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棕北路径”

2019-10-28丁世明

人民教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育人学科价值

丁世明

新时代,我们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核心是整体提升和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然而,引导全体教师实现从“教学科”到“教学生”的价值转向并非易事,“见子打子”“零敲碎打”的现象比比皆是。要从整体上实现和提升学科育人价值,需要在学生拔节孕穗期抓好“两个关键”和“三个落实”。“两个关键”,是指学校的学科育人过程和教师的学科育人素养;“三个落实”,是指落实课程、课堂、评价的学科育人要求,发挥课程、课堂、评价的整体育人功能。四川省成都市棕北中学自建校以来,不断探索整体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策略和路径,在“两关键三落实”上狠下功夫,全面提升了育人质量、育人品质和育人效能。

一、落实“整体育人”的课程体系建设任务,强化学科教育的整体性

学科育人价值内涵丰厚,包括生命成长的导向性价值、知识性价值、方法性价值、情感性价值、道德性价值、审美性价值等。对不同学科而言,其学科育人价值各有侧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我们做好课程的整体设计,让不同学科联合起来,实现整体育人的目标。

棕北中学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构建起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统领的“三·三·六”课程体系。第一个“三”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第二个“三”是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三类校本课程,“六”是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其中,“六”既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又是力求发挥的整体育人功能。为了充分发挥这一课程体系的整体育人价值,我们重点强化了如下三个特征。

一是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的课程思想。每一门学科都是前人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及其运用这些知识的经验的系统化总结,是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生存与生活智慧,但学习这些知识与经验的目的不是指向过去,而是面向现在和未来。我们在建构课程体系时,整合了当下和未来的需求,既考虑学生目前的学习基础与学习感受,也强调所学的未来意义。

如在艺术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以全员美育为追求,以引领师生树立“尚美”理念为核心,艺术组确立了“创建适宜每一个孩子的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思想,既关注学生现实的课程基础,落实国家艺术课程的普及要求,更强调如何把普及性的艺术基础变为学生未来的人文素养与艺术特长,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校内艺术特长类和校外艺术才华展示类课程,建构起“课程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特长+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的学生艺术素养发展评价框架,把国家课程、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融为一体,提升了艺术课程立足现在与面向未来的整体育人价值。

二是注重对学科育人价值的层层挖掘。我们在整合建构和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各学科组集中研讨四大问题:本学科是从哪一个角度在发现、回答和解决我们的生存与生活问题的——把特定学科与特定生活联系起来;这些知识和经验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怎么聯系起来的——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对今天有益的知识未来还需要吗——把过去的知识、现在的学习体验与未来发展价值联系起来;今天所学知识如何才能变成未来发展的力量——把静态知识与动态发展联系起来。通过这四个问题的层层追问,既帮助教师发现本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找准本学科育人的最佳切入点,也帮助教师不断走向学科育人的深处,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本学科、跨学科或跨领域的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或特色课程。

三是在薄弱处用力,“五育”并举,充分发挥体美劳育的育人价值。体育、美育、劳育具有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程建设时,我们不仅开齐开足相关课程,而且深入挖掘其他学科内蕴的体美劳教育资源,让不同学科在促进心身健康、提升劳动素质和审美境界等方面发挥综合作用。

为了发挥不同学科的“育体”功能,学校把部分学科拓展课程开设在校外,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或大自然的天然联系,在运动中触摸学科知识,在运动式的学科学习中发挥学科学习的“体育”价值。我们还把美育渗透到不同学科,注意发掘不同课程的美育价值。如语文和英语学科重在发掘语言世界中蕴含的五彩缤纷之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重在发掘内在结构与严密逻辑之美;艺体学科重在发掘视听和亲身体验之美……针对过去劳动教育被弱化和边缘化的症结,学校十分重视并持之以恒构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模式以及校本化的实施途径与策略,形成了劳动教育主题化、系统化、立体化的实施途径;构建了“课堂做学”“劳动服务班”“项目创新”“家庭一学校一社会融合”等劳动教育模式,形成了“因地制宜,全员参与”“多元联动,实践导向”“系统整合,全面育人三大策略,推动劳育与德育、美育、信息技术教育、科技创新教育整合融通;建立完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形成劳动教育校本管理机制、统整机制和考评机制,如学校的劳动实践校本课程通过将一学期的劳动实践课时集中安排,各教学班轮流承担一周11课时的校园公共区域劳动清洁实践和文明礼仪示范等制度,发挥了学校课程的劳育价值。

