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是学生时代就要思考的事

2019-10-28程鹏

人民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个体德育课程

程鹏

幸福几乎是所有人都会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它是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时的和谐感,是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丰满充盈的完美状态。多年来我们一直相信,对幸福感的追求是人类个体各种社会行为的重要原动力之一,它是无法抹杀的,但幸福感又是一种主观感受,会受人的外在条件是否得到满足的影响,更会因为人的内在认识而改变。究竟什么才是幸福?对个体来讲是千差万别的,其中有一些是不正确、不现实的。

如何去追求、达成自己长久、稳定的幸福,什么才是自己的幸福,幸福的状态是什么样?在受教育阶段就要开始思考、体验和探索了,一个孩子如果在高中时代还没体验过诸多幸福的状态,没有比较,没有思考,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形成具体的憧憬,走上社会再去思考要做什么就显得比较晚了,这是因为如何幸福度过自己的一生,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体现,并且很可能是各种社会性思考的一个重要抓手,需要很多体验、尝试来支撑,至少在中学阶段就应该开始探索了。

长久以来,我们学校都极为关注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形成,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让师生体验到诸多形式的幸福。近年来,为适应珠海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共同推进珠海教育内涵式发展,助力新时代珠海教育“二次创业”,打造学校教育品牌特色,作为一所即将把孩子带入成人的高中學校,我们再次发现了“幸福教育”这个主题,感到它是能够同时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和思想境界的“牛鼻子”。因此,我们着力在教育的全过程系统化实现我们多年的“幸福教育”理想。

我们对幸福教育的认识

我校在“习礼崇文,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努力实现师生在幸福中开展教育,在教育中习得幸福、体验幸福、分享幸福和追求幸福,促进师生学会处理与他人、与自然和世界的关系,成为个性的、社会的人,实现人的健康生活和幸福生活。在理念上,我们有以下一些长期实践得来的认识:

优良品德是幸福的先导。人是社会性生物,个体的幸福一定是建立在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上的,一个总是对社会不满、总是与他人矛盾的人很难生活得幸福。道德是调整个体行为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和行为指导,道德要让人出让一部分个体利益,以换得与他人、团体、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和谐关系,一个人只有从心底里认同一个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念,才能欣然出让自己的利益,这也是一个社会人长久幸福的前提。而认同优良的道德品质正是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这里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良好品质,教育孩子从心底里认同这样的价值体系,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口是心非,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社会人。

以人为本是幸福的灵魂。这是学校在办学方向上的一种认识。一所学校只有把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才有可能彻底扭转把学生当成考试机器的局面,创造出充满幸福体验的教育。

积极心理是幸福的支点。幸福也是一种心理课题,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在这个公式中,人们无法改变先天遗传,但可以努力营造良好的后天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主动控制自己的心理能量。心理健康的精髓是塑造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奠基幸福人生。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经典就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正心”就是积极心理、正面心理,同时还包含端正、矫正心理偏差的意蕴。同时,美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滋养美德,不健康的心灵会诱发恶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破解德育低效的重要突破口。

快乐有成是幸福的真谛。人生需要有所成就,有所作为,人的短暂幸福可能是一些欲望、要求的满足,但人生的持久幸福则是要靠个体对社会、集体、他人的贡献。孩子长大后的未来社会一定会更富足,越是衣食无忧的社会,人的幸福可能越会仰仗他们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往往就取决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会充满成就感,这种感觉也是一种重要的幸福。学校正是培养这种感觉的好地方,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让他们从这些付出性的行为中体会自我力量的提升,感受学有所成或有所作为时的快乐:因为我的努力,我更进步了一点点,或者让他人受益,或者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了一点点。这种因我的努力而产生的价值感,学校必须早早提供。

满足特需是幸福的天平。这也是学校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以往,很多学校因为应试教育成了少数学生享受个人成功的“战场”,而多数学生则成了看客。满足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保证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得到张扬、个性都得到发展,是教育公平的要求,也是让全体学生体验到教育幸福的需要。因此,学校要有更宽广的视角,要更宽容,要能提供更多的教育内容,要给予更多元的评价标准。要让所有学生在学校都能体会到进步、成长、掌握新知、受人赞扬的快乐,必须在满足特需上有所作为。

健康生活是幸福的本源。—定要让学生体会到平凡生活中的幸福,幸福不在远方,就在身边。这样的幸福意识包括健康即幸福、平安即幸福,这种幸福藏在一餐一饮之中,藏在每天生活里的小开心中。这是一种需要时时提醒的幸福,一种常常会被忽视的幸福,有了这种能够体验平凡幸福的能力,孩子将会受益终身。同时,这种平凡的幸福观还会让孩子更有危机意识:珍惜平凡生活就会懂得远离危险,更能提高孩子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

将幸福教育融入现有校本课程和活动中

课程是育人的主要载体,学校着力打造“幸福德育”系列校本课程,将德育活动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构建幸福德育校本课程,以“礼善文化”为主线,确定了以“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区”三方面内容为基本框架,实施定时问(平时和期末集中)、定地点(班级教室、阶梯教室、陶瓷公司、航空城、污水处理、十里莲江景区、珠海德育基地等)、定人(学科教师、导学或专业家长)、定形式(讲座、实践体验、授课、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等)、定内容(各种积极的课程主题,如法治、环保、劳动等)的课程方案。在课程效果上要以能触动学生心灵、内化成学生认识为目标,通过观察学生的外显言行来进行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和领悟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情感态度。

