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远军:脱贫一线写忠诚

2019-10-29曾书慧刘杨曾书慧

当代贵州 2019年32期
关键词:龙场三河红米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 / 曾书慧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刘杨 见习记者 / 曾书慧

作为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三河村第一书记,雷远军始终秉持军人本色,带领三河村群众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强组织、建制度,修道路、引产业、促增收,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实。

汽车行驶在沥青路上,目之所及,是村民们顺着通村路、组组路在路旁盖起的小楼房。阡陌交错中,微风吹过稻田形成稻浪,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流光溢彩。

在去年竣工的村委会办公大楼里,记者见到了雷远军。他有两个身份:一是贵州省公安厅离退休干部处正科级侦察员,二是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三河村第一书记。7月24日,13名退役军人被授予“贵州省最美退役军人”称号,他就是其中之一。

从军人到第一书记,如何在心理上转变身份,在工作中传承军人本色?

雷远军这样回答:“保持军人作风,让老百姓有亲切感,愿意和你说真话;树军魂意识,让老百姓有安全感,愿意跟着你干实事。”

“脱贫攻坚必须做好做实”

“什么是忠诚?对我来说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这就是忠诚。”

对雷远军来说,2018年3月16日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背起行囊,奔向脱贫攻坚战场最前线。

他曾笑言,村官难当。

三河村国土面积15.52平方公里,距贞丰县23公里,距龙场镇政府6公里。全村有21个村民组、16个自然村寨,总户数900户3954人。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6户1207人。

“脱贫攻坚必须做好做实。”驻村第一个月,他就走遍了21个村民小组,遍访了所有贫困户。驻村第三个月,他的工作笔记垒了几摞,手机里存了4000多张扶贫照片,几百个村民的电话号码,“贫困户不走完,你就不了解这个村的贫困程度、贫困根源,也不了解老百姓的期盼和愿望到底是什么”。

大部分时间,雷远军都待在村里,有时一个月都回不了一趟家。他总说:“我就是三河人,很想为老百姓多做一点实事”。他在村里的生活住所和办公室相隔不到10米,村民遇到新难题、新政策,他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并解决。

村里80岁的杨光碧老人,常年独居在有倒塌危险的老旧瓦房里,房屋漏雨漏水,被褥常年潮湿。雷远军在走访时发现这个情况后,当即召开村干部开会,当天下午就为老人找到新家。

“吃东西要健康搭配,要注意卫生饮水……”雷远军现在也常到老人新家走访,及时了解老人所需所求。老人感动地说:“样样都给我,好得很,我想一直住在这里。”

“一定摘掉‘后进’的帽子”

火车跑得快,还得车头带。

“支部建设不达标,内部软弱涣散,党员管理不到位”,三河村党支部在2017年初曾被列为后进党支部。雷远军曾立下军令状:2018年一定摘掉“后进”的帽子。他深深地明白,“志智双扶”必须从党员干部入手,村支“两委”干部和全村37名党员就是带领三河村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

在村委会办公楼里,有崭新的设施设备、办公桌椅、文化墙,这全是雷远军向上级部门争取4.67万元资金后完善的。在这栋办公楼里,他也曾与村支“两委”干部多次沟通,积极发展一批年轻后备力量,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建言献策,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雷远军很自豪,现在班子凝聚力、向心力越来越强,党员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只要有人提到三河村党支部,那都是竖起大拇指赞一声‘很规范’”。

一步一个脚印。到2018年底,三河村终于摘掉后进党支部的“帽子”。

干部凝心聚力后,最大的一个表现是一致同意修路。这是干部的思想共识,也是脱贫的现实基础。

村主任雷明成亲眼见证整个村庄的变化。从“一寸硬化路都没有”到“通村路、组组通全覆盖”,交通基础建设是他最欣慰的变化,“以前有事通知村民,简直太困难了,连车都不能骑,只能早早出发,一步一步地走路去”。

驻村初期,雷远军每天蹚着“烂泥浆”走访,也明白修路的事必须立即落实。因此,在村干部会议上全体干部党员定下“在2018年底前必须完成全村通组路建设”的目标,并协调上级部门争取资金21万元。2018年底,三河村累计完成通组路修建13.8公里,覆盖830户3176人,其中贫困户183户739人,全村通组路硬化率达100%。

看着这些变化,雷明成笑呵呵地说:“现在,路都通到了家门口。”

7月24日,雷远军(左)获“贵州省最美退役军人”殊荣。

7月30日,雷远军(右)到村民李连美家查看红米种植情况。

“产业不见效我睡不着”

村寨依山傍水,三条河流环绕分布,三河村由此得名。

借着“三河”的特殊优势,雷远军希望打造“造血式”产业扶贫,以此带动三河村脱贫致富。

三河村有栽种茶叶的历史,但茶叶品种老化,种植管理不善。雷远军看在眼里也是“心疼得很”,于是,他将从前村民“置之不理”的茶产业重新管了起来,一年之内将茶树存活率从20%提高到了80%。“老百姓的期待很高,产业不见成效我睡不着觉。”考虑到在长期效益的基础上,还需发展一批立竿见影的产业帮助老百姓尽快脱贫,他多次率村支“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到贞丰县者相镇旗上村等花椒种植基地参观考察,并邀请州、县农业专家和有关产业投资公司负责人到村指导、投资发展农业产业项目。

经几次反复选择,一种生态有机稻谷——“红米”种植落地三河村。这种红米营养价值极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但对水、海拔、种植方式有特殊要求,三河村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正好满足其生长条件。

目前,三河村购买红米种子的农户有400多户,种植面积达500亩以上,比种植其他水稻每亩可增加约两千元的收入。今年,村民李连美从易地搬迁的新房特地赶回来购买了10斤种苗,“到时候种出来了,我自己也要尝一尝,如果收益效果好,我明年还要继续扩大规模咧”。

谈及未来,雷远军计划打造“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下半年还打算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生态蛋鸡产业,目前已争取到项目建设经费15万元。

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把这些事情做下去,做好做完善,这是我对给组织、对村民的一个交代。”

猜你喜欢

龙场三河红米
“三河一山”绿道成为新的“打卡地”
论《龙场悟道
——王阳明与祖摩的故事》中的成长叙事
红米Redmi Note 7
红米怎么吃
隐隐约约现条龙
——江津区现龙场来历趣谈
红米S2:自拍最好手机
我最爱的美食
威宁小黄姜带富一方
加量不加价
内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