟泥石流冲断,使清平镇成为了孤岛。而调查发现,地震前清平镇遭遇过远大于2010年8月13日的强降雨,但并未产生泥石流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可见地震使清平镇遭受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

前人对清平镇的生态脆弱性也进行了研究,发现清平镇在2010年“8·13”特大泥石流灾害后生态脆弱和极脆弱区占清平镇总面积的71.5%[3,4]。由此可见清平镇的生态环境整体上已经非常脆弱,而此后每个雨季清平镇不同程度的泥石流灾害,使生态环境进一步弱化。由此可见,地震是清平镇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最重要原因,而由地震导致的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对清平镇产生了相当长时间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也起了阻碍作用。

3.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强烈的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山体破碎,而震后多年长期的泥石流灾害彻底使清平镇成为了高频地质灾害危险区。森林、草地等绿地覆盖率的迅速下降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森林等绿地资源的恢复在山区,尤其是高海拔地区非常困难,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后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带来了森林的生态调节功能减弱、环境的恶化[5]。而林业系统的严重受损给当地的生态安全和整个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1998年和1999年,四川率先贯彻国家政策实施自然资源保护与退耕还林两大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良好的生态改善效果在汶川地震的强烈破坏下严重受损。

同时,清平镇是绵竹市生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重要的生态景观区,生态旅游景点的严重破坏影响了当地的生态资源恢复,而清平镇有熊猫、金丝猴等濒危动物,又是银杏、水杉、珙桐等植物活化石的主要生长地,地震后林地、植被等遭到破坏,使很大一部分动植物生存、生长面临着威胁。此外由于灾后防疫的需要使用了大量消毒剂,对灾区水资源和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使人民的饮用水和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威胁,短期内难以恢复。

3.3 交通及人文环境倒退

地震产生的崩塌、滑坡造成清平镇村道损毁,使各村之间交流阻隔,同时通往外部的公路和省道不同程度毁坏,甚至出现中断,使救援工作难以进行且阻断了百姓和外界的沟通。特别是震后多次暴发泥石流的小岗剑沟,沟口位于绵竹通往清平镇的唯一公路边,稍有降雨即暴发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造成公路中断,形成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的“独立小城”。清平镇场镇附近的文家沟、走马岭沟现为高频泥石流沟,直接威胁场镇海拔较低的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今后场镇附近的交通仍然会长时间遭受地质灾害中断的威胁,而灾后的清淤恢复工作也需要派出专门的人员和车辆清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地震后,房屋的重建和邻里关系的变化使得大量的人搬迁避灾,当地居住的居民每年都要进行地质灾害的应急避让演练,而直接受地质灾害胁迫下的居民心理上也会产生更多的焦虑,震后人文的交际需要重新花时间去认识和磨合[6],加之受灾后老百姓大多向未受灾的亲戚朋友借款或在银行贷款,经济压力较大,本地企业受损,很多人被迫外出打工还款,导致乡内出现留守现象,且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致使人文环境产生了较严重的倒退。

4 未来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对策

针对灾后生态环境恢复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能有效对灾区的恢复和未来发展进行客观评估[7]。汶川地震使清平镇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但随着时间的恢复作用,清平镇生态环境逐渐朝着良好的方向缓慢恢复。地震产生的大量松散堆积体随着时间逐渐固结,植被的缓慢恢复也使得清平镇绿地覆盖面积缓慢上涨,通过对比2010年12月和2014年12月清平镇附近多条泥石流沟的遥感影像可发现,地震产生的裸地已逐渐有植被覆盖,由地震后完全裸露的灰黑色变为了有部分植被覆盖的灰绿色(见图2)。

今后较长时间内,清平镇的生态环境仍然处于十分脆弱的状态。对于灾区生态环境重建,应以积极培育、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重点,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社会措施和经济措施,将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灾区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重建是一项全新而又艰巨的任务,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人们的观念问题,如何使人们的观念由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转向现代生态文明发展是重中之重。同时生态环境重建并防止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8],涉及到自然、经济和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如何妥善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在生态环境重建中需要认真考虑的。最后,防止水土流失是我们在实施具体解决方案时需要考虑的,水土流失不仅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同时还会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带走,使生产力下降,激发人口资源矛盾,因此,防止水土流失是灾区生态环境重建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清平镇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减小生态环境恶化后对当地居民的影响,针对清平镇生态环境基本特征,提出以下4点措施:

1)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重建监督和管理机制。震后清平镇生态环境呈逐渐恢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阶段的恢复目标,并制定具体的恢复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人为修复和大自然自身恢复。

2)建立应对地质灾害的长期预警防范机制。由于地质灾害频发,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仍然是影响生态环境恢复的最大自然因素,加强地质灾害预警平台的建设,提高人们的灾害防范意识,治理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人文方面做到齐心协力,恢复重建生态的信心。

3)加强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等。由于地震产生了大量的山体崩落,以及后续泥石流连续淤埋,清平镇新增了许多裸地。裸地的还林还草对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恢复、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地质灾害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文家沟等具有丰富泥石流物源的沟道,通过还林还草将泥石流物源固化,能有效减小泥石流对下游设施的威胁。

4)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生态产业,在不破坏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工业长时间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一方面通过从源头减量,实现生产过程的清洁与节约;另一方面发展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工业类型,包括农产品加工、竹木材加工、中药材加工等行业。

猜你喜欢

清平汶川泥石流
云上远眺新汶川
汶川震后清平镇泥石流灾害演化特征
生死一幅画
生死一幅画
泥石流
원촨(汶川)대지진 10주년 기념일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机械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