对应于我们幸福教育的一系列认识,我们把幸福教育的内容分成五个层次:

第一层:健康的幸福,是基础,是根。通过生命、健康、体育、卫生方面的教育,达到健康幸福的目的。比如我们开发的“精彩足球”等系列校本运动课程,在传授足球相关运动技术的同时,更注重对运动兴趣的培养,在课程进行中我们会强调一些积极的心理体验,时时提醒学生去体会运动的快乐,让运动的快乐吸引学生形成终身运动的习惯,为其一生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礎。

第二层:安全的幸福。这包括对安全常识、法律法规以及住的安全、吃的安全等知识的传授和意识的培养。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幸福教育,同时也是对平凡幸福的感知教育,我们开设了“快乐七式”和“细数幸福”系列活动课程,把“幸福时刻”记录到“幸福账本”并放置在幸福角上,与他人分享平凡的幸福。我们还制定了田家炳中学《班级幸福公约》,还有相应的主题班会等活动,时时提醒孩子在周围的生活中寻找平凡的幸福元素。

第三层:和谐的幸福。这部分内容更得益于我们对幸福与道德关系的理解,即要让学生尽可能认同道德的价值,初步形成个体要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的意识。对于学校教育,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师生在校园内有归属感,从心底里喜欢学校、认同学校,让孩子初步认识到道德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幸福的需要。比如我们的“礼善文化”和“信·善·爱”两套德育课程,就是从古典礼仪和现代中国人的必备品德两个角度,分析“诚信、友善、关爱、担当”等个人品德的本质,我们的德育课程不只是对道德的介绍,更要把道德标准与个人幸福的关系揭示出来,这种揭示要符合高中生的思维水平,要有一定的哲学深度,同时还需要对具体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我们的德育课程还要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第四层:尊重的幸福。这更多得益于我们从“以人为本”和“满足特需”角度上对幸福教育的认识。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过程中,我们更相信尊重的力量,我们倡导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同时,在全面开展生涯规划时,我们会兼顾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学生的所有梦想和正向追求都会首先得到我们的理解。生涯教育的前提是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快乐和希望,关键在于如何感知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开启方式,由此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我们还会将个人的抱负、个人能力、个人兴趣与终身幸福相联结,帮助学生从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结合当下学业、高考和各个职业的特点等现实因素,与学生共同选定出最适合的方向。我们的生涯教育还很注重仪式感,让学生在仪式中感知责任与成长,升旗仪式、“成人礼”、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感恩孝行”活动、职业教育、入团宣誓等活动和仪式都会与生涯教育相结合,生涯教育有了更现实的观照。学生职业体验活动(游学体验分享)、学生创客(创业体验)、毕业生作品展系列活动、成功人士访谈、家长分享职业生涯、各类面试体验都是我们生涯教育的形式。学校还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训练营、创业创新创客训练营、校企合作共育训练营。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我们还开设了“探索发展”类的校本课程,通过一系列个性化的兴趣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第五层:通过努力收获的幸福。这包括学生在提升创造力、自觉性、综合问题解决能力、接受现实的能力、内心的公正度等能力和品质上的努力。学生通过努力提升了能力,从而有了更好的学习效果或直接有了一些成就,体验到了成功的幸福,从而把个体行为与相关的结果建立起正向的联系,真心懂得了奋斗让人有所成就、成就让人幸福的道理。这部分幸福教育主要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我们会强调努力与成果的关系。我们举办了人生阶段性的自我实现成果展,就是通过公开的带有表彰性质的展览让学生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

同时,我们还将幸福教育融入了各项活动中。我们整合了各种资源,形成了一个活动育人的体系,在各项活动中我们都会与人的幸福这个主题发生联系,这并不牵强,因为人的幸福的确是个体成长的核心动力,人的各方面行为都有一个幸福的考量角度。

比如每月举办的主题教育活动,我们的主题有法治、禁毒、理想、民族精神、文明礼仪、环保、感恩、劳动等,这些主题多数都是可以与幸福发生关联的,而且在这些主题之下谈及幸福问题时,学生都会有话可说,因为个人幸福的视角都是具体可感的。再比如,各班级在每月初都会用班会、演讲、手抄报等多种不同形式开展主题讨论,很多有新意的思想都会涉及个体或家庭的幸福。每个月中,我们还会通过开展社团活动、评比活动、志愿服务、研学旅行、辩论、读书等活动深化主题。

我们还有很多直接涉及幸福的主题活动,比如争创幸福班级、幸福宿舍、幸福小组,我们制定了团体氛围、和谐友爱精神、学习态度,兴趣和健康等一系列评选标准。同样,我们还有一些幸福的个体,我们称之为身边的幸福“明星”。

这些年我们深深体会到,幸福这个教育主题可以串连起高中教育的几个主要领域,是一种有效的抓手,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珠海市田家炳中学)

责任编辑 程路

猜你喜欢

个体德育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自行车的发明