二、落实融合式课堂改革,强化学科教育的融通性

要在建设和实施“三·三·六”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发挥学科育人的整体价值,还必须推动融合式课堂改革。融合式课堂改革是综合考虑课堂功能、学生发展、学习时空及其各要素的相互影响,以提升育人价值的改革思路与策略。学校在推动融合式课堂改革的过程中,重点强化了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把课堂变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课堂要将生命成长的知识价值、方法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等融合起来,成为学科育人价值生长的空间、土壤和环境。数学组的王小平老师在一次课堂引入中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为什么小猫小狗不是沿着草坪周遭的小径,而是直接穿越草坪到达另一端呢?学生很快就意识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时,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动物都知道节约时间而选择最短距离,我们如果时间紧张,更应该直接从草坪的一端到另一端。面对学生的这一想法,王小平老师顺势引导:除了要考虑路线的远近因素,作为社会公民还必须考虑道德因素,包括不随意践踏草坪等。老师的引导把数学原理与做人结合了起来。另一名学生追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公园草坪上不修一条小径,直接从一端到另一端呢?王小平老师再一次引导学生:从实用角度看,这种想法是可行的,但从审美角度看,曲线比直线更具有内涵和韵味,这就是直线和曲线的不同价值与美感。这堂课上,王小平老师不是标签式地喊口号,而是把道德、审美等巧妙地融合在知识传授中,从而让数学成为一门非常富有美感和魅力的学科。

其次,把课堂变为突破空间限制的立体学习场。整体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必须突破课堂时空尤其是传统课堂的围墙,实现五個连通:教室物质连通;班级、年级和跨年级连通,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室资源与学校空间资源连通;教室与学生生活实践连通;教室与社区、社会连通。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生命体完整的发展,全面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如进行乡土历史教育时,学校的历史教师带领学生走进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感悟先秦时期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辉煌文化;走进成都博物馆,观看“九天开出一成都”的主题展览,从先秦到明清,感悟家乡的文化演变;再走进成都规划馆,全面了解当下家乡的发展成就与未来的发展规划。教师引导学生将家乡的过去、现在、未来联结起来,深化对家乡的认识与热爱,并在此背景下引导学生思考:在家乡的发展中,个体的“我”应该实现怎样的成长与发展。同时,美术教师带领学生用胶泥和超轻黏土创作纵目阔耳的三星堆面具,用定格动画再现成都四千年文明演变,通过学科融合,共同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发展的强烈责任感。

再次,把课堂变为学习要素高效互动的活动空间。包括师生、生生有机互动,人与资源的有机互动,人与技术的有机互动,人与环境的有机互动等,把课堂变为学习要素高效互动的育人活动空间。

在人与技术的有机互动上,近年来学校利用新技术,在“支持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创新能力培养”“跨学科融合”等方面充分挖掘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如地理学科组带领学生开展锦江水质状况调查的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学生最初设定了几种思路:在江边不同位置取水,再拿到实验室检测;制作一艘轮船模型,开到江上的各个点位采集水样——这些思路存在耗时、即时性不强等问题。在张宏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决定应用物理、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制作一艘智能船模,用手机操控船模到江上各个点位自动检测水质,同时把数据返回手机终端。这样既实现了数据的全面性,又保证了数据的即时性。在项目实施的近一个月里,学生先后完成了以Arduino为基础的智能硬件课程学习、基于MIT平台手机APP编程学习,掌握了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及其他常见五金工具的使用,最终制作出“李冰号”智能水质监测船。从2018年8月开始,在锦江多次实地测试,获得的实时数据与同期四川大学分析检测结果相比较,真实有效,宣告了“李冰号”水质监测船设计制作成功。2018年11月,棕北学子制作的“李冰号”水质监测船在全国第三届综合实践优秀成果展示活动中被评为特等奖。

三、落实学科育人的过程性评价改革,强化学科育人的实效性

我们加大了学科育人的过程性评价改革力度,从课程和课堂两个层面提高学科育人的实效。

首先,建立学科整体育人的课程评价框架。无论是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还是自主开发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评价时我们都强调学科育人的视角、路径、策略、资源、效果等五个维度。学科育人的视角,主要指学科育人的独特性与独特价值,其目的是在发挥学科育人价值的过程中保持学科教学的学科味;学科育人的路径,主要指学科育人的渠道和手段,其目的是在发挥学科育人价值的过程中保持学科教学的张力;学科育人的策略,主要指学科育人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其目的是在发挥学科育人价值的过程中保持课堂教学的操作性与实在感;学科育人的资源,主要指有利于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校内外不同形态、不同时期的课程资源,其目的是在发挥学科育人价值的过程中保持学科教学的开放性;学科育人的成效,包括教师的学科育人能力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其目的是提高学科育人的实效性。根据上述内容维度和目的,我们制定了学科整体育人的课程评价表(见表1),可用于自评也可用于互评,可用于课程开发也可用于课程实施。

其次,建构学科育人的课堂评价框架。在常规性课堂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学科育人的课堂评价指标(见表2),主要围绕课堂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技术和课堂成效等开展评价。

在运用上述评价表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各学科组和不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者,在学校评价框架内创造性地制定适合本学科或本课程的评价要点,在学校审核通过后,使用自己制定的评价表进行评价,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改革热情,为突破“两个关键”、抓好“三个落实”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棕北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李帆

猜你喜欢

育人学科价值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超学科”来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